我不是學者或專業人仕, 只知道, 推倒的瓦礫下, 埋著的是人情回憶, 重建的"隔離了的鄰舍"。
節錄自2012/4/22 星島日報
要增加興建公屋的速度和數量,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公屋用地供應,尤其以市區土地為然。港島現時新公屋用地基本是「零」;至於九龍,當啟德的幾幢公屋落成後,新用地亦無以為繼。房屋委員會要拆卸未用盡地積比的舊屋邨重建,來增加公屋供應量,當局日前即公布重建白田邨,時間表則出乎意料,是明顯例子。
節錄自2012/4/22 明報
房屋署最新數字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已累積有17.59萬宗申請,創歷年新高,當中有4.06萬宗是18至29歲青年申請個案,佔整體申請23%。有團體指出,現行單身人士配額及計分制已失去作用,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單身人士住屋需要。
據了解,政府非常關注公屋輪候冊申請個案持續上升,有可能令公屋單位供不應求,房委會會着手檢討未來公屋的整體供應及需求,研究修訂每年1.5萬個的建屋目標,以及改善現行的非長者單身人士配額和計分制,目標於第三季完成檢討。
節錄自2012/4/21 星島日報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早前建議,可考慮將部分收購得來的市區土地用作興建公屋。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回應指,市建局要維持財政自給、謹慎理財的原則,但亦表明這些「原則性、策略性工作」並非不可更改。
節錄自2012/4/21 星島日報
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早前建議,可考慮將部分收購得來的市區土地用作興建公屋。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回應指,市建局要維持財政自給、謹慎理財的原則,但亦表明這些「原則性、策略性工作」並非不可更改。
2012/4/22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市區重建局或有機會收樓用來興建公屋,以紓緩市區公屋用地荒,幫助解決劏房戶的需求。過去政府基於「地盡其利」的原則,把北角邨等發展條件優厚的土地改作私樓用途,這一主導思想,日後可能調整為拉近貧富懸殊的混合社區發展思維。
房屋問題是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政綱重點,也是他贏取民意支持的重要本錢。他提出加快興建公屋速度外,還包括增加數量,確保家庭申請者及三十五歲以上的單身住戶,都能夠平均三年內上樓,為屈居在市區劏房和板間房者帶來無限憧憬。
要增加興建公屋的速度和數量,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公屋用地供應,尤其以市區土地為然。港島現時新公屋用地基本是「零」;至於九龍,當啟德的幾幢公屋落成後,新用地亦無以為繼。房屋委員會要拆卸未用盡地積比的舊屋邨重建,來增加公屋供應量,當局日前即公布重建白田邨,時間表則出乎意料,是明顯例子。
市區增公屋 縮貧富差距
市區是劏房問題的重災區。基於就業等方面的考慮,市區劏房和板間房低收入戶,未必願意遷往新界偏遠地區的公屋做開荒牛。過去本港製造業蓬勃的年代,新市鎮工廠提供大量工作機會;自從製造業大量北移,此調已不彈久矣。當局在新發展區大建公屋,如果就業機會步伐跟不上,恐會重蹈天水圍的覆轍。
現時新界偏遠地區基層居民較難找工作,港島人家則感歎難聘鐘點傭工,原因是目前工資水平,根本就難以吸引新界居民花錢費時長途跋涉去港島上班。在市區增建公屋單位,一來有助減少居住與就業錯配的情況,二來有助避免貧富居住地方兩極化產生的社會問題。
現時九龍區還有新建公屋,供原區或就近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和低收入戶,港島則連這方面的空間都欠缺。市建局收樓後作公屋發展,不失為一條可以考慮的途徑。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指出,市建局財政自給的原則和法例並非不可更改,就算未如傳言般開了綠燈,至少口氣上有鬆動。
市建局收樓建公屋,除了技術和法律問題外,還有三方面要考慮︰
其一,是社會願否接受公帑為此付出的代價。市建局上周宣布重建九龍三個蚊型項目,對業主和住戶的補償成本估計已接近十億元。日後收購舊樓來重建為公屋,無論是市建局自掏腰包承擔,或者由政府以「成本價」向市建局買下業權再免費轉交房委會發展公屋,納稅人都可能承擔數以十億元計的開支。
縱然遇阻力 未必輕妥協
其二,是附近業主的反對。市建局在市區收地面積有限,像觀塘裕民坊的大規模發展可能成絕響,只能夠興建散裝單幢公屋。附近業主很可能會擔心自己樓價受影響而反對。當局向城市規劃委員會要求更改土地用途時,可能遭遇阻力,但由於興建公屋具有社會政策目標,來屆政府相信不會隨便妥協。
其三,是政府可能損失可觀的土地收入。貧富混合的社區,好處是縮窄不同階層的隔閡,有助社會階梯流動,犧牲的是土地發展利益。政府近年能夠大手派福利,很大程度是賣地收入豐厚,累積了可觀的盈餘,讓大家分享財富,不致均富不成變均貧。
未來增加房屋供應,對財政收入影響如何,在於數量與價格之間如何平衡,如果新政策令樓市大跌,福利資源難免受波及,若能價量兼顧,做到樓價平穩,買家又能負擔,自能得到社會歡迎。
(社論)
4萬單身青年申公屋 佔輪候冊23%
2012/4/22 明報
【明報專訊】樓價高企,租金持續飈升,令愈來愈多青年申請公屋。房屋署最新數字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已累積有17.59萬宗申請,創歷年新高,當中有4.06萬宗是18至29歲青年申請個案,佔整體申請23%。有團體指出,現行單身人士配額及計分制已失去作用,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單身人士住屋需要。
據了解,政府非常關注公屋輪候冊申請個案持續上升,有可能令公屋單位供不應求,房委會會着手檢討未來公屋的整體供應及需求,研究修訂每年1.5萬個的建屋目標,以及改善現行的非長者單身人士配額和計分制,目標於第三季完成檢討。
消息人士稱,政府亦考慮研究是否增加非單身長者配額,先檢討現時制度下提供單位數目與申請需求的比例變化,並擬以35歲劃線,35歲或以上單身人士可獲「加分」,增加獲編配入住公屋的機會。
政府研增配額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累積17.59萬宗申請,較去年9月底的16.53萬宗,增加6.4%;當中7.97萬宗屬於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佔整體申請45%;其中4.06萬宗屬於30歲以下青年申請,按季增加5000宗,佔整體單身人士申請51%。
街工青年住屋關注組昨到舊政府總部請願,要求候任特首梁振英回應青年住屋需要。街工組織幹事張雅嵐表示,在過去兩星期訪問150名16至35歲青年對房屋政策的意見,結果有92%受訪者表示,現時樓價已偏離可負擔水平;96%受訪者更認為,單身人士計分制每年提供的配額並不足夠;超過70%受訪者要求政府加建公屋。張雅嵐促請下屆政府取消計分制及加建公屋,以增加青年上樓機會。
倡廢校工廈地皮建公屋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表示,在高通脹、高樓價的環境下,愈來愈多單身人士申請公屋,政府有需要詳細研究他們的住屋需要。他指出,現行計分制每年只提供約1800至2000個配額,未能滿足單身人士,建議政府同時增加土地及公屋單位供應量,包括研究把一些廢置學校或工廈地皮用作興建公屋,以紓緩公屋輪候冊的需求。
市建地建公屋 林鄭「開綠燈」
2012/4/21 星島日報
2012/4/21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早前建議,可考慮將部分收購得來的市區土地用作興建公屋。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回應指,市建局要維持財政自給、謹慎理財的原則,但亦表明這些「原則性、策略性工作」並非不可更改。有市建局成員認為,林鄭月娥的言論,無疑為市建局用地轉公屋的做法「開綠燈」。
記者:余瑋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出席市建局「需求主導」項目記者會時,被問及市建局地轉公屋用途時表示,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市建局推行更新計畫時,要維持財政自給的長遠目標,以及符合謹慎理財的原則。「如市建局每次好像這次花十多億去做項目,有九億用作賠償,徵集的土地興建沒回報的公屋,就是衝 這兩原則。」但她又指,這些「原則性、策略性工作」並非不可更改,「但在現行政策下這不是市建局可隨意決定的工作,一定要配合政府政策。」
15億投資料蝕錢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市建局非執行董事黃國健認為,林鄭月娥上述的講法,是為市建局用地轉作公屋發展「開綠燈」,但認為當局必須確保市建局交回土地後,能在收入上得到補貼,「市建局現在動輒也要以每呎八、九千元展開收購,若沒有得到政策上的配合,日後可以蝕得很慘。」
他表示,個人贊同有關做法,問題是市建局近年收購的多是「蚊型」地盤,即使能夠興建一兩座公屋,日後行政管理費也會很高,鄰近私樓也可能提出不滿,認為用作發展居屋,甚至是重建夾屋,或會更加可取。
另外,市建局昨公布首批由舊樓業主自發申請重建的「需求主導」項目。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表示,去年推出計畫共收到二十五份申請,三份獲被挑選,包括兩個在深水埗海壇街及一個於大角嘴杉樹街與橡樹街交界,共涉及二百二十六個業權、二百九十名住戶;總發展成本約十五億元,當中約九億用於收購成本,「按照今日樓價和賠償條件,預計這三個項目是會蝕本的,但與(市建局)其他重建項目沒有大分別。」計畫預計七年後完成重建,可提供二百三十個中小型單位。
申請項目的基本門檻須至少有六成七業主贊成、重建地盤面積超過四百平米及樓宇明顯失修。張震遠指,今次三個項目申請者擁有業權份數都超過七成,項目涉及樓齡達四十五至四十九年,內有劏房和僭建物。至於其餘廿二個申請未被挑選,原因均為未能達到門檻要求。
須八成業主同意
市建局將給予三個項目業主六十天考慮,最終要有八成業主同意,再經發展局局長審批,方完成收購程序。張震遠相信,計畫由業主提出,收購應會受歡迎,但要得到八成業主同意,仍有一定挑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