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勉強在雙位數字邊緣的群組, 被在九龍塘通宵排隊拿報名表的家長忘記了; 但它們, 沒有被教育局忘記, 因它們一直是香港教育界的鍾無艷。
2003年, 香港財困, 教育界向村校開刀, 一間復一間的殺校。不顧念村校小班作為小班教學的先驅, 不顧念村校對香港新界發展的貢獻, 不顧念冷漠社會下還殘存的師生情誼及因材施教, 香港的理想教育模式, 就在"cut budget"口號中, 灰飛湮滅。
教統局曾冠冕堂皇的說: 被殺的村校校舍, 會分配給團體作教育或社會用途...結果, 荒癈了6年...校舍成了野草棲身之所, 學生給轉到大校, 缺失了村校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 錯過了小班教學的彈性方針, 村校沒了, 多了好幾十隻填鴨子, "死得好唔抵"!
2012年, 跨境學童迫爆北區、雙非孕婦及深圳小學收緊收生, 於是政府又打村校主意...村校有望重生, 不是為了重現舊日純純的村校風貌, 悲。
節錄自 2004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情報
殺校能省的不多,反而更浪費﹕「政府不斷殺校卻又不斷建校,這三年內停辦所有收生不足的學校可省七千萬元,但興建新校舍花費起碼一億元。」
本刊曾就殺校後資源分配問題聯絡教統局,教統局以書面回覆表示校舍將會被分配予團體作教育或社會用途。
村校指南: http://www.findaway.hk/primary/schools-tag/village-school-%E6%9D%91%E6%A0%A1
《新界鄉村小學: 落後抑理想?》賀國強 : http://edb.org.hk/hktc/download/journal/j1/2_1.15.pdf
《林蔭下的學校: 香港村校的歷史》: http://www.museum.ied.edu.hk/tc/exhibitions/current_exhibition/UnderThe%20Trees1.html
2012/4/2 明報
【明報專訊】近年跨境學童急增,加上雙非孕婦湧港產子,以及今次深圳市收緊公立小學收生政策,預料日後北區學額問題將更嚴重。據了解,新學年教育局將推出4招應付問題,除要求區內學校擴班、調撥學生他區入學外,最近更提出利用多年前被殺的石湖墟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古洞愛華公立學校兩間村校的空置校舍復辦學校,增加學額供應。
最快明年收生
為解決北區學額嚴重不足問題,教育局計劃於上水清河邨興建一所有36個課室的小學,建築署去年已完成技術可行性研究,預計2016年落成,提供900個學位,日後會公開邀請有意辦學的團體申請。不過「遠水不能救近火」,教育局最近提出,將區內兩所被殺村校的空置校舍復辦學校。
消息人士透露,涉及的兩間村校分別是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古洞愛華公立學校。兩間村校均於2003至04年間,因政府削減開支而被殺,當時兩校亦有提出反對和救校,但最終前者於05年停辦,後者亦於06年結業。殺校後教育局將校舍交還地政總署,目前教育局正與有關部門商討收回校舍辦學事宜,估計最快可於2013年9月收生。
教育局目前正增加北區小學學額,包括容許學校擴班增收學生,以及將區內4所現存村校擴建,增加學額。另外亦會沿用今年升小統一派位的做法,鼓勵跨境學生家長前往元朗、屯門和大埔等地區上學,以及在升小統一派位調撥鄰區學額供跨境學生選報,減輕北區學校的收生壓力。
教統局快刀斬村校 村校上下聯手抗爭到底
2004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情報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_past/040462/edu2.htm
財赤當前,教育統籌局為削減開支,宣布今年九月起即時停辦十一所收生不足的村校,預計可為政府節省三千萬元。村校師生比例低,教學成效向為家長所津津樂道﹔可是,目前村校教育成本較一般小學高出至少五成。為了爭取學生原校畢業,有村校家長已提出司法覆核,一場教統局與村校之間的角力,就此展開。
建校逾六十年的上水建德學校早於二零零二年已按教統局指示停收小一新生,直至去年十二月,校長方漢光突然接到教統局通知,指學校嚴重收生不足,需於二零零四年九月停辦。方漢光批評教統局強行殺校,手法野蠻。他說﹕「教統局未有諮詢家長便要求停辦學校,又有官員在電台節目撒謊,指曾諮詢學校,這是不負責任和失信之舉。」方漢光指,教統局不瞭解村校情況,並稱李國章局長根本未有視察過學校環境,就這樣決定殺校並不公平。
建德學校前年開始停收小一新生,現時全校學生有三十七人,收生不足主要因為學校位置偏僻及出生率下降,同時新移民學生也愈來愈少。
體現小班教學精神
可是方漢光認為,村校學生人數不多,正好發揮小班教學的好處,約十數人一班的教學模式有助促進師生感情,老師更能照顧每個學生的需要﹕「大校一班有四十人,老師忙於教學,未有時間真正了解學生的程度,遑論與學生溝通。」
就讀小六的陳偉豪,因曠課問題嚴重,由一般小學轉到建德學校。轉校之初,他如舊流連網吧,不肯上學,建德的老師特地開解陳偉豪,與他的家人溝通。陳偉豪說﹕「在這裡我感受到校長和老師的關懷,校長甚至曾經一大早駕車到我家叫我起床及載我上學,之後我再沒有逃學了。」
由於學生人數少,村校教學方法可更具彈性。方漢光說,他們引入「經歷學習法」,大受學生歡迎。「村校學生長期住在郊區,對市區毫無認識,學校安排他們參觀博物館及山頂,訪問不同人士,令他們大開眼界,也可藉訪問實踐語文應用。」
學生們都捨不得建德。就讀小四,考全級第一的李敏婷為學校將停辦感到十分可惜﹕「建德的老師都很友善,又有耐性,我們英文成績不好,老師不會責罵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讀英文書及學習英文生字。我擔心正規學校較少理會程度差的學生,功課很難追得上。」
司法覆核望見轉機
方漢光強調﹕「學生人數少並不代表村校失敗,因為我可以更了解同學需要,令學校資源用得其所。」
教統局去年十二月開始採取行動,通知家長安排子女轉校。事後方漢光曾去信教統局,要求續校三年,直至所有學生原校畢業,卻苦無回音。
今年一月,方漢光絕食抗議,引來傳媒廣泛報道,成功爭取到與李國章兩次會面。但會面沒有成果,李國章只答應安排學生參觀新校舍,對於老師及學生去向,教統局未有提供清晰指引。方漢光說﹕「教統局局長及官員不願意與我們溝通,我們極度失望。」在建德家長的支持下,方漢光於二月申請法律援助,提出司法覆核阻止殺校。
方漢光坦言,對於司法覆核他只能盡力而為。目前建德超額老師及學生的去向,叫他非常擔心﹕「學生不但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也因為舊校與新校中間隔了一個哥爾夫球場,他們要花多許多時間、金錢乘車,對學生及家長造成不便。教統局只說會用同樣方法處理超額教師與受縮班影響的教師,但當局現時仍未有妥善安排。」
有五十四年歷史的大埔林村公立學校,同樣因為收生不足,須於本年九月起關閉。校長沈素珊說,教統局殺校行動來得比預期快。她理解教統局面臨財赤必須節流,但不滿當局未有周詳計劃安置學生。
沈素珊擔心殺校會影響即將面對升中派位的小五學生﹕「小五生正準備小五下學期和小六上學期的升中呈分試,倘在這重要關頭轉校,他們需要花時間適應新校的環境及教學模式,會打亂學生升中計劃。」
寄宿計劃學生受益不淺
沈素珊在二零零二年接任校長一職,眼見收生不足,她已擔心學校前景不明朗,於是著力改善教學質素,希望為村校找出路,她知道學校若沒有新構思便會被淘汰。
甫上場,沈素珊推出寄宿計劃吸引學生。她租用離校舍五分鐘路程的愛丁堡公爵訓練營作為學生宿舍,安排學生星期一至四留宿。每天放學後,學生先留在校舍溫習功課,然後自由選擇木球、書法等課外活動,晚上會有外籍老師在宿舍教授普通話及英語,週末則鼓勵學生與家長進行親子活動。她指計劃的目的是要訓練學生自我照顧、解難及自學能力﹕「一般學生在課後只會看電視、玩電腦遊戲,寄宿生活幫助他們適當地運用空餘時間,有時間表規限,生活變得有規律。同學之間也更親密。」
計劃推行兩年,大受家長歡迎,現時全校四十一名學生當中,超過一半是寄宿生,大部分為小四及小五學生,其中不少來自新移民及單親家庭。家住青衣、就讀小四的曾曉欣說,家人無暇照顧,便把她送到這裏寄宿。她說﹕「在這裡和同學相處很好,可學習照顧自己,又可過群體生活。我的家人知道要殺校,想找其他寄宿學校都找不到,我希望能在這裡讀至畢業。」
沈素珊坦言婉惜﹕「我們每月寄宿費只是三千元,比國際學校便宜得多,每天都有家長致電詢問入學詳情,但我只能告訴他們,學校會於今年九月關閉。」
法律途徑爭取續校
和建德一樣,沈素珊正替學校爭取「續命」三年,直至全部學生畢業。她說﹕「我們與北區課程發展主任有過兩次對話,但都不歡而散,有一位五年級家長因擔心子女轉校適應問題,要求申請司法覆核。」
沈素珊認為村校能容納像寄宿計劃等「另類教育方式」﹕「香港應有不同類型的學校,而家長的取向已能看出這學校的存在價值。」
校舍翻新不足兩年的古洞公立愛華學校應教統局要求,將於今年九月停收小一學生,二零零六年正式停辦。校長鄺國輝表示教統局在殺校一事上表現無情及不守信用﹕「教統局規定小學取錄十六人就可開班,向來我們都合符標準。怎料教統局在零三年截止招生前幾天突然改變政策,宣布學校收生不足二十三人不能於來年開辦小一,我知道時已經太遲了,沒可能趕得及在限期前湊夠人數。」
為弱勢社群提供多元教育
在教統局眼中,村校在學生身上投放資源遠超一般學校,一個小學生一年平均成本為二萬四千元,村校學生則約三萬八千元,且其教學質素及設施都受到質疑。但鄺國輝不同意村校比一般學校遜色,像愛華的校舍設施完備 ﹕「我們有足球場、籃球場及有蓋操場,電腦室可容納一人一機,這些都是大校未必有的。」
學校更利用學校發展計劃津貼提供免費英文班、普通話班及跳舞班等。採訪當日,學生剛下課,便到禮堂跟學校特地安排的舞蹈老師學習跳PARA-PARA。「計劃津貼由去年四十五萬元減至十五萬元,但我們以服務弱勢社群為目的,堅持興趣班不收費。」鄺國輝曾自己墊支學生參觀的交通費,又申請坊間的助學金。
「科學養雞」更浪費
他認為,殺校能省的不多,反而更浪費﹕「政府不斷殺校卻又不斷建校,這三年內停辦所有收生不足的學校可省七千萬元,但興建新校舍花費起碼一億元。」他批評政府欲以「科學養雞」的方法辦教育﹕「政府只建所謂經濟的大校,只會令學校太密、太多學生,不論環境及師生關係,都會比奉行小班教學的村校差。」
鄺國輝曾與受殺校事件影響的學校組成家長大聯盟,及透過教協會長張文光和北區區議會主席彭鏗然表達對殺校的不滿,但教統局未為所動。他明白殺校已成定局,對於有村校家 長申請司法覆核,他表示支持,但不存厚望。他對教統局的殺校手法仍有滿腔感慨﹕「教統局一直在耍手段,這邊廂不讓校方收生,那邊廂又致電學生家長游說他們替學生轉校,我知道政府財赤嚴重,可也不必用到這樣趕盡殺絕做法。」
距離學校關閉還有三年,鄺國輝說,他還有滿腹計劃待達成﹕「我打算明年讓學生主理一個校園電台,在小息時間學做唱片騎師。」看著畫滿壁畫,到處油亮亮的校舍,他希望政府能在殺校後好好善用校舍現址,便當還了心願,安心退休。本刊曾就殺校後資源分配問題聯絡教統局,教統局以書面回覆表示校舍將會被分配予團體作教育或社會用途。
殺校遺址殘破藏危機
2010/4/30 東方日報
近年學生人數銳減衍生殺校潮,學校被殺後問題仍沒完沒了,部分關閉後的學校便因日久失修,變成另類社區炸彈。上水一間被殺校多年的校址荒廢多時,殘舊的校舍久未有人踏足,大門鐵閘門鉸更因生銹而搖搖欲墜,接獲本報轉介後才火速進行維修。立法會議員狠批當局未有妥善處理被殺學校「遺址」,不但浪費資源,亦為市民製造另類危機。校園荒廢多時,但每日仍有不少學生路過。
上水石湖墟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五年遭殺校後,仍然佇立平坊上的殘舊校舍現在荒涼一片,門庭深鎖的校園早已雜草叢生,鐵鑄大閘則有嚴重銹蝕,其中一個門鉸便因銹蝕而鬆脫,僅以鐵鏈綑綁。立於行人路上的大閘已呈傾斜、並搖搖欲墜。 居於附近的陳先生每日均會路經平坊,坦言有「牙煙」之感,「我睇到道閘爛好耐,一直都冇人理,度係去上水站必經之路,平日好多人行,如果道閘真係跌落就大鑊啦!」陳擔心大閘會重蹈去年社會福利署庇護工場鐵閘壓死人的慘劇,希望當局能夠盡早跟進,勿亡羊補牢。 荒廢多年資源 「度成日都好多學生同市民行過,如果道閘跌落真係大件事!」
北區區議員藍偉良指出,上址校舍已荒廢多年,至今仍未有發展定向,而區內亦有多間遭殺學校校舍荒廢逾十年,同樣未有發展藍圖,希望當局能從速規劃,免繼續浪費資源。至於上址鐵閘問題,藍則會向相關部門了解。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委員梁耀忠則認為,當局對殺校後校舍安排欠缺跟進及維修,不但令土地及資源白白遭浪費,亦令校址衍生維修與治安問題,「政府就係咁,殺校就以為冇眼屎乾淨盲,殺完又唔理,到有新用途先慢慢執!」梁指校舍被殺後仍屬政府物業,當局須肩負應有維修及管理責任,而非「殺完就算」。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由於該校收生不足,已於○五年九月停辦,至於校舍則已交回地政總署管理。 接獲轉介始補鑊 北區地政處接獲本報轉介後火速進行維修,該處發言人稱,知悉大閘損壞後即時進行維修,有關工程並已完成。發言人又稱,上址已批撥予食物及生局,預留將來作發展醫療設備之用。
村校滄桑難忘昔日濃情
2010/7/22 東方日報
全校小學生集體掃墓學習慎終追遠、英軍用直升機空降聖誕禮物給學生,這些在村校內發生的一幕又一幕往事,有關展覽由昨起至九月底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教育學院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對村校進行首次大規模的研究,並舉辦展覽,讓大家分享村校濃濃的人情味。
全校小學生集體掃墓學習慎終追遠、英軍用直升機空降聖誕禮物給學生,這些在村校內發生的一幕又一幕往事,有關展覽由昨起至九月底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香港教育學院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對村校進行首次大規模的研究,並舉辦展覽,讓大家分享村校濃濃的人情味。
教院教育博物館館長歐陽詠敏表示,村校猶如鄉村的「大腦」,拉近城鄉距離,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比一般市區學校與社鄰有更多接觸,例如在一九六七年聖誕節,華山公立學校就與鄰近的英軍軍營合作,英軍動員駕駛直升機、軍人扮聖誕老人,從天而降為小學生送上汽水、雪糕作聖誕禮物,逗得小朋友樂開懷。
村校尤其注重睦鄰關係,故此收生方法也與眾不同,現時學校以學業成績為收生準則,但一九二一年創立的長洲公立學校,則以「抽籤」揀選學生,只因學校怕「順得哥情失嫂意」,得罪街坊,乾脆交給老天爺決定。
歷史博物館辦展覽
村校的社會功能漸漸改變,參與研究的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余惠冰稱,村校仍然有其存在價值,不會「失傳」,如村校每班人數只得約十二人,可為不適應主流學校的學生提供教育,輔助主流學校的不足,現存的部分村校已經轉型以迎合需要,如加建校舍樓層、加設電腦室等,設施不輸給千禧校舍。○六年至○八年期間,教院與歷史博物館合作探究本港村校發展,為本港首次大規模的村校研究,記錄五十多間小學村校的起源,但○六年後的四年內,該批村校受收生不足、社區重建等影響,相繼被殺校,當中只得十多間現時仍存在。
「林蔭下的學校:村校人和事」展覽由昨日起在歷史博物館展出至九月尾,場內擺放約五十件有關村校的文物,包括相片、五十年前村校用的字粒機、銅鐘等,又有自動播音系統播放村校校歌等。
《林蔭下的學校:村校人和事》展覽要點
日期:2010年7月21日至9月27日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
時間:周一、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周二休館
收費:免費入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