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非物質文化遺產.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非物質文化遺產. Show all posts

Monday, 10 February 2014

大型元宵綵燈會及綵燈展覽賀元宵

2014/2/10 星島日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2月14至16日期間舉行3場大型綵燈會,連同現正舉行的春節專題綵燈展《情意漫遊》,以及於2月13日起舉行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花燈紮作工藝》綵燈展,所有活動均免費入場。

今年的2月14日既是西方情人節,也是元宵佳節,當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將舉行首場元宵綵燈會;另外2場綵燈會則分別於2月15日在將軍澳寶翠公園,及2月16日在天水圍公園及銀座廣場舉行。

康文署表示,今年邀請安徽省藝術團專程來港,在3個綵燈會演出充滿民族色彩的花鼓燈舞蹈、器樂演奏,以及戲曲表演等。此外,來自潮陽、瑤族及本地的師傅將示範剪紙、刺繡、銀飾和花燈紮作等傳統手工藝,預料將會吸引超過20萬市民及遊客參觀。

Wednesday, 11 December 2013

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明年初公布

點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蘇錦樑事? 負責統籌此項目的不是康文署轄下的文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嗎?康文署不是屬於民政事務局嗎?怎麼回事了?還是非遺已當作旅發局的生財工具,所以歸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2013/12/11 星島日報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政府5月完成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草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單有477個項目,預計明年初公布,之後會採取相應保護措施。

蘇錦樑今日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草擬清單的項目中,291項屬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126項屬傳統手工藝類別。政府考慮市民意見後,明年年初料可公布清單,再制訂和推行相應保護措施。

他說,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等傳統節慶活動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旅發局正積極向旅客推廣。

旅發局會繼續鼓勵業界開發旅遊新產品,早前亦支持業界開發「香港特手」,介紹本港傳統手藝文化。該特色行程介紹古法線面、裁縫、鞋匠和鑿字工藝等傳統手藝,並由本地老師傅向旅客講述行業變化。

Wednesday, 7 August 2013

繡花鞋繫父女情

2013/8/5 am730

以人手刺繡孔雀開屏、牡丹或金魚等圖案的繡花鞋,在香港已幾近失傳。為了將這門式微的手藝承傳下去,甚至發揚光大,王景華早年決定放棄自身事業,投入先父與友人開設的繡花鞋及拖鞋店;剛於去年畢業的女兒王嘉琳亦繼承祖業,全副心機發展老店的業務。
文:鄧愷欣 圖:黃文山

1958年於彌敦道開業的先達商店,專售中國傳統室內拖鞋及繡花鞋,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拖鞋舖之一。自第一代掌舵人王榮與鍾球相繼離世,王榮的兒子王景華與孫女王嘉琳(Miru)先後接手,除保留傳統鞋款,也改良鞋款的質料,並加入新品種,甚至推出手袋及唇膏盒等飾品。

Friday, 12 July 2013

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展諮詢


2013年07月10日 香港政府新聞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今天(7月10日)起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擬備的建議清單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期至11月9日。
 
   康文署於2009年8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普查工作小組就700多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個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實地考察,並根據普查的調查結果,和參考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專業意見,擬備了一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共包括477個項目,供當局參考。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亦訂明,各締約國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因此,該署現就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進行公眾諮詢,並會派員出席多個地區組織,包括18區區議會和鄉議局的會議/簡介會,亦會印發單張,和把草擬清單上載到康文署轄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網站,並提供意見表,方便社區人士對建議清單發表意見,一同參與編製清單的工作。
 
   諮詢結束後,當局會整理收集到的公眾意見,並就此再次徵詢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的意見。預計有關諮詢工作明年年初完成,隨後將可公布本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市民可經電郵提交意見。查詢可致電2180 8188。




Views sought on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Leisure &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is consulting the public on the draft invento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ong Kong, from today until November 9.
 
The department commissioned a citywide survey in August 2009 by the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 work including more than 700 survey cases, and on the expert advi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dvisory Committee, the survey team has drawn up a draft inventory of 477 items.
 
The department is now engaging the community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ESCO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partment will attend meetings and briefings held by district organisations, and has uploaded the draft inventory and comment form onto the Heritage Museum website. Leaflets will also be distributed to facilitate the submission of views.
 
The Government will consult the advisory committee again after public views have been gathered. The first inventory list for Hong Kong is expected to be published by early 2014 after all consultations are complete.
 
People can send their views by email. Call 2180 8188 for enquiries.


Sunday, 9 December 2012

美華時裝 - 我的旗袍

今天從上環走路到香港大學,途經我的旗袍誕生地﹣美華時裝。

美華的生意似乎比我上幾次去要好,因為掛著半製成旗袍的架子,比上兩次造訪時多了兩個。

跟老闆簡先生打個招呼,像很久不見的老街坊又快樂的談起來。簡先生一如往常的健談和熱情...他說要謝謝我之前在網上寫了一篇blog, 有人看見了就找上門請他造旗袍。其實我都沒印象寫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回家看看兩年前寫的yahoo blog, 才發現這篇...

http://blog.yahoo.com/_E2F5ZGFE3JRIUGFOLYCPBS3H5I/articles/292339/index

原來有網友曾留言,想看看製成品。其實,製作的過程也是很有趣。雖然我未能目睹師傅一針一線的為我縫旗袍,但作為顧客,從挑選布料,第一次試身與第二次試身的過程,也很值得回味;碰巧當年讀CHM時,我的瘋狂同學願以陪我以旗袍作功課題目,我有機會深入了解旗袍在香港的發展興衰;期後,到工聯會上有關旗袍的工作坊(可惜沒學好),有幸目睹製作細節。

像剝洋蔥的由不同層面認識旗袍,旗袍的特色,不單在於布料、顏色、花鈕與滾條的美妙配搭;還有製作旗袍時,以幾何定理將剪裁與不同身型配合的科學智慧;從旗袍由闊袍大袖演變到展現女性體態美,看到中國女性改革開放的歴史演進及社會意味。

我對旗袍的著迷,從小就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情意結,到長大了擁有自己的一件旗袍,就更是瘋狂愛上。準備碩士論文時,確切想過以旗袍為題,因為旗袍製作隨著老師傅年歲日長而開始式微,認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被仔細紀錄及傳承。可惜不是裁縫專業,就很難寫得精細獨到有說服力。最後選了別個題目,但對旗袍熱情未減:有旗袍展覽必去參觀,遇到穿著旗袍的路人會格外留神,電影/電視上有旗袍出現會在心裡尖叫...

剛轉字頭的我,卻怎麼沒想起要給自己造第二件旗袍作生日禮物呢...


補充一下:

美華時裝
地址:上環皇后大道西76號
電話: 2543 6889
備註:逢星期日休息;美華時裝內有很多布料以供挑選,同時亦可自攜布料。

以下為我第一件旗袍的製作過程及製成品:

到西港城選布料
帶布料回美華時裝下單,簡先生按我的要求畫草圖
量尺寸,這是很重要而且很靠技巧的步驟
第一次試身,這只是用布料依紙樣簡單裁出並釘好的半製成品,穿上這個後要再度身,直接在半製成品上以針記好位置,之後把布料拆開再仔細縫好。所以這半製成品沒有領子,沒有花鈕,沒有滾條。

第二次試身,這己經是製成品。只要略為修改一下長度就可以
製成品:花鈕與領子

製成品:正面

製成品:背面

補充: 2010年Yahoo Blog"我的旗袍"網誌
2010年7月1日 Yahoo Blog

圓夢了! 終於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旗袍了!
自籌備婚禮激發的旗袍情意結, 經旗袍展覽再醞釀, 然後在網上大量搜羅各式旗袍的過程中, 令訂度旗袍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在明查暗訪了幾家旗袍店後, 選定了於皇后大道西, 有80年歷史的美華時裝, 一是因為它的經驗; 二是因為它的掌舵人--簡先生。
簡先生是個很親切的人, 待客人如待朋友, 跟你聊天, 讓你看布料看個夠, 找不到合心意的布料就讓你出去其他疋頭公司找, 明明是假期也特意給你開門, 儘管這樣在你出門口時也不會迫你落訂。 他做的, 不是生意, 是幫朋友解決問題...少了那點商業味, 滿瀉的人情味, 就是老店令人神往之處。
結合了小亮與我在這幾天於網上看過的旗袍款式, 再與簡先生商討過後, 決定做一件樸實的白色旗袍, 唯一的特色是左衿是雪紡, 為素色的旗袍點綴一下。
款式決定了, 之後的難題是白色布料。原本想找印有花卉圖案的布料, 但看過一兩家疋頭店後, 在時新疋頭店發現了一種沒有想像過的純白色壓花布料, 樸實而優雅, 所散發的氣質就是我夢寐以求的。轉了幾家店, 都找不回同一種布料, 這塊讓我愛不釋手的意大利絲布, 時新也只剩下很少量, 致電簡先生問過了需要多少碼後, 我即時就要買下它, 心急的性格給朋友們都說中了。
小亮總是理性的, 著我先坐布辦給簡生看, 才買。我怎麼心急得連10分鐘的路程也等不了?! 於是就乖乖的先帶著布辦回美華跟簡生商量。
簡生說這布料很好, 我就急不及待回西港城買了, 付款時向店裡的叔叔交待了"簡生說請你便宜點", 就省回30元, 老師傅還是得人尊敬的!
騰折了一整天, 總算把造旗袍的事定了, 簡生為我度了身, 就約定我4星期後試身。很期待我的旗袍的誕生...穿上它的一刻, 該會是很感動的...我想, 這比造一件婚紗, 更有意義。
而且, 這是小亮與我一起塑造的旗袍...並會在我們的故事開始之地, 為我們留下永久的回憶...這一切, 美滿得詞窮了。

Saturday, 24 November 2012

中華廚藝學院辦十席滿漢全席籌款

2012/11/23 香港電台


職訓局在中華廚藝學院舉辦十席滿漢全席晚宴籌款,慶祝校慶30年,是繼1977年後,本港再次舉辦滿漢全席宴。
中華廚藝學院參考古籍記載,用新的方法處理滿漢全席的晚宴菜色,派出逾150名身穿清朝的宮庭服飾的學生,招待獲邀出席晚宴本港工商界人士和外國駐港領使,職訓局希望,透過舉辦今次的晚宴,宏揚中華文化。

Thursday, 30 August 2012

潮人盂蘭祭祀食品 保留傳統 製餅技藝冀傳承

相片來源:am730


2012/8/29 am730


踏入農曆7月,各區紛紛舉辦盂蘭勝會,除為人熟知的「神功戲」外,一般人未必留意到勝會神棚的祭壇上,還有多款色彩鮮艷、形狀特別的祭祀食品。這些潮式糕點不單反映文化特色,每件更是精美藝術品。有製作糕點的第二代傳人希望製餅技藝可一直傳承,保留族裔文化。
文:梁可瑩、陳家穎   圖︰鍾式明
 
製作潮州傳統糕點及盂蘭勝會祭祀食品的「貴嶼仔」第二代傳人楊子儀表示,因為本身興趣,自9歲便隨父親學製餅,他不諱言,全面獨門技藝不傳外人,只傳子孫。但他指,青年人要投身傳統潮州製餅行業並不難,只是「良禽擇木而棲」,時下年輕人多選擇文職工作,或因嫌棄「造餅師傅」名銜,而不入行。為延續地道文化,他唯有將大部分製作過程,由人手改作機械化,並由技術員操作。
 
製糖獅塔最考功夫
談及勝會祭壇糕點,除敬佛、拜神的祭品外,還有傳統潮州人常吃的「餅、糖、糕、包」,如寓意團結的豆仁團、代表錢財滾滾的五色糕、寓意長壽的大小福桃及風水辟邪之用的糖獅塔等。他形容,以白糖而製、仿真塔製成的糖獅塔最考功夫。他稱,雖然糖塔經「倒模」製作,惟表層很薄,而愈薄愈反映製餅師父技藝高超,過程中稍一不慎出現瑕疵,便需重做。
勝會祭品均製作認真,原來更會因應不同「界別」而有不同製法,反映出獨特傳統文化。香港潮州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胡炎松娓娓道來,「敬祖」與「拜神」會獻上「齋五牲」,以花生或芝麻糖製作出栩栩如生的豬頭、雞鴨等,亦有寓意健康長壽、由糯米、蝦米等製成的「紅桃粿」作配祭品。「奉佛」則用上蘋果、鮮花、檀香等;而飯山、麵條山、芽菜山、白米及燒酒等用作「酬鬼」。
除祭品種類不同外,形狀亦有不同意義。胡炎松指,由於作法招魂「請」鬼魂吃祭品時,未知數量,故以「山」作單位,以示飯菜數量「無限」;小鬼因喉嚨狹窄,特別奉上幼身麵條,讓「他們」可「受惠」。
 
潮僑冀政府宣傳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去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胡炎松相信,未來需藉助政府推廣,讓更多人認識盂蘭文化;他亦鼓勵非潮籍的市民,嘗試參與盂蘭勝會,感受多元文化。

Sunday, 8 July 2012

全港普查決定絲襪奶茶是否屬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7/8 香港電台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保育與發展需要取得平衡,他以較具爭議的舊政府合署為例,專家的意見是中座及東座價值較高,西座價值較低,政府規劃西座,希望能結合中區整個金融中心的發展,以達致平衡。 另外,政府已找專家及學者在全港作普查,研究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香港的絲襪奶茶及雲吞麵等是否屬於這個類別,當有初步名單,會再諮詢市民,決定哪些項目需要保育及先後次序。

Tuesday, 29 May 2012

保护非遗 关注一线传承人

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悲哀...傳統工藝沒有市場,年輕人為了麵包捨棄傳統,在生活迫人的情況下,實在是無可口非。但政府是否可著力資助傳承人及其弟子,同時亦製造市場氣氛再次令大眾(並非只限遊客)欣賞傳統工藝, 從而令傳統工藝重生...


節錄自杭州日報



保护非遗传统工艺,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真正在第一线的传承人。“杭州的非遗项目是全国数量最多的,但在保护上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比如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像杭扇王星记中的当家产品‘三星牌’黑纸扇,现在没人能做了;张小泉剪刀中的嵌钢工艺,如今还有谁会做?”说到当今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现状,老先生语气里透着遗憾和忧虑。

“现在学非遗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说到底还是个待遇问题,非遗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好,生存很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一线的技艺人,非常辛苦,工资却不高。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很简陋,像利民服装厂房是租来的,厂房又小又偏僻。这些都需要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杨光宇表示,待遇问题是年轻人就业远离非遗项目的原因。


现在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杭州评弹,会唱的老一辈大师已经寥寥无几,而传承人几乎没有了。他们的徒弟或者后代也许学过评弹,但现在基本都改行了。因为没有市场也就没有饭碗




Friday, 27 April 2012

展覽: 陳太林鄭旗袍 現歷史博物館


相片來源: Michele the Heriporter

旗袍, 中國女性的表象。 2010年於歷史博物館的旗袍展, 件件精緻細膩, 難以忘懷。現再有機會一親芳澤, 更有首次公開的展品, 怎能不去嗎?!

大紅大紫從不是我杯茶, 所以林鄭的簡潔優雅型旗袍, 絕對令我引頸以待!

2012/4/27 明報

【明報專訊】旗袍被公認是中國最具代表的婦女服飾,港歷史博物館昨起至6月10日在奧海城舉行「旗袍的變奏」展覽,展出約70件由清末至今的旗袍,當中約50件來自博物館館藏,超過一半藏品更是首次公開展出。

其中多件重點展品,包括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典禮上穿著的紅色旗袍,還有由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借出的簡潔優雅型旗袍

Wednesday, 25 April 2012

細路仔爬包山架

2012/4/23 明報

明報專訊】太平清醮搶包山比賽今個禮拜六(28日)深夜舉行,入得決賽嘅都經過篩選,體力差啲都無得玩,細路仔就更難入選。不過一班細路仔都有機會獻技,噚日就率先喺長洲「爬包山」熱身,咪睇佢哋細細粒,爬起上嚟都幾快㗎。

其實,細路仔爬包山呢一幕,只係噚日長洲搞嘅「包山嘉年華2012」之「攀爬嘉年華」活動,目的係畀市民感受吓爬包山嘅樂趣,但真包山就無得爬,淨係畀個包山架你爬。大會仲加開小朋友組別,一班細路扣上安全帶後,三扒兩撥就爬上個架頂,幾好身手。

噚日嘅嘉年華仲有好多精彩表演,包括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成員示範攀包山技術同安全措施,市民都盡興而歸。

(政府新聞處)

Tuesday, 24 April 2012

馬會200萬支持四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自2011年有4個香港傳統節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後, "非遺"開始漸受重視。
馬會願意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伸出援手, 確實可賀。 但希望大家伸手幫助的, 不只限於已被評級的"非遺", 因為有更多在街角小店舊區老店的師傅, 正在默默打硬仗。

節錄自2012/4/23 星島日報

一般傳統節慶活動,多數由民間自發籌辦,每年為籌募經費,絞盡腦汁。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昨宣布,捐款逾二百萬元予傳統節慶活動的主辦單位和長春社,用來舉辦辦、考察和推廣四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慶活動,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大坑舞火龍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

馬會也捐款十六萬元予長春社文物古迹資源中心,助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教育計畫」,為期一年,提供社區教育活動如工作坊和講座,宣傳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錄自2012/4/23 明報

此外,康樂及文化事署長馮程淑儀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館正研究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料今年中可定出另外65項,準備將來如有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便可從中揀選提名。

太平清醮飄色玩「和諧」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節錄自2012/4/23 星島日報

身國家級非文化遺產的太平清醮,本周六在長洲舉行,十八台飄色巡遊有針對時弊,也有「和諧」一面,其中一台寓意「掃舊迎新」的飄色,因街坊壓力,或未能出台。

打頭陣的「龍年行好運」加入高科技裝置,「色芯」腳踏赤鳥金龍,暗藏三重機關,赤鳥是聲控,聞聲便會「吱吱」歌唱,寓意吉祥;金龍則噴出霧水呼應,霧氣採用花露水,芳香四溢;而環繞赤鳥金龍的電子燈圈,由工作人員遙控,采燈轉動,寓意龍年轉好運。

  興隆街街坊會會長黃福有介紹,「製作電子飄色較一般飄色需長一倍時間,只是赤鳥的燒焊工夫,也需一星期。」

黃福有認為,製作此飄色最困難之處,是把六組電綫全部收妥,讓觀眾難以察覺。他更透露,明年將繼續走高科技路綫,引領飄色新潮流。

Friday, 20 April 2012

長洲下周六搶包山比賽 千六人可進場觀賞

2012/4/18 香港電台

將會在本月28日晚上舉行的長洲搶包山比賽,1650名市民可以進場觀賞,觀眾需要在當晚10時,以先到先得的方式領取入場券,然後在10時半進場。

康文署表示,場內會有137名包括民安隊、工作人員等,在場維持秩序。警方在場外亦會派警員維持秩序。

運輸署和渡輪公司會視乎情況,加強來往中環和長洲的渡輪服務,比賽完結後的凌晨時分,中環碼頭亦會加開往旺角的通宵巴士,部分通宵巴士會改經碼頭接載市民。

搶包山比賽今年有12名參賽者,包括9男3女,亦有8隊分別來自長洲、內地及澳門的隊伍參賽。

太平清醮料吸3.5萬遊客

2012/4/18 星島日報

政府估計,下周六的長洲太平清醮會有3.5萬人到長洲旅遊,觀賞飄色巡遊和搶包山比賽。

「包山嘉年華2012」的壓軸項目搶包山比賽,將於下周六晚上,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12名晉身決賽的健兒將爭奪男女子組的獎項。搶包山比賽的1650張入場券,會於當晚10時開始,在長洲消防局對開派發,先到先得。比賽則於午夜12時於長洲北帝廟足球場舉行,而傳統的太平清醮飄色巡遊則會在下午舉行

警方和大會的工作人員,會在場維持秩序。為方便市民進出長洲,新渡輪會按需要加開航班,又會在凌晨1時15分加開一班船出中環,疏導旅客。巴士公司亦會加開通宵巴士,由中環碼頭往旺角。

Wednesday, 18 April 2012

飄色工藝後繼無人

2012/4/16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飄色巡遊是每年太平清醮的焦點之一,不過,今年諷刺時弊的飄色可能會減少。飄色師傅慨歎工藝傳承青黃不接,連找小朋友表演亦有困難。

有六十多年製作飄色經驗的興隆街街坊會主席歐來貴認為,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故今年會以龍和年年豐收為主題,希望表達多些正面信息:你在社會針對時弊,得罪別人那就無謂了。」他指做飄色只是追求開心,有人欣賞就可以。

以龍及豐收為主題

新興街街坊會常務執委吳浩文亦說,今年該會有兩台飄色,主題和名字雖仍未定,但都會以古代故事為題。他指往年曾以時事為題,但今年為響應長洲的太平清醮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事,故會以古色古香為主。

飄色工藝面對接班困難的問題,歐來貴指街坊會的飄色師傅都是退休人士,沒有年輕人有興趣學這傳統工藝;而且表演飄色的兒童也愈來愈難找︰「以前很多父母都給利是為子女留位,但現時反過來求人家讓子女幫忙。」他們都覺得很感觸。不過,不是所有兒童都可以扮飄色,若身高超過四十二吋便很難坐在支架上。

平安包方面,其中一間負責製造大會平安包的郭錦記未有預計製造平安包的數量,但表示會「盡力而為」,亦會請十多個臨時工應付需求。

記者 張媺媺

長洲飄色諷時弊 大和解最熱


長洲惠海陸同鄉會飄色總監黃成就昨指,由於今年飄色涉及敏感題材,難覓小童飾演。  (曾耀輝攝)
相片來源: 經濟日報

2012/4/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專訊】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本月底舉行,全日「重頭戲」飄色巡遊繼續諷刺時弊,包括有中央力促候任特首梁振英和建制派的大和解,以及現任特首曾蔭權接受款待事件,均成今年大熱主題。

但有負責設計飄色的人士坦言,因題材太敏感,恐難覓小童扮演,擔心在場觀賞的市民最終也緣慳一面。

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昨表示,本月28日將舉行太平清醮,屆時會有18台飄色參與巡遊,主題由各參與的街坊會及團體自定,暫時古裝和時事各佔一半。

小童肩頂掃帚 「送曾迎梁」

近年長洲的飄色巡遊均以熱門時事作主題,如2010年有最低工資,去年則有財政預算案派糖。負責設計及製作飄色的長洲惠海陸同鄉會飄色總監黃成就表示,今年飄色會繼續諷刺時弊,更透露現任特首曾蔭權及候任特首梁振英,已成創作主題。

其中一台暫名「大和解」的飄色,下層由穿上中山裝的小童扮演內地高官,上層飾演梁振英的小童,則手持鮑參翅肚,兩人中間有一枝電筒,寓意梁獲中央「照住」,將安枕無憂。

另一主題「掃舊迎新」,需要3位小童演出,站最底的小童代表市民,他肩上頂着一把掃帚,寓意「送曾(蔭權)迎梁(振英)」;至於上層飾演曾特首的小童,腳下有紅酒燕窩和算盤,諷刺他接受豪華款待及性格「算死草」。而另一小童腳下則有飯兜、錢箱及苦瓜,分別代表梁出身基層、寓意要求新政府派錢及控訴市民生活苦困等。

主題敏感 恐難覓小童飾演

除了曾、梁二人,失落特首寶座的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亦成主題人物。長洲北社街坊會飄色負責人李先生指,會派出3台飄色參與巡遊,其中一台主題為「紅酒美人」,由一男一女小童作勢品嘗紅酒,明顯影射唐的「感情缺失」。

而另一台飄色以「馬到功成」為主題,裝飾與馬匹有關,寓意梁振英在「特首跑馬仔」中成功跑出獲勝。

不過,由於多台飄色涉及敏感題材,黃成就坦言,部分飄色最終未必可出場,且亦難覓小童飾演︰「島上小童愈來愈少,加上主題含政治成份,尋找人選增添難度。」

雙人海景房 1晚租1100元

另外,太平清醮當晚,長洲度假屋的大房已爆滿,昨日僅剩雙人房出租,向海房間租金每晚約1,100元,較平日約500元貴逾1倍;而不設海景的房間,亦索價780元。

十二人晉身搶包山決賽


長洲搶包山比賽噚日舉行選拔賽,上屆冠軍鄭麗莎(左)同4屆冠軍郭嘉明(右)雙雙以分組第一名晉級,兩人都對決賽充滿信心。(林振東攝)
相片來源: 明報


2012/4/15 明報

83名長洲搶包山比賽的參賽者,今日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參加選拔賽,結果九男三女入決賽。

十二名成功晉身四月二十八日晚「搶包山比賽」的健兒為:
男子組,按名次如下:
郭嘉明、張文翔、葉建文、梁俊傑、郭俊賢、譚錦洲、鍾玉川、黃子翹、文浚瑋。
女子組,按名次如下:
鄭麗莎、黃嘉欣、黃可欣。

搶包山比賽將於四月二十八日舉行。當晚參賽者要在指定時間內摘取包山上的包子,位於包山上不同範圍的包子分數有別。得分最高的健兒便可勝出,而男女子組的成績將分開計算。

(即時新聞)

Tuesday, 17 April 2012

大埔天后宮率先慶祝天后誕遊預計萬五人觀賞

節錄自 2012/4/9 星島日報
大埔舊墟天后宮昨午率先舉行天后寶誕祈福巡遊,超過一千八百人參與,有天后像及金龍醒獅巡遊,又有歌舞表演,沿途吸引近萬人觀賞。大會在上午舉行派發福袋,吸引逾五百名市民排隊輪候。

巡遊由下午二時開始,隊伍包括大埔區內各大體育會和社區興趣班組等二十九個團體,共逾一千八百人。八人大橋抬着天后娘娘像帶領巡遊隊伍在天后宮風水廣場出發,路經汀角路及太和路到廣福道,再沿路回程,歷時近兩小時。

節錄自 2012/4/8 商業電台有領取福袋的長者說,希望子孫食過平安米之後,平平安安,快高長大。


下午二時開始的廟會巡遊,先由誦經隊誦經,祈求風調雨順。巡遊項目包括舞龍、舞獅及陸上行舟。預計有一萬五千名人觀賞。

太平清醮成本上漲 長洲居民郭嘉明 誓重奪「包山王」寶座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節錄自 2012/4/9 星島日報
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表示,長洲太平清醮去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預計訪客會由以往平均五至六萬人,今年可再多一萬人,吸引近七萬人到長洲「朝聖」。

他指今年活動成本上升,如搭棚費用約需二十萬元,較去年多兩萬元,整個太平清醮活動總成本預計逾百萬元,較去年多約兩成。

有三十六年歷史的老字號郭錦記,負責人郭錦全的胞弟郭錦華稱,今年平安包成本增一成,但會「賺少點」維持每個七元,不加價。

飄色巡遊方面,長洲約五個街坊會屆時將製作十數台飄色在區內巡遊。北社街坊會理事長梁見定說,今年服裝成本增加,每套由二至三千元、增至四、五千元,總成本三至四萬元。

節錄自 2012/4/9 明報
備受注目的搶包山比賽今年吸引了209人參加,報名者較去年多10人,更首次有年逾60歲的長者參賽。

9男3女將進入本月28日的搶包山決賽,爭奪首次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的獎盃,獎項設有男子組冠、亞、季軍及女子組冠軍。

節錄自 2012/4/9 星島日報
八次參賽、四奪「包山王」的郭嘉明,現年三十歲的他,自小在長洲長大,對太平清醮有多少情意結,對於近年愈來愈少長洲土生土長的參賽者感到可惜,「可能居民都集中參加飄色巡遊吧。」因此,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參加這項傳統比賽,藉此吸引更多長洲居民參賽。


師徒制變遷 從食餸尾到做朋友


戲棚建築結構複雜,由數以千計竹枝和杉木搭成,卻不用一口釘,72歲的老師傅黎錦棠(中)不用工具量度,只憑雙眼一看,在地上指點工人,就可以準確無誤搭起戲棚。他形容戲棚就像少林寺,「識做戲棚,唔使學都識做地盤同維修」。右為黎的徒孫陳太祥,左是竹棚業新生代張慧安,3人正趕工為大埔天后誕搭戲棚。(余俊亮攝)
一個行業三代人, 由嚴厲的師徒制, 到亦師亦右, 發展至現今的課程制。學藝的傳承方法跟著時代制度化, 希望不減當中的濃濃人情。

香港是少數竹棚仍可大放異彩的地方, 若我們仍然尊重這門獨有手藝, 說不定他日就是能代表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4/9 明報

【明報專訊】戲棚業新血愈來愈少,老師傅黎錦棠表示,現時新人入行,待遇較半世紀前已好得多。黎錦棠1960年代入行,初時要服侍師父起居飲食,工作做不好時會遭暴力對待。時移世易,49歲的竹棚師傅陳太祥說,現時師父對年輕人像朋友般,多提點少責罵。

72歲的黎錦棠19歲入行,「以前師父好嚴,做不好會將整根竹在棚上擲落來」。他憶述,學師時要3年才能上棚,平日負責洗竹、浸竹、運送建築材料,「一次托80斤竹,那些杉木長13米,好辛苦」;晚上又要服侍師父,買菜煮飯,「等師父食完才能食餸頭餸尾」。

60年代學師3年方上棚

相比黎錦棠的年代,他的徒孫、49歲的陳太祥說師父不甚嚴格,很少罵人。他沒有經歷「3年基本功訓練」,做了幾個月地面工作,便「獲批准」上棚。陳太祥拜師以後,師徒制在香港戲棚業也式微。

現時師父多提點少責罵

31歲的張慧安,14年前自建造業訓練局畢業後就跟隨陳太祥工作。受過正規訓練,他做了3個月便上棚,先獲安排不太危險的工作。在這重視經驗的行業裏,黎錦棠和陳太祥沒擺「師父款」,他們都對張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