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amboo scaffold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amboo scaffolding. Show all posts

Tuesday, 17 April 2012

師徒制變遷 從食餸尾到做朋友


戲棚建築結構複雜,由數以千計竹枝和杉木搭成,卻不用一口釘,72歲的老師傅黎錦棠(中)不用工具量度,只憑雙眼一看,在地上指點工人,就可以準確無誤搭起戲棚。他形容戲棚就像少林寺,「識做戲棚,唔使學都識做地盤同維修」。右為黎的徒孫陳太祥,左是竹棚業新生代張慧安,3人正趕工為大埔天后誕搭戲棚。(余俊亮攝)
一個行業三代人, 由嚴厲的師徒制, 到亦師亦右, 發展至現今的課程制。學藝的傳承方法跟著時代制度化, 希望不減當中的濃濃人情。

香港是少數竹棚仍可大放異彩的地方, 若我們仍然尊重這門獨有手藝, 說不定他日就是能代表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4/9 明報

【明報專訊】戲棚業新血愈來愈少,老師傅黎錦棠表示,現時新人入行,待遇較半世紀前已好得多。黎錦棠1960年代入行,初時要服侍師父起居飲食,工作做不好時會遭暴力對待。時移世易,49歲的竹棚師傅陳太祥說,現時師父對年輕人像朋友般,多提點少責罵。

72歲的黎錦棠19歲入行,「以前師父好嚴,做不好會將整根竹在棚上擲落來」。他憶述,學師時要3年才能上棚,平日負責洗竹、浸竹、運送建築材料,「一次托80斤竹,那些杉木長13米,好辛苦」;晚上又要服侍師父,買菜煮飯,「等師父食完才能食餸頭餸尾」。

60年代學師3年方上棚

相比黎錦棠的年代,他的徒孫、49歲的陳太祥說師父不甚嚴格,很少罵人。他沒有經歷「3年基本功訓練」,做了幾個月地面工作,便「獲批准」上棚。陳太祥拜師以後,師徒制在香港戲棚業也式微。

現時師父多提點少責罵

31歲的張慧安,14年前自建造業訓練局畢業後就跟隨陳太祥工作。受過正規訓練,他做了3個月便上棚,先獲安排不太危險的工作。在這重視經驗的行業裏,黎錦棠和陳太祥沒擺「師父款」,他們都對張讚不絕口。

Friday, 16 March 2012

西九戲棚出年搞足3周 今年反應熱烈 逾萬人入場

2012/3/16 明報

明報專訊今年春節嘅西九大戲棚反應好好,雖然只有一個禮拜,但都有1.2萬人入場,西九管理局個心雄起上嚟,明年春節會再搭棚,要搞足3個禮拜。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笑言,今年門票超筍價10元,當送禮畀市民。但就有業界人士覺得西九頂爛市,所以明年嘅大戲棚,大老倌嘅節目要加價,貼近市價。

茹國烈話,明年諗住除咗粵曲,仲玩埋京劇、崑曲、南音、中樂等,出面仲搞埋小攤檔,營造市集氣氛,事關今年得維他奶同花生,有觀眾問點解冇蔗同烤魷魚賣,睇嚟觀眾想有多啲嘢食。

除咗搞節目,西九管理局亦要研究未來場地點樣管理,其中就係同藝發局合作搞咗個「本地藝團領袖人才海外考察及培訓計劃」,資助大中小藝團嘅領導層去外國考察,然後將考察經驗同建議寫成報告畀西九管理局,初步名額係4至6人,今日起接受報名。

Emily問到資助包唔包括搭私人飛機?茹國烈話,一定唔畀申請人坐頭等。咁樣,若嗰個申請人只係遊埠去玩,會否被要求回水?茹國烈就話西九管理局一定會密切監察申請人提出嘅計劃。

Friday, 3 February 2012

展覽:「竹跡。築跡」

尚有5天, 爭取機會一窺這與你每天擦肩而過的竹棚史實。

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amo.gov.hk/b5/exh_bamboo.php

建築作為一個文化活動的載體應該是本土的、真實的。臨建的戲棚在祀堂廟宇等永久的建築群中間築起,作為慶祝節慶之用,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這些隨建隨拆的竹棚也伸展了我們對文物建築的想像,歷史價值並不在於物料存在的時間長短,而是在乎它的藝術價值、技藝的演化及與粵劇發展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這項傳統技藝的保育及其多樣化的空間演譯可以啟發我們思考更多文化遺產保育的可能性。

是次展覽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主辦,古物古蹟辦事處協辦,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擔任展覽的策展團隊。


日期 :9.12.2011 – 7.2.2012
地點 :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星期四除外):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聖誕節前夕及農曆新年前夕開放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初二休館

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