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粵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粵劇.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25 April 2012

粵港澳文化合會議今舉行

2012/4/19 星島日報

粵港澳文化合作第十三次會議,今日在香港舉行。三地並於會上簽署《粵劇保護傳承意向書》,承諾進一步合力推動粵劇的保謢、傳承和發展。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總結會議時表示,粵港澳建立文化合作機制正好滿十年,奠定了穩健的基礎,三地文化合作今後可以有系統、有規劃、有重點地推進,探索創新模式和開拓新領域。他建議未來的合作可聚焦三方面:合作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連接;以及共同發展健康多采的網絡文化。

來年三地亦計劃舉辦新的三地大型文物巡迴展覽,包括舉辦「嶺南派藝術傳承-趙少昂作品大展」、「嶺南考古三十年成果展」,並進一步加強在公共圖書館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粵港澳三地將會舉辦「中華創意產業論壇2012」、「香港漫畫研習營」和其他合作項目,深化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促進業界發展。

Wednesday, 18 April 2012

戲曲中心二期延遲落成

節錄自 2012/4/16 星島日報
活化成戲曲中心的油麻地戲院將於本周三開幕,旁側露宿者之家及垃圾站將搬往巧翔街重置,騰出原址興建戲曲中心第二期,提供排練室等配套。但建築署招標文件顯示,重置工程料需時五十七個月,較原先估計多兩倍時間。區議員批評,原定二○一五年落成的戲曲中心第二期設施,分分鐘十幾年後才啟用 。

油麻地戲院位於窩打老道及新填地街交界,設有三百座大舞台,但排練室及辦事處則設在上海街、原屬水務署抽水站的紅磚屋內;兩者之間存有一座建築物,地下為上海街垃圾收集站,二樓乃露宿者之家庇護中心,「斬斷」戲曲中心的整體連接,需搬離重置。

據建築署最新招標文件,垃圾站及露宿者之家的重置工程,需時五十七個月,原址建築物必須在新址啟用時才會拆卸,令油麻地戲院使用者,仍需忍受垃圾站的衞生問題最少五年。

香港八和會館八和粵劇學院總幹事岑金倩,對油麻地戲院戲曲中心第二期遲遲未能落成,感到失望,又指垃圾站對戲曲中心有負面影響,因垃圾站經常傳出臭味,地下積有污水。附近居民多年來亦希望另覓土地安置垃圾站。

Wednesday, 11 April 2012

油麻地戲院修復 月中開幕 僅存戰前戲院之一



油麻地戲院的復修工作近日已大致完成,棚架陸續拆卸,戲院外殼主要牆壁、中式斜屋頂均保留下來,牆壁重新上漆,並加上特別設計的燈飾,本月18日將重新開放。(鄧宗弘攝)

節錄自2012/4/5 明報

空置14年的油麻地戲院,自2007年由政府宣布活化為戲曲表演中心後,將在本月18日完成復修開幕,28日會有首場免費公演。戲院改建後,雖只設有300個座位,屬小型表演場地,但粵劇界形容設施達一級水準;八和會館副主席龍貫天說,已計劃成立百人隊伍,由年輕一輩「擔大旗」演出,期望他們能在油麻地小舞台歷練後,走上正式大舞台,就如一些大老倌以前也是在荔園、啟德等遊樂場開始演戲一樣 。

油麻地戲院早於1925年開幕,據古蹟辦紀錄,戲院屬香港現時僅存的兩所戰前戲院之一,業權已轉回由政府擁有。另一間為私人擁有的長洲戲院,但業主早前已向城規會申請改建為住宅項目。

戲院開業初期主要為附近碼頭工人和車伕的消遣地,多放映電影及演粵劇,經常滿座。隨時代變遷,戲院未能和新式電影院競爭,生意日漸轉差。1980年代起,戲院為增加營業額,改為專門放映色情電影,最終在1998年結業,業權由地政總署接收。戲院在同年被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丟空近10年、經過多番討論後,政府終在2007年《施政報告》宣布斥資約1.87億元,將8000多呎的戲院,連同附近逾千呎的一級歷史建築的紅磚屋一同活化。戲院的內部佈局會改建為適合進行戲曲活動的小型演出場地,紅磚屋則作輔助的活動室用途。

戲院的外形特別,具有新古典主義外觀、中式斜屋頂和「山形牆」,1895年落成的紅磚屋則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


Friday, 16 March 2012

西九戲棚出年搞足3周 今年反應熱烈 逾萬人入場

2012/3/16 明報

明報專訊今年春節嘅西九大戲棚反應好好,雖然只有一個禮拜,但都有1.2萬人入場,西九管理局個心雄起上嚟,明年春節會再搭棚,要搞足3個禮拜。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笑言,今年門票超筍價10元,當送禮畀市民。但就有業界人士覺得西九頂爛市,所以明年嘅大戲棚,大老倌嘅節目要加價,貼近市價。

茹國烈話,明年諗住除咗粵曲,仲玩埋京劇、崑曲、南音、中樂等,出面仲搞埋小攤檔,營造市集氣氛,事關今年得維他奶同花生,有觀眾問點解冇蔗同烤魷魚賣,睇嚟觀眾想有多啲嘢食。

除咗搞節目,西九管理局亦要研究未來場地點樣管理,其中就係同藝發局合作搞咗個「本地藝團領袖人才海外考察及培訓計劃」,資助大中小藝團嘅領導層去外國考察,然後將考察經驗同建議寫成報告畀西九管理局,初步名額係4至6人,今日起接受報名。

Emily問到資助包唔包括搭私人飛機?茹國烈話,一定唔畀申請人坐頭等。咁樣,若嗰個申請人只係遊埠去玩,會否被要求回水?茹國烈就話西九管理局一定會密切監察申請人提出嘅計劃。

Thursday, 8 March 2012

活動: 大會堂展大老倌戲服

2012/3/3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大會堂由1962年落成到家已經50歲喇!康文署聽日起到4月9日,會舉行「金禧舞台——香港大會堂50周年誌慶展覽」。大會堂除咗喺回歸前見證歷任港督宣誓就職,同港人日常生活都好密切,不論飲茶、睇戲、畢業、結婚……你實會去過大會堂。

「啟用50年」活動多

大會堂場地伙伴計劃經理Karen羅詠雯話,整個展覧籌備咗成年,由開頭咩都無,到聯絡到各大戲班、香港話劇團等借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用過嘅化妝箱、熱水壺、杯同電話,鳳凰女同麥炳榮喺1962年演出《鳳閣恩仇未了情》時穿著過嘅戲服,仲有大量珍貴靚相。

Karen覺得藝術最重要係活動,所以佢哋準備咗20個喺大會堂上演過嘅精選音樂會錄音、香港各界藝術大師嘅訪問片段,仲有1960年代實驗電影睇。

新光4月重生 引入棟篤笑舞台劇


相片來源: 明報
新光戲院正在裝修,預料4月中正式揭幕,大堂招牌球形吊燈會保留,並增加地方擺放大老倌戲服。
(林振東攝)

喜見新光戲院的新租客, 除保留新光傳統的粵劇用途外, 亦不墨守成規, 樂於配合市場需要, 將長期空置的二樓小劇院, 考慮租予其他小型團體, 舉辦他種藝術活動。希望新光戲院不單可以傳揚粵劇文化, 亦可以Financially sustainable, 成為藝術表演中心的典範。

節錄自2012/3/5 明報
承租新光戲院盛世天劇團總監元海接受專訪時指出,將設委員會挑選優質劇團演出,並注入新元素,引入舞台劇、棟篤笑表演,同時舉辦遊客導賞團,務求讓新光成為傳揚本土娛樂文化的舞台。
樓上尚有一個設300座位的二院長期「納空租」。向二院注入新生命,在這個小舞台辦話劇、棟篤笑、懷舊金曲夜等,務求讓新光成為傳揚本土娛樂文化的舞台。

元海表示稍後會與旅遊發展局研究辦導賞團,招募導賞員帶遊客遊遍新光和介紹戲曲文化,也會讓他們入場感受粵劇氣息,增設電子英文字幕屏幕,讓他們更投入。

戲迷不必擔心戲院會改頭換面,大堂的招牌球形吊燈會保留,亦會闢地展出大老倌的戲服、道具,大堂四周亦會放置珍貴歷史圖片。

Sunday, 19 February 2012

新光戲院續租 劇團接手保粵劇場地


相片來源:明報


我承認,我偏心。但你又怎能否定梁振英對文化的支持?他穿針引線促成新光續約,當然慶幸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願以以月租100萬接手。新光捱過了這個難關,作為香港人,應支持他繼續經營下去。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大家在新光裝修後,應多去欣賞粵劇。畢竟,粵劇是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質。儘管政府曾許諾會全力支持粵劇發展,但觀乎新光戲院這次差點結業的事件,政府無意拔刀相助,我對此真有點失望。

節錄自2012/2/19 ﹣ 明報
近年銳意發展新篇粵劇的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早前表明欲承租新光,惟未能接觸新光業主、商人羅肇唐次子羅守輝。至上周二李收到身為八和會館顧問的特首參選人梁振英親自致電,願代為穿針引線,促成雙方傾談,終於昨早以100萬元月租的代價,續租新光4年。

李居明批評政府未有致力保存作為粵劇殿堂的新光,續約過程中以不介入商業行為為由,未有從中協調,形容續約過程「一步一驚心,一步一難過」。

Friday, 3 February 2012

蓋鳴暉自言萬般不捨 新光戲院《帝女花》謝幕

一個如此舉足輕重的粵劇表演場地, 多次死裡逃生後, 都敵不過地產霸權, 多可悲。又說政府因粵劇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得到重視, 但對於新光戲院這一片碩果僅存的粵劇樂土, 卻不施予援手, 實在可悲。若能用悍衞何東花園的勇氣去扶助新光戲院, 所得的掌聲該不比當年宣佈何東花園為暫定古跡時少。

2012年2月3日 -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月底結業的新光戲院即將上演最後一場《帝女花》,由粵劇名伶蓋鳴暉及吳美英擔綱演出,門票收入全數撥作慈善用途,料可為樂善堂籌近六十萬元善款。新光戲院是粵曲界的「紅館」,更是蓋鳴暉九○年首次擔正台柱,成名之地,二十二年後她為新光上演最後一場粵劇,此時此刻,她對新光感到萬般不捨,只希望一切仍有轉機。

  喻為大老倌「紅館」

  「我一九九○年十月十一日,第一次出道擔正做台柱就是在新光」,該次演出間接幫助蓋鳴暉踏上利舞臺台板,她形容新光戲院是粵曲界的「紅館」,遍布各粵劇老倌的足迹,故她對新光的感情是萬般不捨,但仍抱有希望,「戲院三月暫時只掉空未有發展計畫,證明仍然有轉機!」
 
 蓋鳴暉表示,鳴芝聲劇團每年於新光戲院演出約一百場,每次場租兩萬元,只是文化中心三分之一價錢,新光結業後需另覓表演場地,估計劇團生意將銳減三分之二。惟本港適合作粵劇表演的場地僅四個,「僧多粥少,猶如十個人輪候一格廁所」,其餘的小型表演場地難以支援,「高山劇院放不下《李後主》皇宮布景,六級樓梯改成三級,十人舞變成五人舞,台邊亦無空間放置乾冰,出來的畫面不會好看!」

  她指在二○一五年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劇團需擴展至沙田或屯門大會堂等新界地區演出。

  粵劇近年被重新包裝成文化藝術,吸引不少青年觀賞及參與粵劇表演。但蓋鳴暉表示,年輕一輩領取政府資助學習唱戲,不及老一輩主動積極及刻苦,「有青年演出場邊兵卒後,即大歎很辛苦,企半小時很攰。」令她即時氣上心頭。

她明言雖然本港粵劇行業正面臨斷層,渴望有接班人承傳,但仍寄言「若非真心喜歡粵劇,勿輕易入行。」

  夥吳美英慈善演出
  
九龍樂善堂首度與鳴芝聲劇團合辦慈善粵劇晚會,粵劇名伶蓋鳴暉及吳美英於下周六在新光戲院演出戲寶《帝女花》,門票全數撥作慈善用途。
  
樂善堂主席江炎輝表示,過去向康文署申請演出場地,獲批檔期往往是周一至四,售票率僅約兩成,需由各總理「包底」籌得約五十萬元,但今次反應極佳,周末檔期門票迅速售罄,估計可籌得近六十萬元善款。

  他續指本地適合表演粵劇的場地少,經常出現多個藝術團體「搶場」的情況,向康文署申請輪候需時一年多,擔心新光戲院結業後,場地競爭更形激烈。

  另外,江炎輝指去年樂善堂籌得善款數目按年下降近四成,只有三百多萬元,但近月得到不少市民捐出政府派發的六千元,樂善堂已計畫將每年籌款項目增加一倍至八個,目標刺激每年善款數目升至六百萬元。

記者 羅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