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歷史.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香港歷史. Show all posts

Friday, 7 February 2014

遺落在香港的“隱形”炸彈

2014/2/7 亞太日報

 201426日下午,一枚內含450公斤TNT炸藥的二戰美軍遺留炸彈,在香港鬧市區跑馬地一處工地被發現,這是香港歷來發現的最大型二戰遺留炸彈。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認為是一座現代化、高安全指數的城市,卻不知在香港地下仍埋藏著許多二戰時期遺留的炸彈,記錄著香港一道道歷史創痕。《亞太日報》為讀者獨家揭秘遺落在香港的“隱形”炸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被日軍佔領3年8個月,期間一直是太平洋戰區的重要戰場,英軍、美軍紛紛涉獵。香港大部分城區、山邊,尤其是港島區均為侵華日軍與盟軍交火地點。雖然事隔60多年,一些軍事裝備仍殘留散落在香港各地。



2014年2月6日下午,在香港鬧市區跑馬地厚德街發現一枚最大型二戰遺留炸彈,重達900公斤。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900公斤——最大一枚未爆炸弹
 2014年2月6日下午,在香港鬧市區跑馬地厚德街發現一枚最大型二戰遺留炸彈,重達900公斤。
 在位於跑馬地新華社旁的建築工地內,工人發現一枚二戰時期美軍在港轟炸日軍設施時從飛機空投的殘留炸彈。炸彈長1.7米,直徑0.7米,重900多公斤,內藏450多公斤TNT高爆炸藥。警方稱,這是自二戰結束後香港發現的最大一枚未爆炸彈。
 此次炸彈不僅威力巨大,且在市中心人口稠密、交通要道之處,警方封鎖周圍酒店、大廈,疏散2000餘人,并耗時17個小時,採取不用於以往的整體引爆或搬運的方式,以水磨低溫切割,在彈殼挖出兩個直徑約20釐米的圓孔將火藥取出,用可控燃燒的方式,分兩次將全部450公斤TNT火藥耗盡。

 588枚——掘地驚現二戰彈藥庫
 2006年4月8日,在香港長沙灣東京街渠務地盤工人掘出歷來數量最多的戰時軍火,共計588枚炸彈。
 588枚炸彈中包括手榴彈、迫擊炮彈、榴彈炮及地對空炮彈,當中有400枚屬空彈、有188枚有火藥,經過整日處理,其中172枚被移走,剩下16枚就地處理,以引爆和火燒方式銷毀。

資料圖片

 據悉東京街近福榮街南行快線數十年前是一幅臨近海邊的空地,在二次大戰日本侵略香港時期,此處的麗閣邨為深水埗兵房,日軍與英軍曾發生攻防戰。經軍火專家初步鑑定,此次發現的炸彈俱為二戰時期日軍留下,數量相信是歷年發現最多一次。

 爬山途中遇“銹彈” 摩星嶺上引爆 
 香港大部份地區均為侵華日軍與盟軍的交火點,遺留炸彈散佈在香港各地,銅鑼灣、深水埗、赤柱、北角等地住宅、商場附近均曾挖掘出二戰遺留炸彈。也有不少行山愛好者在香港行山路徑途中發現炸彈。
 2013年1月18日,一名外籍男子在港島西環摩星嶺徑山坡行山時,發現泥土中露出1枚表面已生鏽的炮彈。炸彈處理組處理主任李展超介紹,該枚炮彈是二戰時侵華日軍在九龍半島由150毫米口徑的大炮發射落到上址,由於該枚炮彈已經發射並開啟撞針,內有估計重達數十公斤高性能炸藥,殺傷力可達直徑300米至400米範圍,移動時相當危險,故此決定現場引爆。

 維港有戰時炮彈不出奇 中環五日引爆兩枚
 中環是香港的政治、商業中心,而位於中環旁的維多利亞港、天星碼頭亦是遊人的最愛。在此香港的心臟地帶,亦曾挖掘出兩枚戰時炸彈,警察亦稱“維港有戰時炮彈并不出奇”。
 2008年11月17日和22日,工人分別在位於中環的添馬鑑新政府總部地盤和距離舊天星碼頭700米的填海工地發現兩枚二戰時期日軍和英軍遺留炸彈。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與英軍爆發激烈戰事,在維多利亞港沿海巨轟無數炮彈,部分炮彈一直未有爆開, 負責案件的警官稱:“維港海牀有戰時炮彈不出奇,最重要是盡快報警。”

 自備探測器 銀行職員“尋寶”日軍炮彈
 時隔超過半世紀,這批戰時遺留香港的“隱形炸彈”,近年來被發現的途徑也五花八門。除了常見的地盤施工、行山途中偶遇,更有業餘考古愛好者自備儀器專程“尋寶”。
 香港媒體報導,一位在香港銀行任職的外籍人士Brown,熱衷于考古和挖掘文物,特別花費數千美元從美國訂購金屬探測器,以方便尋找被深埋地下的文物。2006年4月17日,Brown與一名香港女同好,帶着金屬探測器來到港島南區大潭水塘道一帶考古,在挖出一個軍用水壺和急救箱后,發現一枚大約兩吋乘十吋的日軍迫擊炮彈。隨後警方藉助探測儀又找到三枚同類炮彈和兩枚手榴彈,及一批金屬碎片和20發機關槍子彈。

Monday, 13 January 2014

檔案工作者肩負使命 守護香港歷史

情迷歷史,尋得對味的歷史檔案,如獲至寶。在字裡行間中細味史實情節,如煲劇般過癮。歷史得以被發掘,多得一群守護歷史檔案之士。坊間有關歷史檔案管理的學會及課程寥寥可數,當社會意識到歷史的重要時,這門學問可吃香了:

HKU SPACE 行政人員課程(歷史檔案管理):
http://hkuspace.hku.hk/cht/prog/exe-cert-archives-management

香港檔案學會:
http://www.archives.org.hk/tc/index.php

歷史檔案館:
http://www.grs.gov.hk/ws/tc/org_pro.htm


2014/1/13 am730


[AM人物]一頁頁發黃的檔案,盛載著歷史的重量。檔案工作毫不沉悶,從事檔案工作逾20年的蔡長貞及溫偉國,娓娓道出箇中樂趣,兩人歷年接觸的檔案五花八門,知道很多不足外人道的事件背景,更目睹不少尋根故事,從中為萬千檔案鑑定保留,但他們不是書寫歷史,而是有更大的使命感,一同守護香港歷史,竭力保存珍貴史料供後世流傳。
記者:鄭秀韻 攝影:林振東


香港現時只有3位認證檔案工作者,即考獲專業資歷認可,其中2人被立法會招攬。蔡長貞與溫偉國分別是立法會總檔案主任及檔案主任,兩人背景相似,都在政府檔案處工作逾20年,2011年轉投立法會,為立法會檔案館設館。

從事檔案工作看似容易,實際殊不簡單,檔案工作主要分為

一樓一古:深水埗街坊 留住40年代戰前唐樓

2014/1/13 蘋果日報

重拾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連繫,是當代人最想做的事。近年不少設計單位進駐舊區,分享創意,也留住街角人情,上環太平山街如是,銅鑼灣嘉路連希雲小社區如是。三個80後設計師Steven、Joey及Rex,希望留住他們熟悉的深水埗,把南昌街一幢四層高的戰前騎樓建築,活化成22°N皮革概念店。店子首個展覽,插畫師Angryangry用紙包飲品盒子重塑消失中的香港建築與街道,同時把三子心願畫公仔畫出腸,四人但願賞味期限,一拖再拖……

Monday, 23 December 2013

文化評壇 - 簡淑明 唯一抗英的六日戰事 新界人極力遺忘的枉死浴血戰

節錄自2013/12/19 am730

倒數港英政府給新界原居民的利益,不只1979年,應可追溯至1899年。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香港人力抗英國人的戰爭,先在大埔泰亨村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廈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但死得冤枉,純樸的村民不知道清朝把新界割讓了給英國,打起仗來又不知道才六天,發動干戈的那位大埔鄉紳,已經去跟英國人妥協,最終戰爭停了,鄉紳被招安,獲英政府委任為地區顧問,成了自己人。因為這場仗死得人太多,英國政府不願提起,有份抗戰的鄉紳們,走的走跑的跑,港英政府很快決定寬大處理,封銜的封銜,招安的招安,人人不想記起前事,在港英殖民歷史上從此亦被遺忘了。發起戰爭的大埔鄉紳文湛泉戰後兩年逝世,他的墓誌銘上隻字不提此事。

Sunday, 11 August 2013

追尋艇家風味(上)

2013/8/9 am730 [我的選擇 - 何駿傑]

【am730專欄】記得在教科書講述香港開埠之前是一條小漁村,漁船停泊在避風塘,避風塘內出現專賣燒味粉的粉艇、專賣凍飲的冰艇等。以我所知,如今全港仍有五隻粉艇繼續經營,今篇我們去筲箕灣避風塘,一同追尋粉艇的時光。

Friday, 2 August 2013

美華時裝開業百年 延續旗袍的花樣年華

2013/7/29 am730

【am730訊】有說,旗袍最能展現東方女性玲瓏浮凸與婀娜多姿的美態。無論有大肚腩、無坐圍、寒背,還是無上圍等身形問題,女士只要穿上由上海師傅一針一線縫製的訂造旗袍,也可化腐朽為神奇,重拾花樣年華的風情。文:鄧愷欣 圖:黃文山

開業近百年的美華時裝,顧名思義代表美麗又華麗;至於時裝,則是因為旗袍乃開業當年之潮服。店舖現由第3代掌舵人簡漢榮主理,他由當年未夠20歲便入行的小伙子,到現時年過60,多年來對這盤生意的熱情依舊,「無興趣就會無責任、無耐性,就做唔到依行。」這份興趣,連退化了的視力也難不到他,「睇報紙睇一陣都會愈睇愈矇,但揸針線反而冇事喎!」

每件旗袍也是藝術品

簡漢榮指,每件旗袍的一針一線都是人手製造,上至捆邊、下至花鈕,每個位置都非常講究,師傅們更可扭出壽、喜,甚至姓氏等字體,以及蝴蝶、牡丹花等圖案的花鈕,「用人手做,每件都係藝術品,如果用衣車縫製,嗰件係手工藝品。」

Sunday, 21 July 2013

「香港本土」關注使用地內地譯名及措詞

摘自 2013/7/15 香港電台
 
「香港本土」關注廣播業界使用內地譯名及措詞情況。毛孟靜批評,政府帶頭使用內地用語,擔心使用內地用語成為政治統戰的工具。如果語言全面大陸化,將抹殺香港的文化及歷史。
 
這事讓我回想起2010年廣州市的「撐粵語」行動, 行動源於廣州各市政部門及教育機構開始逐步採用普通話取代廣州話作為主要行政及教學語。

香港本土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first
2010廣州市撐粵語行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0%E5%B9%B4%E5%BB%A3%E5%B7%9E%E6%92%90%E7%B2%B5%E8%AA%9E%E8%A1%8C%E5%8B%95

九巴慶祝八十周年安排仿古巴士行走市面

2013/7/14 now新聞

九巴為慶祝八十周年,安排八輛仿古巴士行走尖沙咀至蘇屋。其中最早期的丹拿A型雙層巴士會在九月展出。

當年是劃時代的巨無霸,但跟現在的巴士比,顯得比較細小。

丹拿A型舊巴士早已完成歷史任務,它最大的特色,是前置的黑色水箱,所以又被稱為「烏咀狗」,陪很多人度過迫巴士的歲月。

車上有售票員,賣票之外,乘客需要上下車,就拉響叮叮,通知司機開車。

九巴將八部新型巴士改頭換面,逐一在車身髹上五十至九十年代各款型號的舊巴士顏色。

在暑假期間,安排仿古巴士行走其中一條歷史最悠久的路線,即尖沙咀碼頭至蘇屋的2號線。

不過仿古巴士裡面,就沒有改動,仍具備冷氣設施,市民未必感受到從前夏日炎炎乘坐熱狗巴的滋味。

Saturday, 10 November 2012

《兒童樂園》創辦人逝世

2012/11/9 明報

【明報專訊】上世紀50年代風靡一時嘅兒童讀物《兒童樂園》創辦人、插畫家羅冠樵(圖),噚日下晝5點幾喺安老院安詳逝世,享年94歲。

1918年出生嘅羅冠樵,中學時學習中國畫,1938年喺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畢業,主修西洋畫。1947年佢移居香港,並喺1953年創辦全港第一本彩色兒童讀物《兒童樂園》。
主張藝術教化社會

羅冠樵喺《兒童樂園》身兼主編及畫家,係香港早期嘅插畫家之一,漫畫作品風格清新,多以日常生活為主題,體現香港當時嘅文化同兒童喜好。佢主張用藝術教化社會,希望用童心改變社會,著名嘅漫畫專欄包括《小圓圓》及《西遊記故事新編》等。

除咗漫畫創作,羅冠樵一生致力推動國畫創作,佢嘅作品題材非常豐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鳥、動物及書法等,佢喺1999年獲藝術發展局頒發視覺藝術終身成就獎。

Friday, 31 August 2012

港中醫院服務半世紀下周一結業

2012/8/31 now.com新聞

1959年,何伯當時只有半歲大的女,在港中醫院走出鬼門關。港中當時有名醫診症,名氣媲美其他私家醫院,收費並不便宜,一日的住院開支及醫生費要160元,是何伯一個月的薪金,要向親戚借錢才能支付。何伯表示,港中醫院就此結業,很可惜。

堯伯在醫院當司機33年,見證著醫院的變遷。走過一條長長的樓梯,今日是行人止步的破屋,昔日原來是育嬰院。

時代變,醫院亦要轉型,由接生變成提供墮胎服務,現時全港近一半的墮胎手術由港中包辦。

港中醫院下星期一結業,堯伯會退休享受生活,很多員工已找到出路,處理剩餘的門診及日間手術服務,港中醫院正式完成歷史任務,將地皮交還聖公會。

Tuesday, 3 April 2012

雷生春變中醫診所月底開

位於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的雷生春近日已完成活化,浸大計劃於4月25日對外開放,市民可到場參觀。(林振東攝)
相片來源: 明報
節錄自 2012/4/3 明報
丟空多年的深水埗「雷生春」終注入活力,4月25日開始,這座1930年代的跌打藥店正式活化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成為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第14間社區門診。浸大除了仿效雷氏家族,在地下開設涼茶舖外,還會按時令定期舉辦中醫藥講座,以及為綜援人士提供義診。古物古蹟愛好者不用看病買藥,也可走入去參觀一番。


雷生春是九巴創辦人雷亮的祖業。這座糅合了現代流線風格的舖居,位處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樓高四層,頂層外牆嵌有「雷生春」家族店號的石匾,因為雷氏家族1930年代始,在地下經營一間名為「雷生春」的跌打藥店而得名。雷亮於1944年逝世後,雷生春跌打藥店亦於數年後隨之結業,其後雷氏後人相繼遷出,至2003年雷氏家族決定將祖業贈予政府活化。

這個集診症、公眾教育及旅遊景點於一身的歷史建築,共耗資逾2400多萬元進行翻新工程。除了加裝升降機及走火梯外,樓上三層的露台都加建了強化玻璃以減低污染和噪音,但大致保留了建築物的原貌。

Monday, 2 April 2012

活化大澳漁村 鹽田有望重生 鹽工宿舍館 缺資金開幕無期


科大研究初步篩選出,大澳以北一幅約半公頃的鹽田進行復修(圖中沒有紅樹土地),受影響紅樹減至最少。(馬耀森攝)
相片來源: 明報

  節錄自 2012/4/2 明報

政府於2007年研究活化大澳漁村,建議增建入口廣場、海濱長廊和復修鹽田等共17項措施,以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復修鹽田是其中一項重點工程,政府委託學者研究已接近尾聲,初步結果認為技術可行,選址位於大澳以北一幅面積約半公頃的荒廢鹽田,以當時最流行的「水流法」製鹽。

研究復修大澳鹽田的科大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表示,鹽田曾是本港一大產業,過去陸路交通並不發達,大澳是珠江口有利運輸的沿海地點。1960年代後,本港從泰國及內地輸入廉價鹽,大澳鹽田業逐漸被取代。復修鹽田可重現昔日經濟面貌,推廣文化旅遊。

廖迪生說,鹽業是昔日大澳的重要經濟命脈,在舊址復修鹽田,「目的並非賣鹽,而是要教育市民及遊客,認識大澳的過去。」他認為政府不應視復修鹽田為旅遊項目,交由財團經營,建議由當地人負責營運,加強本地色彩及與旅客互動。

科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主任廖迪生認為,政府側重改善基建,忽略文物,例如有數百年歷史的廟宇、各種宗教活動及民間習俗,例如端午節龍舟遊涌,均值得投資保育。

為重現昔日鹽業面貌,廖迪生與多名義工經鹽田工人子女同意修復宿舍,用鐵枝加固棚屋,木屋內建博物館,展示工人家居擺設如火水燈、石磨及收音機。博物館現已完工,惟一直未獲資助應付日常營運,至今仍開幕無期。廖迪生認為,若政府願意投資重整大澳保育策略,串連各景點,將會有條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Sunday, 1 April 2012

前市政局時間囊開啟 司徒華親筆書函曝光

相片來源:東方日報


時間囊,像寄給未來的信,訴說著你已遺忘了的人物事與情感,未完的心願。


97,是香港政治動盪的年, 市民議員都感前路茫茫, 只好將願景儲於時間囊中,長埋地底。10年,15年或20年過去後,別來無恙嗎?


立法會97年埋下時間囊,14年後立法會舊大樓完成歴史任務時出土;


市政局於2000年被殺,於是在97年及99年分別於大會堂及荔枝角公園埋下時間囊。大會堂的曾一度被以為會在2007出土,可惜都只聞樓梯聲。終於,於大會堂50周年出土。但重溫15年前的日子,竟然唏噓勝鼓舞。看司徒華有關國殤之柱的書函、吳永暉寫上「政治審查」的口罩...有感民主自由停滯不前。


在特首選舉後,不少市民對梁振英仍存介心。與其每日facebook洗版“狼來了”, 不如大家將他的言行政綱及今日香港的社會政治環境,開一個時間囊埋於禮賓府,5年後出土時,事實便勝雄辯。


節錄自2012/3/28 香港電台


前市政局於15年前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埋藏的「時間囊」開啟,包括前主席梁定邦的演詞,已故司徒華放入的國殤之柱圖片及書函、當時的三料議員李華明收藏的艾頓約翰唱片,吳永暉寫上「政治審查」的口罩。


節錄自2011/7/18 商業電台


十四年前由當時議員放在立法會停車場的時間囊出土。支聯會已故主席司徒華當年埋下,九七年立法會動議平反八九民運的會議紀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說,深信將來一定可以平反六四。而李華明就埋下九七年的樓價資料,他說,現時的樓價已經高過當年,政府沒有藉口不復建居屋。自由黨的劉健儀說,當年埋下兩條鐵路加價機制的草案,十多年後已合併成為一間公司,感覺神奇。


前市政局時間囊開啟 司徒華親筆書函曝光
2012/3/28 香港電台


前市政局於15年前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埋藏的「時間囊」開啟,包括前主席梁定邦的演詞,已故司徒華放入的國殤之柱圖片及書函、當時的三料議員李華明收藏的艾頓約翰唱片,吳永暉寫上「政治審查」的口罩。


另外,亦有甘乃威放入的孫子漫畫以及中環街市的建議文件。至於陳約瑟以及孫啟昌,當年亦分別放入基本法以及與當時的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合照等。


市政局時間囊出土 15年後人面全非

2012/3/29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大會堂50周年,亦都係市政局「殺局」12周年,噚日,20幾個前市政局議員到大會堂,見證1997年6月埋下嘅市政局時間囊出土。不過,出土嘅唔只係當年大家放入去嘅歷史文件同物品,仲有好多遺憾同失望。點解?因為好多當年市政局議員關心嘅事情,到家唔單只未解決,仲惡化咗。


民主黨吳永輝當年放咗寫上政治審查嘅口罩,佢話嗰時擔心香港文化藝術同言論自由會倒退,點知家香港新聞自由真係受影響,文化演出都有政治審查。民協譚國僑拎出當年市政局「減少廢物計劃初稿諮詢文件」,同樣感慨良多,話回歸至今,香港嘅減廢進展仍然麻麻。


華叔放國殤之柱相 何俊仁代領


已故嘅司徒華當年放咗一張國殤之柱相片,裏面仲有華叔寫嘅鬧市政局拒展示國殤之柱,覺得係對藝術品進行政治審查,呢張相由民主黨主席何俊仁代為領出。洪松勳就放咗有多名市民簽名嘅「中國領土釣魚台」橫額,佢話希望有朝一日大家可以去釣魚。


至於工聯會王國興就拎出當年佢寫嘅兩本書《市政興革》同《王國興政論集》,佢仲即場鬧康文署同食環署喺殺局後外判員工,令大部分市政局員工畀人炒魷。


前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就同Emily講,當年有市政局幫手處理民生議題爭議,好似焚化爐等都較易興建,家區議會太地區性,結果立法會就要處理晒政治同民生議題,多咗好多政治爭拗。






政情:市政局時間囊變垃圾



2011/7/29 東方日報


歷史代表一個地方嘅傳承,夕陽政府不但冇珍而重之,仲好似當垃圾咁埋咗去堆填區。本報早前報道被「殺局」嘅市政局回歸前喺中環大會堂紀念花園埋下時間囊,揭發有關方面將一座大型花卉壓住埋藏時間囊嘅位置,意圖令市政局嘅歷史靜悄悄消失喺世上。雖然當局近日終於「認衰」,派人將有關花卉搬走,但仍然唔肯盡快開啟有關時間囊。



時間囊記載住歷史發展嘅軌迹,即將搬遷至添馬艦嘅立法會已喺本月中舉行盛大儀式將回歸前埋藏嘅時間囊「出土」,但相比之下,被「殺局」嘅市政局就無咁好彩,因為佢哋喺九七年埋藏嘅時間囊,原定應該喺十年後嘅○七年重見天日,但未知政府是否因「殺局」後心虛,直到今日對重開時間囊嘅時間表諱莫如深,不難令人聯想當局「去市政局化」。
據聞當年深受「殺局」傷痛嘅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尋日正式「出招」,去信康文署第一把手馮程淑儀,要求對方回覆開啟時間囊嘅時間表同相關安排,同時盡快組織當年三十名市政局議員一同參與有關儀式。康文署回應時只係話,大會堂正探討開啟時間囊嘅法律同技術事宜,可能會喺明年大會堂慶祝五十周年期間開啟該時間囊,總之推三推四、拖得就拖嘅意圖明顯不過喇!

文物時間囊恐同一命運

夕陽政府希望遺忘嘅歷史又點只咁少!我哋仲發現臨時市政局及臨時區域市政局喺九九年底,喺當年兩局轄區交界嘅荔枝角公園埋下咗「文物時間囊」,預計於二○二○年開啟,但前臨時區域市政局議員周奕希見到有關方面咁草率咁處理時間囊問題,都驚佢哋個時間囊會遭遇同一命運,所以要求當局盡快交代邊個部門負責跟進該時間囊問題。
當年政府手起刀落殺局,一切交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無理由漏咗啲時間囊無部門處理。當年一眾議員設立時間囊都係想記下歷史,兼且做個紀念,如果夕陽政府連一兩個時間囊都容不下,最後又觸發另一場政治風波,相信只係咎由自取。





立法會時間囊出土議員感受良多

2011/7/18 商業電台



十四年前由當時議員放在立法會停車場的時間囊出土。前立法局主席黃宏發,當時將立法局會議常規,放入錦囊,他說是希望立法機關可以平穩過渡,他覺得現時的議會不夠嚴,權力較以往小。

支聯會已故主席司徒華當年埋下,九七年立法會動議平反八九民運的會議紀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說,深信將來一定可以平反六四。而李華明就埋下九七年的樓價資料,他說,現時的樓價已經高過當年,政府沒有藉口不復建居屋。自由黨的劉健儀說,當年埋下兩條鐵路加價機制的草案,十多年後已合併成為一間公司,感覺神奇。



立會「時間囊」 埋14年全數出土
2011/7/19 頭條日報


立法會舊大樓完成歷史任務,Kelly早幾天特地往舊大樓懷緬一番。對於一眾議員來說,值得紀念的,還有回歸前埋在大樓外的「時間囊」,昨天「時間囊」在百多位現任及前任議員見證下出土,究竟內有甚麼呢?

立法會昨舉行惜別儀式,多名前任與現任議員出席,包括前立法局主席黃宏發及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等,當中最矚目的,要數時光錦囊出土典禮,將十四年前由當時議員埋在地底的五十三件物品,全數出土。

事隔多年,有議員同Kelly講,不太記得當年放了甚麼進去,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就指,好像放了一本《基本法》,象徵回歸。據Kelly所知,時間囊的其他物品,包括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當年放入平反六四議案及投票紀錄,記載了唯一一次獲立法會通過的六四議案。


        KellyChu

Saturday, 31 March 2012

導賞團:回味老字號 追尋昔日味道

相片來源:領滙網站




若果領滙可以浪子回頭,不再瘋狂加租,體恤小商戶,繼續歌頌老店們為香港𡚒鬥史中所出的每一分力,我相信公眾是會重新接受她的。


節錄自 2012/3/19 領滙網站

領匯首度夥拍「另類本土遊」Secret Tour推出的「領匯x Secret Tour 沙田尋味之旅」的首個傳媒團剛於3月17日進行,一群不同背景兼具感染力的人漫遊領匯旗下四家沙田特色老店,包括禾輋廣場的陳根記及南城雪糕屋和瀝源廣場的恆園茶餐廳及盛記麵家,見證社會人情的變遷,感受香港的飲食文化風情及情懷,重新認識舊日滋味。

公眾團將於4月21日舉行,歡迎市民參加

我們的尋味時光詳情: http://www.thelinkreit.com/TC/news/Documents/20120319_attachment_TC.pdf


誠品書店8月進駐希慎廣場 現招兵買馬

相片來源:誠品書店網站
誠品進駐香港, 是天大的喜訊。希望香港誠品像台灣的一樣, 可讓"顧客"醞釀看書的情緒慾望與行動。誠品與大財團合作, 以特優惠租金才得以進入香港, 是悲哀, 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吧? 香港租金高昂, 一家書店何得何能在文化空間與艱難捱租下取平衡? 記得在南洋酒店後面的中華書店吧, 最後也是黯然結束。

經常在銅鑼灣"蒲"的, 對"希慎"二字不會陌生。希慎的物業, 雄踞銅鑼灣, 利園、希慎道、利舞台,及8月開幕的希慎廣場...但於投資物業地產前, 原來利希慎家族, 是於1920年代以賣鴉片起家的...90年後,利希慎家族,由經營讓人自甘墜落的鴉片生意,到現時扶持自我增值的書店生意,可不是一本天書睇到老,三歲定八十呢~

希慎興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6%85%8E%E8%88%88%E6%A5%AD
利希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B8%8C%E6%85%8E

節錄自2012/3/28 明報台灣誠品夏天會嚟香港「幸福開業」,喺銅鑼灣店裏面除咗有書店,仲會有咖啡店、茶室、多媒體室、藝術空間

誠品近日喺招聘網站登廣告請人,包括負責買書嘅採購專員、管理文具及禮品嘅文具部專員,仲有負責陳列同推廣書籍嘅圖書部專員等

Wednesday, 28 March 2012

香港故事: 即飲即食 港式追憶


快餐店帶出新的飲食文化
相片來源: 報市日報
節錄自2012/3/28 報市日報
於1968年開業的一家本地快餐連鎖店,其集團主席羅開光回顧開業當年,由於不少工廠放棄「包伙食」,大牌檔亦逐漸被取締,為滿足工廠藍領白領的飯市需求,公司早年將店鋪設於新蒲崗等工廠區。直至75年,首間針對白領的分店於中環成立。踏入80年代,大量婦女投入勞動市場,為應付「無飯家庭」的晚餐需求,快餐店便開始提供鐵板餐、晚市即炒小菜等等。由此可見,70、80年代的經濟發展,亦促成快餐業的興旺。

新市鎮、新屋邨的出現,也助長了快餐店的興起。一家於70年代後期在觀塘屋邨開業的快餐店,其東主馮志強回憶道,曾有學生一早將書包放在快餐店門前排隊等候開店。他又指當年假日時街坊們仍大多留在屋邨內消費,於是可供外賣、既快捷又方便的快餐店食物,因而深受歡迎。

提及港式快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相信必定包含即食麵。...而來自日本的即食麵,更引發出不少成功的「本地薑」。據說一家在1968年開業,歷史較悠久的即食麵公司,當年因東主自日本購回即食麵,本打算只放在廠房的合作社供工友購買,由於反應熱烈,後來決定自行研發售賣。

理大馮一沖博士指稱:「...由於香港人重視結果多於過程,便創造出同樣屬於『快、靚、正』的食品。靈活的港人將來自不同地方的飲食元素,合起來成為一份套餐,十來廿秒便放到你面前,這就是港式的飲食文化」

鯉魚門公園引爆戰時炸彈

相片來源: 維基百科
柴灣鯉魚門公園, 以前曾是鯉魚門軍營的中部, 駐守著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 有著重要的軍事價值。所以現時仍會發現戰時炸彈, 一點也不出奇。


現時的公園及渡假村, 內仍保存不少1890-1939年建成的軍事建築。其中有多幢被評為歷史建築:
1級歷史建築: 第25, 10, 18, 30, 20, 21, 31, 7, 32座
2級歷史建築: 第17, 33, 34, 3, 5座


有興趣參觀的人仕, 需要事前向康文署申請預訂日營/夜營。而有留意Heriporter的朋友, 可能留意到3月12日《古建築中許盟誓》中, 有提及鯉魚門公園及渡假村第5座的小禮堂可作結婚場地之用。

鯉魚門軍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F%89%E9%AD%9A%E9%96%80%E8%BB%8D%E7%87%9F
鯉魚門公園: http://www.lcsd.gov.hk/camp/b5/p_lymp.php
《古建築中許盟誓》: http://heriporter.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105.html

Tuesday, 27 March 2012

林鄭赴奧克蘭出席論壇

奧克蘭為了她的海港, 搞了一個領袖論壇; 香港有否為被用作生招牌的維港, 舉辦過甚麼活動呢?

對了, 香港不是有個「保育中環」嗎? 中環海濱是8個項目裡的其中一項...
還有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終於返回維港水域
每年3次的維港上空煙花滙演
每天1次的幻彩詠香江
少不了的是絡繹不絕在尖沙咀海傍向遊客招手的維港攝影

但維港最重要的責任, 不是為每天搭乘天星小輪往來中環灣仔尖沙咀的市民提供航道; 為失戀的求婚的談心的拍拖的提供一個熟悉場景嗎? 以前從中環大會堂往外望, 是瑰麗的維港; 現在只有一塊塊圍板。 我不知道要搞甚麼工程, 把我的維港收起好幾年。維港是屬於港人的, 可不要只顧為旅遊業為地產商, 湮沒了我們的港灣。

Waterfront Auckland: http://www.waterfrontauckland.co.nz/

節錄自 2012/3/27 星島日報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應奧克蘭市長Len Brown的邀請,將於3月28日至29日率領代表團出席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的海濱發展領袖論壇。...會就海濱發展交流意見及分享經驗。

林鄭月娥將介紹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發展願景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最近的工作及計劃,以締造朝氣蓬勃和富吸引力的海濱供市民享用。她並獲主辦機構邀請主持「把願景變成策略」的討論環節。

Monday, 26 March 2012

Seminar: Forgotten Souls: the Stories behind the Stones

Photo Souce: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re
 
The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re will organize an evening presentation by Patricia Lim, Author of Forgotten Souls: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Cemetery.

Date: 28 March, 2012 (Wed)
Time: 19:00 - 20:00
Venue: Lee Quo Wei Room,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re, Admiralty
Fee: $180 (Asia Society members/ Full-time students); $230 (Non-members)

Application form can be downloaded here:
https://ticketing.asiasociety.org.hk/AttachFolder/Web/1331022716.pdf

Friday, 23 March 2012

叱咤903: Urban Touch

星期日朝早起咗身, 但係又未夠鐘同屋企人飲茶? 不如開吓收音機, 聽吓有關香港的節目!


朋友介紹咗叱咤903的《Urban Touch》, 逢星期日9:00am-11:00am, 講香港生活的小故事: 有永利街偉志印務李伯伯的故事; 有九龍城老洋服裁縫成叔叔的故事...有哪些人哪些事曾與你擦身而過而你不自知? 聽這個節目可會讓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未聽過呢個節目, 不過想聽都要第下個禮拜, 因為要退位俾香港大件事: "香港小圈子大選舉"。

叱咤903: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home903.aspx
Urban Touch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903urban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