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軍事建築.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軍事建築.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13 June 2012

中環軍營下月整修官兵遷昂船洲基地

2012/6/12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建於六十年代的中環軍營將於下月開展為期大約二十個月的優化工程,為配合需要,本來在中環軍營工作及生活的大多數官兵已遷往九龍昂船洲海軍基地。解放軍駐港部隊表示,今次優化將保持中環軍營原有的建築風格,並強化軟件硬件建設。
  優化工程為期20月
  駐港部隊昨發出公告,表示為了更好地配合中區市容,中環軍營將於下月開始進行為期約二十個月的整修,整修將保持軍營原有建築風格,延續豎向立柱特色,並且通過改善建築營造威嚴及莊重形象,期望工程可以進一步加強軍營的軟件硬件設施,有利於提升駐軍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展示威武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
  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位於金鐘海旁,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之前稱為「威爾斯親王軍營」,旁邊為駐港英軍海軍基地添馬艦,大部分營房都是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回歸後改成解放軍軍營。本報記者

Sunday, 3 June 2012

復修軍火庫

由下而上,彎彎曲曲的,正是以前的路軌;右方的建築物為軍火庫A;左方的為護堤
相片來源: Michelle the Heriporter
隱於金鐘鬧市叢林內的軍火庫,自上世紀80年代被荒癈後,2012年的2月終重見天日。為公為私,今天展開朝聖之旅,一探復修後的“退伍軍人”,細聽其歴史及活化過程。


導賞團由義工Oliver帶領,只得小貓三隻也沒關係,亦側聞walk-in的也可碰碰運氣,若當天有導賞員當值,亦可臨時安排導賞團。畢竟,要了解一個歴史地方,少了導賞跟白走一趟沒分別。


軍火庫復修後,為Asia Society Hong Kong的會址。整個項目除了復修4座歴史建築外,亦加建了一幢新大樓及將兩者相連的天橋。


活化過程中,除了尊重歴史建築的本身,亦要將對周遭自然環境的破壞降至最少。所以天橋的設計,刻意造成ZigZag形,以避開對山坡叢木的影響。以前在工程期間受影響的果蝠,也開始返回山坡。


進入古蹟區,除了被建於1860時代、將火藥裝入彈殼的軍火工場舊址(Former Laboratory)所吸引,另一個就是地上的金屬路軌。以前的軍火,就是從灣仔的軍器廠街,以鋼纜(cable)吊到山坡上,再放到路軌上運至庫內各處。連接整個古蹟區的銀色地軌,就是軍火區的最好見證。


興建軍火庫,相信最大的危機,就是被炸/爆炸,因為引發火燒連環船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於1860年代建造軍火庫A(Former Explosive Magazine A),就以上考盧,就特於加旁邊加建以亂石(花崗岩)砌成的護堤以作屏障;而磚砌的拱形屋頂的石亦比花崗岩石牆要薄,一旦爆炸,爆炸力會只會被迫向上,而不會波及旁邊的建築。由物料選材道出建軍火庫的種種顧慮及特色,實是有趣。


而建於1900年代的軍火庫B(Former Explosive Magazine B)的建築風格則大相逕庭。它是由4個拱頂室及一條拱頂照明廊而組成。而有趣的是,軍火庫是紅磚建築物,跟旁邊以堅硬花崗岩建成的軍火庫A相比,保護性似乎低得多。照明廊裡,保留著以前的燈槽,並放上一盞盞別緻的油燈點綴,若廊內的燈光再調暗一點,真的很能感受以前在軍火庫工作的氛圍。


繞過古蹟區一圈後,導賞於軍火庫A活化而成的藝術館門口完結。因利成便參觀現正進行的「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展覽,展覽的裝置、燈光與軍火庫A的內部配合得很好。沒有蓋過了軍火庫內部原有物料的紋理,亦能實而不華的彰顯藝術品的韻味。另亦因得到場內一位Art Gallery Docent的詳細解說,對整個展覽及佛教有更新的認識。這就是,歴史建築與藝術結合的魅力吧!







Wednesday, 28 March 2012

鯉魚門公園引爆戰時炸彈

相片來源: 維基百科
柴灣鯉魚門公園, 以前曾是鯉魚門軍營的中部, 駐守著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 有著重要的軍事價值。所以現時仍會發現戰時炸彈, 一點也不出奇。


現時的公園及渡假村, 內仍保存不少1890-1939年建成的軍事建築。其中有多幢被評為歷史建築:
1級歷史建築: 第25, 10, 18, 30, 20, 21, 31, 7, 32座
2級歷史建築: 第17, 33, 34, 3, 5座


有興趣參觀的人仕, 需要事前向康文署申請預訂日營/夜營。而有留意Heriporter的朋友, 可能留意到3月12日《古建築中許盟誓》中, 有提及鯉魚門公園及渡假村第5座的小禮堂可作結婚場地之用。

鯉魚門軍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F%89%E9%AD%9A%E9%96%80%E8%BB%8D%E7%87%9F
鯉魚門公園: http://www.lcsd.gov.hk/camp/b5/p_lymp.php
《古建築中許盟誓》: http://heriporter.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105.html

Monday, 12 March 2012

古建築中許誓盟

相片來源: 報市日報
前身為鯉魚門軍營的小教堂, 白牆藍窗是地道的軍事建築色調, 內裡的木地板、壁爐及教堂長椅, 都有一抺單純低調的懷舊風采。 作為一個有80多年的2級歷史建築, 它的修復給人一種很真實很原裝(Authentic)的感覺, 沒有額外花巧的裝飾, 恰到好處, 恰如其份。

小教堂活化成註冊婚禮場地, 替原本被冷落一旁的渡假村禮堂添上生氣, 加添意思! 這幢建築, 讓原本不能於教堂行禮的非教徒新人, 可如願於古樸的小教堂中許下承諾, 為252對新人的大日子, 增添詩意。

小妹有幸是其中一對, 所以這個Barrack No. 5對我也有著與別不同的意義。亦希更多漂亮典雅的歷史建築可被活化作不同用途, 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美麗回憶。

若有興趣於古建築中註冊結婚, 除了前鯉魚門軍營的小教堂外, 還可以選擇到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院; 前大澳警署的大澳文物酒店; 前上環街市北座的西港城; 中環的Helena May (只限會員)。

相片來源: Michelle the Heriporter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展覽: 美利樓展公屋畫家作品

相片來源: 都巿日報
香港的歷史建築, 與藝術家一樣, 隱身於這石屎森林, 不細心發掘就被錯過了;  再不出幾十個年頭, 就消失不見了。

公屋畫家朱東盛, 日照時的生活, 或與你和我一樣, 為口奔馳; 但待日落之後, 就正式走進他的人生: 畫畫。60年來, 畫畫是生活的調劑, 奮鬥的目標, 練得一手好畫卻苦無知音。

自去年開始, 當傳媒說出朱東盛的故事, 巿建局聯同一大型商場, 為朱東盛籌辦第一個畫展。事隔半年, 正值情人節, 美利樓亦會舉辦朱東盛畫展。 當中的代表作, 為朱先生送給太太的定情信物 《花好月圓》圖。

其實香港有不少的歷史建築, 被空置, 被遺忘, 靈魂像被掏空了。 若能以歷史建築, 為隱世藝術家們的展示場地, 如此結合, 能將兩者同樣注入生氣, 給兩者重生機會。市建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或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應好好考慮一下!

 節錄自2012年2月14日 - 明報

今年適逢兩口子金婚之日,朱伯獲領匯借出美利樓,在情人節期間展出12幅水墨畫作品,包括美利樓水墨畫及二人定情信物《花好月圓》圖,一圓朱伯開畫展之夢。

Friday, 10 February 2012

講座: 「活化工程:古蹟和建築之間的關係」

緊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啟幕, 今天將一連舉辦三個論壇公開予公眾參與。其中11:30am舉行的「活化工程:古蹟和建築之間的關係」將邀得香港中心新會址的建築師及設計師 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維珍尼亞大學建築師 David Neuman, 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龍炳頤教授參與討論。討論將涵括前軍火庫被活化成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的由來, 建築師對這個活化項目的願景, 及項目對香港保育事業的啟發。

(可能由於香港民眾對保育意識越來越高, 論壇的門票已悉數派光, 唯希望論壇後會有相關報導!)

節錄自Asia Society:

Discussion on architecture and heritage with:
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architects, designers of the new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David Neuman, Consultant to the Site Architect Selection Competition & Architect for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David Lung, Dean,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derator)


A shared culture and heritage are considered essential in connecting a society as disparate as Hong Kong.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protect and conserve built heritage in the city. One such example is the new home of the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at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Former Explosives Magazine in Admiralty. This discussion will explore how the project came into being, the vision of the architects, and th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lessons that Hong Kong and the region can learn from the project.


Thursday, 9 February 2012

由軍火庫到文化樞紐 古蹟活化後見新氣象



又一歷史建築活化項目開幕。位於金鐘的前英軍軍火庫活化為亞洲協會的香港中心新會址。香港中心除提供了一個文化活動的新場地外, 亞洲協會亦特意辟出一個空間, 作為展出整個活化過程的永久展覽。而於建築群內, 屹立近150年、歷史最悠久的前軍火庫A(Former Magazine A)則被活化為藝術廊。想親身感受這活化建築的氛圍, 可於星期五、六或日參加其免費導賞團之餘, 亦可同時參觀其開幕展覽: 「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

節錄自: 2012年2月9日 - 美通社亞洲

亞洲協會聯席主席及香港中心主席陳啟宗先生表示:「這個活化保育項目的歷史價值非常高...是次項目順利完工,亦標誌著社會各界對古蹟保育的合作邁向新里程。」

這是本港僅存的英軍建築物之一,部分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在歷史及建築上都極具價值佔地1.4公頃的軍火庫由四座前英軍建築物組成,建於1860年代至1940年代間,用作儲存及處理炸藥。其中包括三座一級及一座二級歷史建築,自八十年代起被廢置。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為市民展現了前金鐘軍火庫的保育、修葺及活化成果,配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以促進文化及政策交流為己任的目標,為東西方交流提供合適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