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復修.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復修.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2 January 2013

糧船灣天后廟修葺後加設文物館

相片來源:香港電台


2013/1/2 香港電台


有470多年歷史的糧船灣天后宮古廟完成修葺,今日舉行重修後開光典禮。重修後的廟宇加設了一個小型文物館,放置了香爐、祭祀物品以及神像。
天后宮廟重修委員會主席張溢良,希望保存好這些物件,將傳統文化保留下去。他又表示,翻新後的古廟著重燈光效果,加設浮雕,為神像重新鋪上金箔。
今日有很多善信前來供奉,有居住該區40多年的原居民表示,修葺後的古廟比之前漂亮,希望可以吸引多些年青人前來參觀,把這獨特文化承傳下去。
張溢良就希望加強周邊的交通配套設施及成立導賞團,把糧船灣發展成旅遊區。

Tuesday, 20 November 2012

復修牛棚內地專家狠批 港式活化古蹟等同破壞

武漢大學教授陳官濤指港式復修令磚風化得更快。
相片來源: 蘋果日報

2012/11/19 蘋果日報

 
【本報訊】有「古蹟醫生」之稱的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一隊專家,應邀來港參與香港歷史建築的復修工作,把復修北京故宮的技術,應用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效果良好。這些專家同時對港式復修感驚訝,認為完全違反保育原意,揭穿所謂活化,「根本是翻新、破壞!」
記者:梁御和
                                                               
「我們的工作是為下一代保留古物原貌,保存當年的歷史文化,不是要把它翻新、美化!」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陳官濤,站在牛棚藝術村前,一語道破香港式保育的盲點。                                   

需維持建築物現狀

參觀過香港不少活化後的歷史建築,陳官濤斷言那些根本是一種破壞,例如重修後的尖沙嘴古蹟辦事處(前九龍英童學校),「那根本就是一幢新的建築物,歷史痕迹都沒有了」。陳解釋港式復修以簡單、快捷和便宜為準則,常見是用英泥石屎將破舊位置掩蓋,再用油漆上色;又或索性以現代建築物料取代,令建築物變得「一邊新一邊舊」。去年才完成港式復修的牛棚正門外牆便是一例,短短一年已有不少舊紅磚再次出現破裂,牆中也夾雜不少顏色鮮艷的新磚,令整幅牆變得突兀。

舊磚破裂的元凶是多年來空氣及雨水中的鹽份,滲入磚內引起風化,單以英泥掩蓋破損的磚面,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更會因磚面被密封而加速內裏的風化作用,「舊磚繼續破,破了又換新磚,最後整幢都是新建築了」。

陳官濤指出古物復修首要是讓建築物維持現狀。他強調簡單一幅紅磚外牆,也要分開多個步驟處理:先以噴沙方式刷淨受污染的磚面;再反覆鋪上混合灰漿,像「敷mask」般等八至十日,以吸出磚內鹽份,「本地多用鏹水或鑽槍清潔磚面,全都不可取,未清潔好,磚都被破壞了」。                                   

應用復修故宮技術

其後工人會調配近似物料修補破損磚頭,過份損壞的便要找尋與原磚出窯時期、顏色、尺寸相近的舊紅磚替換,再調合與當年材料類近的砂漿,修補磚線(即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位置),最後噴上含有機化學聚合物的防蝕劑及防水劑。

以此方法修復的磚頭,顏色、表面紋理和建築物原貌一致,用料也接近,最重要是磚頭已停止風化,往後只要定期簡單噴上保護藥水,便可長期保存,但修復的價錢貴約50%。

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是國內保護及復修古物的權威之一,曾參與北京故宮等著名古蹟復修工作,研究範圍包括古建築、古墓等,今次應邀來港,把復修北京故宮的技術應用於香港歷史建築物。

藝術村原為戰前牛隻屠宰場

【特稿】
牛棚藝術村前身為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是本港現存唯一的戰前牛隻屠宰場,在2009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的牛棚,屬二十世紀初的英式建築,採用中式瓦片屋頂、紅磚牆身、拱形門窗和荷蘭式山牆等;在戰前開始作為公共屠宰場和牲畜檢疫站,直至1999年正式完成歷史任務;於2001年翻新後,改名牛棚藝術村,租予本地藝術工作者使用。
市民可於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免費進入牛棚藝術村的公眾地方參觀和拍照,村內藝術團體也有定期舉行活動和展覽。
牛棚現屬政府產業,由建築署負責定期招標委託承建商保養復修。在09年及本年中標復修11、12號屋的建築公司,邀請曾參與復修北京故宮的武漢大學專家參與工程,將技術應用在本港的歷史建築上。

Monday, 11 June 2012

祠堂貼錯門神 「刀劈自己」壞風水

相片來源: 東方日報
2012/6/11 東方日報

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古蹟辦)「貼錯門神」?本港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古蹟經古蹟辦修葺後,大門彩繪門神手持的法器刀鋒方向均欠缺統一,有刀刃更向內「劈向自己」,被質疑失去鎮家宅的寓意,其中元朗黎屋村的植桂書室,門神刀鋒向大門內,被指疑令村民陸續生病要求重修。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對於有門神刀鋒向內,直指「大吉利是」;而玄學家更稱,門神刀鋒理應向外,才具斬妖鎮邪及守護家宅之用。

「呢排連續有幾個村民同我講身體唔妥,我起先冇為意,直至有個遊客同我講,話我哋祠堂門神揸刀嘅方向向內,係錯嘅,我至醒起兩者有關連,古蹟辦做嘢咁馬虎o架!」元朗錦上路黎屋村司理兼植桂書室管理員黎桂棠表示,該書室放置不少祖先靈位,○七年被列為古蹟,翌年由古蹟辦復修,一○年底交還並對外開放。但黎指,自此該村陸續有村民報稱生病,他認為該書室右門神秦叔寶手持皂月刀的刀鋒向內,破壞村內風水,影響村民健康,要求古蹟辦重修門神。

外形神態欠統一


為了解門神刀鋒方向,記者巡查本港十個古蹟,其中八間由古蹟辦管理,兩間屬私人及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記者發現經古蹟辦修葺的祠堂、書室及廟宇,大部分門神持刀方向欠缺統一,八間古蹟中,四間持皂月刀的秦叔寶像,刀鋒均向內,兩間則向外,其他兩間的門神則持其他法器(詳細見表)。另外,門神多採用民間最常見右門神秦叔寶及左門神尉(音屈)遲敬德,兩門神多持皂月刀,部分神態各有不同,亦有手持鐧、劍或鋼鞭等其他法器。

就有古蹟門神刀鋒向內,研究本地建築物「土地神」的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博士以「大吉利是」回敬。李指,兩位手執皂月刀的門神,刀鋒應向外,相互要有眼神交流,若刀鋒向內,則明顯劈向自己或另一門神,犯上大忌。李稱,現時普遍流傳的秦叔寶及尉遲敬德兩位門神因保護皇帝有功,屬較高層次神,一般家宅或商舖不應使用,古代也多用於公用建築物,如祠堂或廟宇。

古蹟辦應該重繪


此外,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亦指,一般來說,門神刀鋒是向外,但可能基於家族風水原因,才將門神刀鋒向內,但情況並不普遍。另對中式裝飾素有研究的香港考古學會永久會員蘇萬興表示,追溯歷史,兩個門神應手持鐧或劍,若持刀均是錯誤,惟隨時代轉變,才出現持刀門神,蘇認為刀鋒向外或內問題不大,若村民認為有問題,古蹟辦應助重繪。


古蹟辦發言人承認,本年初接獲植桂書室司理反映門神彩繪的刀鋒應向外,要求更改,該處會與村民保持聯繫,跟進事件。發言人指,上址門神造型為參照大門原先門神彩繪痕迹,村民在修復過程中,沒有對刀鋒方向提出反對意見。

就本報巡查的古蹟門神形態各異,發言人表示,門神為盡量參照歷史建築原門神造型及同區同類型歷史建築物,並且與建築物業主或宗族代表協商後才最終定稿。發言人稱,常見門神有神荼、鬱壘和秦叔寶、尉遲敬德,造型、服飾、所持兵器及兵刃方向,並沒有固定形相,出現差異是反映地方特點和時代演變。

圖:甘偉倫

文:黃家豪

激光去熏黑 氮氣滅蟲蟻

2009/7/15 明報

【明報專訊】在清末建成的植桂書室內外,雀、蝙蝠、獅、花等躍現於木刻簷板上,惟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白蟻及污漬,令彩色及富金箔圖案被熏黑,需用激光以1厘米乘1厘米範圍逐點清潔……要將這些特色建築重回逾百年前的模樣,需花上無數工夫和時間。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植桂書室,除更換瓦頂、桁樑等,還將逐一修復木刻及壁畫,最快今年底才竣工。

位於八鄉上村的植桂書室,由聚居於八鄉的黎氏族人黎金泰於1899年之前所建成,以教育村中子弟。自1930年起,書室用作祭祖,二次大戰期間停辦,戰後易名為「永興學校」,提供現代教育,後來改作幼稚園,於數十年前停辦。

經歷多年日曬雨淋,植桂書室內外的木簷板及駝峰佈滿白蟻侵蝕的痕,但因簷板太長,無法逐一放入氮氣滅蟲室,康文署文物修復組遂把它們逐一密封,再計算其容積,加入排氧物料,經歷多天時間,才令白蟻缺氧而死。

紅外線追蹤被蟻蛀部位


「因這些結構物全部會回去書室,所以結構上一定要穩固。」一級助理館長梁崇天指出,駝峰被白蟻蛀的部分,要先以儀器辨識木料,再以同類木料按損部分的大小及形狀「度身訂做」;簷板缺失的框架,則要重新用相同的柏木托上,至於其他空心部位,則透過X光或紅外線追蹤空心位置,補上木質後,再塗上相同色調,「看不出呢?用了很多工夫才做到!」

書室的簷板刻有五花八門的傳統圖案︰雀、花、蝴蝶、蝙蝠、獅等,全部「躍現木上」,雀上的羽翼呈現不同層次的雕工,手工非常精細,是全港數一數二的精美木刻,同一圖案配合紅金箔及青金箔,逾百年的彩繪保存至今,遠看色彩艷麗。

罕有兩層高廂房


「剛收回時,這些公仔全都黑黑的,看不到顏色。」梁崇天指要使用激光以1厘米乘1厘米逐點反覆清潔,金箔才能重現光澤,至於彩色圖案,則要配合清潔劑逐一清洗。

康文署文物復修組總館長陳承緯指出,書室的復修工作如更換瓦頂、桁樑、修復兩個鋼筋混凝土廂房等,皆由建築署負責,文物復修組則為復原木雕及壁畫原貌。撰寫植桂書室文物保護顧問研究的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羅嘉裕指,這是首個復修項目先進行詳細的文物保護研究,再透過承建商和文物復修組分工進行,「其中兩層高的廂房屬本港罕有,但建築痕早年已消失,需透過詳細訪問村民、觀察附近青磚屋等才能復原」。

明報記者 何嘉敏

Sunday, 3 June 2012

復修軍火庫

由下而上,彎彎曲曲的,正是以前的路軌;右方的建築物為軍火庫A;左方的為護堤
相片來源: Michelle the Heriporter
隱於金鐘鬧市叢林內的軍火庫,自上世紀80年代被荒癈後,2012年的2月終重見天日。為公為私,今天展開朝聖之旅,一探復修後的“退伍軍人”,細聽其歴史及活化過程。


導賞團由義工Oliver帶領,只得小貓三隻也沒關係,亦側聞walk-in的也可碰碰運氣,若當天有導賞員當值,亦可臨時安排導賞團。畢竟,要了解一個歴史地方,少了導賞跟白走一趟沒分別。


軍火庫復修後,為Asia Society Hong Kong的會址。整個項目除了復修4座歴史建築外,亦加建了一幢新大樓及將兩者相連的天橋。


活化過程中,除了尊重歴史建築的本身,亦要將對周遭自然環境的破壞降至最少。所以天橋的設計,刻意造成ZigZag形,以避開對山坡叢木的影響。以前在工程期間受影響的果蝠,也開始返回山坡。


進入古蹟區,除了被建於1860時代、將火藥裝入彈殼的軍火工場舊址(Former Laboratory)所吸引,另一個就是地上的金屬路軌。以前的軍火,就是從灣仔的軍器廠街,以鋼纜(cable)吊到山坡上,再放到路軌上運至庫內各處。連接整個古蹟區的銀色地軌,就是軍火區的最好見證。


興建軍火庫,相信最大的危機,就是被炸/爆炸,因為引發火燒連環船效應,一發不可收拾。於1860年代建造軍火庫A(Former Explosive Magazine A),就以上考盧,就特於加旁邊加建以亂石(花崗岩)砌成的護堤以作屏障;而磚砌的拱形屋頂的石亦比花崗岩石牆要薄,一旦爆炸,爆炸力會只會被迫向上,而不會波及旁邊的建築。由物料選材道出建軍火庫的種種顧慮及特色,實是有趣。


而建於1900年代的軍火庫B(Former Explosive Magazine B)的建築風格則大相逕庭。它是由4個拱頂室及一條拱頂照明廊而組成。而有趣的是,軍火庫是紅磚建築物,跟旁邊以堅硬花崗岩建成的軍火庫A相比,保護性似乎低得多。照明廊裡,保留著以前的燈槽,並放上一盞盞別緻的油燈點綴,若廊內的燈光再調暗一點,真的很能感受以前在軍火庫工作的氛圍。


繞過古蹟區一圈後,導賞於軍火庫A活化而成的藝術館門口完結。因利成便參觀現正進行的「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展覽,展覽的裝置、燈光與軍火庫A的內部配合得很好。沒有蓋過了軍火庫內部原有物料的紋理,亦能實而不華的彰顯藝術品的韻味。另亦因得到場內一位Art Gallery Docent的詳細解說,對整個展覽及佛教有更新的認識。這就是,歴史建築與藝術結合的魅力吧!







Wednesday, 18 April 2012

油麻地戲院7月中重開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節錄自 2012/4/16 星島日報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07年政府決將戲院活化,成為粵劇表演場地。本月底至5月會先舉行三場免費粵劇表演,後日開放大堂及售票處,給市民領取免費門票。


負責活化工程的建築署表示,工程的難度在於戲院是戰前建築,很多文件已失去,難以復原戲院的原有面貌,署方仍在計算工程開支,相信可以符合1.8億元的預算。

節錄自 2012/4/17 星島日報
修復油麻地戲院恍如尋寶之旅,建築署職員在磚牆內發現兩條印有特色圖案的石柱,現保留在門口兩側:在劇院內更發現兩台放映舊電影的碳弧燈電影放映機,相信放映機已「服役」多年,損毀嚴重,其中一部成功搶救回復原貌,於售票處外展出,但另一部回魂乏術。舊戲院頂蓋的鋼架及木梁均獲保留,建築署對木梁進行防蟲保護,另在舊有鋼架以外新加建鋼架,增承重能力。舊電影放映平台現藏於新舞台下,新舞台較舊平台向前伸延了十四米。

紅磚屋一樓現有兩間排練室,二樓為辦事處,由一級歷史建築的水務署抽水站建築物活化而成。油麻地戲院正式開幕後將舉辦導賞團。

Saturday, 31 March 2012

籌款: 為大澳棚屋復修籌款 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

相片來源: 仁人家園


保育掛在口,不及動以身。仁人家園自2010年替大澳退休長者復修棚屋,不單為香港保存唯一水鄉,也為舊區的老化人口送上溫暖。保育NGOs所做的,其實不單只辦導賞團,讓公眾認識舊社區,也應該想想如何讓公眾回饋社區,讓社區(尤區是社區中的長者)感受到人間有情。

節錄自仁人家園網站

仁人家園將於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首次舉辦「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大型年度步行籌款活動,由東涌步行至大澳,全程12公里,所有善款用作支持仁人家園於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復修與及災後重建計劃。

節錄自 Sports Soho 網站

仁人家園在香港統籌的項目 - 「大澳棚屋復修計劃」於2010年開始,為期3年,目標為全港最後一個水鄉的原居民 – 大澳的退休長者復修棚屋,以改善因天然及人為因素而日漸欠缺規格的居住環境。各步走族及疾走族朋友亦可順度參觀是項計劃之受助長者家園。

大澳棚屋復修及社區發展計劃: http://habitatchina.org/tc/built_hk
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 http://habitatchina.org/tc/events_detail?id=349



Monday, 12 March 2012

古建築中許誓盟

相片來源: 報市日報
前身為鯉魚門軍營的小教堂, 白牆藍窗是地道的軍事建築色調, 內裡的木地板、壁爐及教堂長椅, 都有一抺單純低調的懷舊風采。 作為一個有80多年的2級歷史建築, 它的修復給人一種很真實很原裝(Authentic)的感覺, 沒有額外花巧的裝飾, 恰到好處, 恰如其份。

小教堂活化成註冊婚禮場地, 替原本被冷落一旁的渡假村禮堂添上生氣, 加添意思! 這幢建築, 讓原本不能於教堂行禮的非教徒新人, 可如願於古樸的小教堂中許下承諾, 為252對新人的大日子, 增添詩意。

小妹有幸是其中一對, 所以這個Barrack No. 5對我也有著與別不同的意義。亦希更多漂亮典雅的歷史建築可被活化作不同用途, 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美麗回憶。

若有興趣於古建築中註冊結婚, 除了前鯉魚門軍營的小教堂外, 還可以選擇到薄扶林的伯大尼修院; 前大澳警署的大澳文物酒店; 前上環街市北座的西港城; 中環的Helena May (只限會員)。

相片來源: Michelle the Heriporter


Tuesday, 21 February 2012

永利街五號變身藝術公寓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因"歲月神偷"得以保留的永利街, 首幢復修好的大廈即將化身為藝術公寓。越來越多的活化/藝術項目, 投身藝術界, 包括金鐘的前軍火庫、九龍塘的前軍營、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荔枝角的前醫院、中環的前已婚警察宿舍及中央警署。香港的文化氣息, 好像一下子蓬勃起來。永利街的藝術算盤, 打得響嗎?

別忘記, 當我們邁步向前的同時, 永利街上還有兩家舊式印刷店, 在默默的守著他們的店, 他們的技術, 他們的故事, 香港的歷史。復修的, 不應只是殘破的大廈, 也應是中上環印刷業昌繁的史跡。如中西區議會所言: 「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

節錄自: 2012/2/21 - 星島日報
上環永利街四幢舊樓去年底完成復修,其中四層高的永利街五號將化身成藝術公寓,讓本地或海外藝術家入住創作。市建局正推展藝術家駐場計畫,由非牟利文化藝術機構運作,為期兩年。

灣仔富德樓亦為藝術公寓,呎租為四至五元,吸引不少藝術家和文化書店進駐,是較成功的藝術公寓例子。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則建議市建局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