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來源: 東方日報 |
古物古蹟辦事處(下稱古蹟辦)「貼錯門神」?本港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古蹟經古蹟辦修葺後,大門彩繪門神手持的法器刀鋒方向均欠缺統一,有刀刃更向內「劈向自己」,被質疑失去鎮家宅的寓意,其中元朗黎屋村的植桂書室,門神刀鋒向大門內,被指疑令村民陸續生病要求重修。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對於有門神刀鋒向內,直指「大吉利是」;而玄學家更稱,門神刀鋒理應向外,才具斬妖鎮邪及守護家宅之用。
「呢排連續有幾個村民同我講身體唔妥,我起先冇為意,直至有個遊客同我講,話我哋祠堂門神揸刀嘅方向向內,係錯嘅,我至醒起兩者有關連,古蹟辦做嘢咁馬虎o架!」元朗錦上路黎屋村司理兼植桂書室管理員黎桂棠表示,該書室放置不少祖先靈位,○七年被列為古蹟,翌年由古蹟辦復修,一○年底交還並對外開放。但黎指,自此該村陸續有村民報稱生病,他認為該書室右門神秦叔寶手持皂月刀的刀鋒向內,破壞村內風水,影響村民健康,要求古蹟辦重修門神。
外形神態欠統一
為了解門神刀鋒方向,記者巡查本港十個古蹟,其中八間由古蹟辦管理,兩間屬私人及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記者發現經古蹟辦修葺的祠堂、書室及廟宇,大部分門神持刀方向欠缺統一,八間古蹟中,四間持皂月刀的秦叔寶像,刀鋒均向內,兩間則向外,其他兩間的門神則持其他法器(詳細見表)。另外,門神多採用民間最常見右門神秦叔寶及左門神尉(音屈)遲敬德,兩門神多持皂月刀,部分神態各有不同,亦有手持鐧、劍或鋼鞭等其他法器。
就有古蹟門神刀鋒向內,研究本地建築物「土地神」的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博士以「大吉利是」回敬。李指,兩位手執皂月刀的門神,刀鋒應向外,相互要有眼神交流,若刀鋒向內,則明顯劈向自己或另一門神,犯上大忌。李稱,現時普遍流傳的秦叔寶及尉遲敬德兩位門神因保護皇帝有功,屬較高層次神,一般家宅或商舖不應使用,古代也多用於公用建築物,如祠堂或廟宇。
古蹟辦應該重繪
此外,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亦指,一般來說,門神刀鋒是向外,但可能基於家族風水原因,才將門神刀鋒向內,但情況並不普遍。另對中式裝飾素有研究的香港考古學會永久會員蘇萬興表示,追溯歷史,兩個門神應手持鐧或劍,若持刀均是錯誤,惟隨時代轉變,才出現持刀門神,蘇認為刀鋒向外或內問題不大,若村民認為有問題,古蹟辦應助重繪。
古蹟辦發言人承認,本年初接獲植桂書室司理反映門神彩繪的刀鋒應向外,要求更改,該處會與村民保持聯繫,跟進事件。發言人指,上址門神造型為參照大門原先門神彩繪痕迹,村民在修復過程中,沒有對刀鋒方向提出反對意見。
就本報巡查的古蹟門神形態各異,發言人表示,門神為盡量參照歷史建築原門神造型及同區同類型歷史建築物,並且與建築物業主或宗族代表協商後才最終定稿。發言人稱,常見門神有神荼、鬱壘和秦叔寶、尉遲敬德,造型、服飾、所持兵器及兵刃方向,並沒有固定形相,出現差異是反映地方特點和時代演變。
圖:甘偉倫
文:黃家豪
激光去熏黑 氮氣滅蟲蟻
2009/7/15 明報【明報專訊】在清末建成的植桂書室內外,雀、蝙蝠、獅、花等躍現於木刻簷板上,惟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白蟻及污漬,令彩色及富金箔圖案被熏黑,需用激光以1厘米乘1厘米範圍逐點清潔……要將這些特色建築重回逾百年前的模樣,需花上無數工夫和時間。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植桂書室,除更換瓦頂、桁樑等,還將逐一修復木刻及壁畫,最快今年底才竣工。
位於八鄉上村的植桂書室,由聚居於八鄉的黎氏族人黎金泰於1899年之前所建成,以教育村中子弟。自1930年起,書室用作祭祖,二次大戰期間停辦,戰後易名為「永興學校」,提供現代教育,後來改作幼稚園,於數十年前停辦。
經歷多年日曬雨淋,植桂書室內外的木簷板及駝峰佈滿白蟻侵蝕的痕,但因簷板太長,無法逐一放入氮氣滅蟲室,康文署文物修復組遂把它們逐一密封,再計算其容積,加入排氧物料,經歷多天時間,才令白蟻缺氧而死。
紅外線追蹤被蟻蛀部位
「因這些結構物全部會回去書室,所以結構上一定要穩固。」一級助理館長梁崇天指出,駝峰被白蟻蛀的部分,要先以儀器辨識木料,再以同類木料按損部分的大小及形狀「度身訂做」;簷板缺失的框架,則要重新用相同的柏木托上,至於其他空心部位,則透過X光或紅外線追蹤空心位置,補上木質後,再塗上相同色調,「看不出呢?用了很多工夫才做到!」
書室的簷板刻有五花八門的傳統圖案︰雀、花、蝴蝶、蝙蝠、獅等,全部「躍現木上」,雀上的羽翼呈現不同層次的雕工,手工非常精細,是全港數一數二的精美木刻,同一圖案配合紅金箔及青金箔,逾百年的彩繪保存至今,遠看色彩艷麗。
罕有兩層高廂房
「剛收回時,這些公仔全都黑黑的,看不到顏色。」梁崇天指要使用激光以1厘米乘1厘米逐點反覆清潔,金箔才能重現光澤,至於彩色圖案,則要配合清潔劑逐一清洗。
康文署文物復修組總館長陳承緯指出,書室的復修工作如更換瓦頂、桁樑、修復兩個鋼筋混凝土廂房等,皆由建築署負責,文物復修組則為復原木雕及壁畫原貌。撰寫植桂書室文物保護顧問研究的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羅嘉裕指,這是首個復修項目先進行詳細的文物保護研究,再透過承建商和文物復修組分工進行,「其中兩層高的廂房屬本港罕有,但建築痕早年已消失,需透過詳細訪問村民、觀察附近青磚屋等才能復原」。
明報記者 何嘉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