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enefiting the community.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benefiting the community.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8 August 2012

團體促古諮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評級


2012/8/8 香港電台

「尖碼之聲」發言人林鴻達對政府撤回拆卸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計劃,表示高興,但對政府未有交代巴士總站的管理、修葺和強化旅遊價值表示無奈。他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的評級工作。
「尖碼之聲」在過去4年,進行了三次簽名行動,收集了25000份反對意見書。林鴻達表示,政府無理由拆卸巴士總站,因巴士站有15條巴士路線,為220萬市民服務,如果拆卸是變相剝奪市民的交通權益。
有市民表示,不贊成拆卸巴士總站,因他每日都由中環乘坐天星小輪,再轉乘巴士上班,巴士站若果遷往尖東會很不方便。

團體歡迎當局臨崖勒馬擱置露天廣場計劃


2012/8/8 香港電台

政府決定擱置尖沙咀露天廣場計劃,毋須搬遷天星碼頭對開的巴士總站。當局指碼頭地基不能承受大規模翻新及擴建工桯,難以擴充樓面作額外休憩地方,而舊方案則無法擴大迴旋處的設計,容納全部巴士線。
一直反對計劃的民間團體「尖碼之聲」表示歡迎,主席陳嘉朗說,他們早在政府第一次刊憲時已提出相同理由,表示方案不可行,難以容納全部巴士線,如果政府能在早階段做足功夫及聆聽民間意見,便毋須浪費近十年時間推動計劃,浪費納稅人金錢,幸現在能臨崖勒馬。
天星小輪總經理梁德興表示,擱置計劃對天星小輪影響不大,原本認為發展露天廣場可增加人流,但現時尖沙咀海旁的人流已穩定下來。

Saturday, 31 March 2012

籌款: 為大澳棚屋復修籌款 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

相片來源: 仁人家園


保育掛在口,不及動以身。仁人家園自2010年替大澳退休長者復修棚屋,不單為香港保存唯一水鄉,也為舊區的老化人口送上溫暖。保育NGOs所做的,其實不單只辦導賞團,讓公眾認識舊社區,也應該想想如何讓公眾回饋社區,讓社區(尤區是社區中的長者)感受到人間有情。

節錄自仁人家園網站

仁人家園將於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首次舉辦「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大型年度步行籌款活動,由東涌步行至大澳,全程12公里,所有善款用作支持仁人家園於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復修與及災後重建計劃。

節錄自 Sports Soho 網站

仁人家園在香港統籌的項目 - 「大澳棚屋復修計劃」於2010年開始,為期3年,目標為全港最後一個水鄉的原居民 – 大澳的退休長者復修棚屋,以改善因天然及人為因素而日漸欠缺規格的居住環境。各步走族及疾走族朋友亦可順度參觀是項計劃之受助長者家園。

大澳棚屋復修及社區發展計劃: http://habitatchina.org/tc/built_hk
仁人家園慈善大步走: http://habitatchina.org/tc/events_detail?id=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