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社區文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社區文化. Show all posts

Friday, 26 October 2012

鄧國威探灣仔了解保育活化

2012/10/25 明報


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今日探訪灣仔區,實地了解地區的保育及活化工作。
鄧國威在灣仔民政事務專員陸綺華陪同下,首先參觀位於太原街及交加街的露天市集。
鄧國威途經露天市集時,藉機會與固定攤位的小販傾談,聽取他們對活化措施的意見,並得悉安裝電力設施的工作已於今年中完成。
他其後前往參觀藍屋建築群。藍屋建築群主要由3幢建於20至50年代的唐樓——藍屋、黃屋和橙屋——組成,是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的項目,現正進行活化工程,以供居住、文化,教育和餐飲之用,並稱為「We嘩藍屋」。
鄧國威十分欣賞藍屋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一方面保留了建築物的舊有特色,另一方面又讓受保護的建築物,經活化後作不同用途。
鄧國威最後與灣仔區區議員會面,就多項地區事宜交換意見。

駿業街遊樂場變身藝術農墟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節錄自2012/10/25 星島日報
當局計畫在未來數年將工商廈林立的九龍東改頭換臉,被視為觀塘區中央公園的駿業街遊樂場,昨日起率先變身,一連十二個星期四化身為一個有機農墟,配合藝術展覽及表演,為附近的上班一族帶來嶄新的公共空間

駿業街遊樂場可被視為觀塘的中央公園,但主要設施是硬地足球場,與轉型中的觀塘商貿區有點格格不入,希望透過將遊樂場打造為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藝術坊,能吸引附近的上班人士享用,並改變他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概念和習慣,這也是當局首次以帶動街頭藝術和農墟活動,作為城市設計的目標。
  她又表示,承傳九龍東的工業傳統,駿業街遊樂場稍後將進一步打造為觀塘傳統工業公園,擔當工業博物美術館的角色;當局亦準備展開一項「工業傳統、公共藝術及城市設計潛力」的研究,是本港首次為一個區域的工業傳統,展開系統性的研究,也是首度將工業傳統應用於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方面。

Wednesday, 8 August 2012

團體促古諮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評級


2012/8/8 香港電台

「尖碼之聲」發言人林鴻達對政府撤回拆卸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計劃,表示高興,但對政府未有交代巴士總站的管理、修葺和強化旅遊價值表示無奈。他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的評級工作。
「尖碼之聲」在過去4年,進行了三次簽名行動,收集了25000份反對意見書。林鴻達表示,政府無理由拆卸巴士總站,因巴士站有15條巴士路線,為220萬市民服務,如果拆卸是變相剝奪市民的交通權益。
有市民表示,不贊成拆卸巴士總站,因他每日都由中環乘坐天星小輪,再轉乘巴士上班,巴士站若果遷往尖東會很不方便。

團體歡迎當局臨崖勒馬擱置露天廣場計劃


2012/8/8 香港電台

政府決定擱置尖沙咀露天廣場計劃,毋須搬遷天星碼頭對開的巴士總站。當局指碼頭地基不能承受大規模翻新及擴建工桯,難以擴充樓面作額外休憩地方,而舊方案則無法擴大迴旋處的設計,容納全部巴士線。
一直反對計劃的民間團體「尖碼之聲」表示歡迎,主席陳嘉朗說,他們早在政府第一次刊憲時已提出相同理由,表示方案不可行,難以容納全部巴士線,如果政府能在早階段做足功夫及聆聽民間意見,便毋須浪費近十年時間推動計劃,浪費納稅人金錢,幸現在能臨崖勒馬。
天星小輪總經理梁德興表示,擱置計劃對天星小輪影響不大,原本認為發展露天廣場可增加人流,但現時尖沙咀海旁的人流已穩定下來。

Monday, 6 August 2012

屋署釘僭建巷 20戶或逼遷 落戶50年 住客﹕不安置跟他死過


2012/8/6 明報

【明報專訊】屋宇署一次釘契執法,揭出土瓜灣一條「僭建巷」內基層市民的窮困生活實况。早於1950年代已有「構建物」落成的落山道後巷,內有小店經營,更有劏房,住了長者,也有低收入青年,但因為屬僭建屋,後巷20多人面臨逼遷,憂無處容身。
位於土瓜灣落山道僑裕大廈旁的這條小巷,巷前有一間花店,驟眼看與一般大街商舖無異,但沿着花店往小巷內走,卻是內有乾坤,左邊有食肆,右邊則有數間小屋小店,儼如一個小社區。走至盡頭雖無法向左轉,但其實一牆之隔的另一邊入口,也有長者住戶,甚至有塑膠廠和理髮店在此經營。
月底裁決是否頒封閉令
小巷內的基層商住戶原來已低調「生存」數十個年頭,直至2009年的某一天,屋宇署稱接獲投訴,認為僑裕大廈旁有僭建物,遂向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發出「清拆令」;一眾小巷住戶卻一直蒙在鼓裏,至今年3月,署方張貼告示,要求小巷住戶搬離。
法庭早前已開庭聆訊,並將案件押後至本月22日裁決,若法庭頒發封閉令,住客便要離開,他們目前只希望,政府體恤他們的生活,至少能協助安置。
僅通知鄰廈法團 居民不知
率先發現署方張貼告示的花店負責人趙小姐直言,早在1960年代一眾街坊已在後巷生活,根本不知道生活的地方屬違法。她早年領取綜援,幸得姐夫把花店交給她打理,才可自食其力。家住觀塘區公屋的趙小姐稱小花店利潤僅夠生活,坦言自己50多歲又長期患病,未必能找到工作,「政府根本沒讓商戶居民表達需要,這麼久,連一個社工探訪也沒有,我們不是花棚,話拆就拆,我們在這裏已經幾十年了」。
花店旁有數間「劏房」,全部由78歲的何伯在1950年代興建,當年何伯在附近賣豆腐芽菜,順便在後巷居住,同時讓無家可歸的朋友留宿。老朋友近年逐漸老去,何伯改為招呼年輕人,包括侄兒何錦康,全部免租。他說入住這裏的長者和年輕人,都是社會最基層,無家可歸才棲身於此。
小巷劏房樓齡50多年,居住環境比一般樓上劏房更差,廁所衛生情况惡劣,每逢打風落雨,鐵皮屋便會漏水,屋頂更有被風吹走之虞,情節猶如電影《歲月神偷》。不過,30歲的居民何錦康坦言:「住了10多年都慣了,居民互相照應,要我搬走反而難適應。」
至於在另一小巷,更有數個隱居了三四十年的長者。其中,在巷尾的鍾叔現年77歲,1970年代搬入。他說,自己早年偷渡來港,在土瓜灣一帶做地盤和街邊擺檔,隨意在大廈旁邊搭建了小屋,沒想到一住便住了30多年。他在九龍城曾有一個小物業,但由於目不識丁,前妻賣掉物業後一走了之,令他無法申請公屋。現時他與再婚妻子、年幼兒子和孫兒一家九口棲身後巷,只靠長子和太太的收入養家,「如果要拆我頭家,但又不安置我們,我真的會跟他死過!」
膠廠東主:只望有地方做到老
經營塑膠廠的劉先生,則與鍾叔為鄰30多年,比鍾叔更早遷入後巷。70歲的劉伯雖說自己經營的是一間廠,但因行業萎縮,早年又被人霸地盤,廠房已漸漸變成大劏房,現時只剩數百呎放置機器,但他每天堅持啤膠,向街坊熟客出售自製膠樽,「以前一天可賣數百個,現時賣到10個已偷笑」。多年來劉伯獲政府發放商業註冊證及消防許可經營,也可向電力公司申請用電,到頭來卻被告之父親留下的舖位屬僭建。劉伯坦言難以接受,「只希望政府給我一個地方做到老,我還不想退休,我想靠自己」。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