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文化. Show all posts

Monday, 22 July 2013

茂蘿街動漫基地正式啟用

摘自 2013/7/18 香港政府新聞網

由茂蘿街綠屋活化而成的動漫基地於7月18日正式啟用。 項目前身為10幢
由1910年代建成的戰前樓宇, 是灣仔區內著名之二級歷史建築──「綠屋」。樓宇原有建築特色,包括各層的露台、舊有的磚牆、部分樓宇的瓦頂等,經過加固和修復後可繼續保留使用。整個動漫基地佔地780平方米,地面有動漫的零售店舖,樓上有收集漫畫書和雜誌的資源圖書館, 亦設有動漫藝術工作室及展覽空間。營運單位香港藝術中心希望透過基地, 為本及海外的動漫藝術家提供一個別出心裁的創意平台,推動本土動漫行業的發展。

動漫基地逢星期二至日開放, 時間為早上10時至晚上8時, 逢星期一休館。

動漫基地: http://www.comixhomebase.com.hk/#/en//home/


Sunday, 21 July 2013

盧健英掌光華文化中心

2013/7/17 am730

台灣的文化部公布,現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李應平下月1日卸任,將接任文化部政務次長,其空缺由資深藝術評論家盧健英(圖)接任。當局指,盧健英長期任職於文化藝術相關領域工作,兼具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服務經驗,具豐富的文化交流經驗。盧則表示,新職務令她心情忐忑,但會努力將台灣的精彩文化節目介紹到香港。

西九聘韓裔任M+策展人

2013/7/16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昨宣布,將聘請韓裔策展人鄭道鍊出任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總策展人,九月上任,成為M+的第二把手。鄭道鍊具有豐富的國際策展經驗,現時是紐約現代美術館 (MoMA)繪畫雕塑部副策展人。

Thursday, 28 February 2013

預算案:推廣視覺藝術發展

2013/2/27 星島日報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早在立法會發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

曾俊華表示,為培育本地藝術家,推廣視覺藝術的發展,政府正將位於北角油街的前皇家香港遊艇會會址,改建為視覺藝術展覽及活動中心。他亦建議額外撥款5000萬元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購藏本地視覺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並委約他們為公共藝術計劃創作,作公開展覽,藉此提高本地藝術家的知名度,把他們的作品帶到藝術市場。

目前有不少國際權威學者在本地大學進行研究,建立香港的科研和開發能力。大學和企業的頂尖研究員屢獲殊榮;以去年為例,五十六名香港科學家獲國家科學技術部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可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編製及評審工作。在國際方面,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項目「上肢互動機械訓練系統」於2012年第四十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至高榮譽大獎」,成為首項獲此殊榮的香港發明。

Wednesday, 27 February 2013

80後捕捉消失文化光影

2013/2/26 明報


【明報專訊】銅鑼灣「利苑粥麵專家」上月結業,港人一窩蜂湊熱鬧過後,未必留下深刻回憶。一群80後年輕人組成「852 Workshop」,不但將利苑的最後點滴製成短片及攝影圖輯與眾同享,又計劃以旺角瓊華中心、本土舊式食店為題,留住文化光影。負責人表示,手機攝影的「速食文化」愈見盛行,相片只埋藏在電腦檔案內,缺少連貫性也易被遺忘,冀藉工作坊系統地記下本港的人、事、物,讓港人可隨時翻閱一頁頁集體回憶。
製作短片圖輯上載網站

「852 Workshop」取用本港區號「852」為名,標誌有如照相機的取景器,亦有如一扇可推開的大門,予人察看香港點滴。負責人袁仲軒笑言,工作坊部分成員早於10年前在網上認識,曾製作「香港地」品牌產品在動漫節銷售,惜不久拆伙。各人投身教育、廣告及設計等不同行業,卻為一份興趣重組,義務加入工作坊製作一套套紀錄片及攝影圖輯,上載至社交網站予人觀賞。

拍下香港「速食文化」

影片《利苑最後的日與夜》是工作坊首件作品,鏡頭下以一碗雲吞麵作始,以食店拉閘關舖作結,店外一整天都充斥着熙來攘往的人群;鏡頭後一位老店員卻閒閒地道﹕「班人依家先嚟食,邊度好食㗎?(食物)整得咁急。」袁仲軒說當時的情景不但反映港人一窩蜂的心態,食店內人人爭相以手機拍攝,也可看出現今社會的「速食文化」。

他承認,手機拍攝有助記錄生活,但不少人只將照片埋藏在電腦之中,不但鮮有翻看,也因缺乏連貫性而易被遺忘。故此,他們希望透過工作坊,將本土文化系統地保存,集成屬於香港人的故事,無論攝影、剪接至音樂創作均由成員一手包辦。

下一步記錄瓊華舊食店

為了在文化消失前留住光影,工作坊正準備以旺角瓊華中心、本土舊式食店及隱世自然生態等項目為題。面對瓊華中心不再續租予小店,改迎大型連鎖店,工作坊的初步構思是以小故事串連小店回憶,又以照片統計藥房、化妝品店及大型連鎖店之數目,重現旺角的整體變遷。

明報記者 錢瑋琪

Wednesday, 20 February 2013

龍應台:文化外交不是口號

2012/2/20 明報

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19日下午拜會法國外交部旗下的文化協會總會,她表示,文化外交不是口號。

在了解該會的架構和運作後,龍應台非常感慨的表示,「台灣的文化部和外交部要有更全面深入的合作才行」。

法國文化協會總會(Institut Francais)主席達可士(Xavier Darcos)與龍應台達成了電影交流、藝術村等合作計劃,以及制度上的機構對機構。

龍應台說,與法國的合作有蝴蝶效應,畢竟,法國與阿拉伯世界關係良好,法國是進入其他國家的鑰匙。

不過,在了解法國文化協會組織架構對文化外交重視的程度後,龍應台語重心長的說,文化協會的文化外交是當作整個國家發展核心的一環,既是國家產業、國家安全,也是國家形象。

她表示,文化在法國的組織裡既是經濟又是國防,文化部是文化外交部的概念,對台灣應該是一個需要行政院、總統府要嚴肅思考的項目。

鑒於法國是正常的國家猶傾全力做文化外交,維持其國家競爭力。龍應台指出,台灣從早期的軍事維持自己的平衡,到後來以經濟,現在,台灣真的要認識到,文化外交不是口號。

龍應台說,要把文化當國防、當經濟、當教育、當外交,「除了文化,還有甚麼牌可以在世界維繫脆弱地位呢」?文化是安全、是戰略,台灣政府非常需要這方面的思想。

龍應台不禁感慨,剛成立的文化部體質太弱,距這個標竿太遠,不過,這不應只是文化部的事情,而是台灣整體的事情。

她以法國文化協會對阿拉伯世界的投資,來反思台灣的國際佈局,「對東南亞、對中國大陸可以有甚麼較進取的作法?」

龍應台感嘆:「台灣的文化部和外交部要有更全面深入的合作才行」。

Saturday, 24 November 2012

龍應台上任首訪港 晤西九總裁文化界

2012/11/23 明報


【明報專訊】台灣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將於下周三(28日)起訪港6日,是她出掌台灣文化部後首度訪港。行程包括與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會面、走訪伙炭藝術村、音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錄音室等,與本港不同文化界別人士交流。龍應台會於行程第四日(12月1日)重返港大,以「我的香港,我的台灣」為題公開演講。
台文化局長未安排見港官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昨發出新聞稿,預告龍應台上任文化部長後首次訪港行程(見表),希望透過實地探訪本港大型文化建設和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探討建立台、港文化交流機制的可能性。政府發言人表示,特區政府得悉龍應台下周訪港,但沒有她訪港的行程資料;據悉,龍應台此行暫未安排與任何特區政府官員會面。
下周六港大演講
龍應台是台灣作家,1999年曾任台北市文化局長,至2003年辭官,同年來港在城大寫作,翌年獲港大邀請擔任客座教授,長駐港大從事寫作,出版多本著作,包括2009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至今年初她返回台灣出任台灣首任文化部長,當時曾因她同時擁有中華民國護照和香港身分證,有違規定引起台灣社會爭議,最後龍宣布向港府申請放棄香港身分證而順利上任,但港府至今仍在探討如何處理這種情况。
港大昨宣布,龍應台將於下周六(12月1日)晚上,於港大陸佑堂舉行「我的香港,我的台灣」講座,歡迎公眾人士報名,詳情可瀏覽港大網頁(http://100.hku.hk/yingtai)。

Friday, 16 November 2012

大磡村倡建文化街

相片來源:頭條日報

2012/11/16 頭條日報

近年興起「社區藝術」為名的活動,旨在將文化氣息帶入社區,拉近市民和藝術的距離。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表示,○八年起舉行社區藝術演出計劃「賞心悅目星期二」,為不少年輕人提供表演平台,冀進一步提升社區藝術質素,並建議在已清拆的大磡村用地,興建「文化一條街」,以推廣社區文化。

「這一帶可接觸三十幾個(藝術團體)。」他建議邀請由非政府組織(NGO)管理,以低廉價格分租給類似團體,作為場地使用,並透過活化措施,減低成本,以及推廣社區文化。

近年興起「社區藝術」為名的活動,旨在將文化氣息帶入社區,拉近市民和藝術的距離。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表示,○八年起舉行社區藝術演出計劃「賞心悅目星期二」,為不少年輕人提供表演平台,冀進一步提升社區藝術質素,並建議在已清拆的大磡村用地,興建「文化一條街」,以推廣社區文化。

「這一帶可接觸三十幾個(藝術團體)。」他建議邀請由非政府組織(NGO)管理,以低廉價格分租給類似團體,作為場地使用,並透過活化措施,減低成本,以及推廣社區文化。

Tuesday, 30 October 2012

文化在線iPad版登場

文化在線:http://www.lcsd.gov.hk/specials/cima/b5/index.php

2012/10/30 星島日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文化在線」的iPad版本,為更多使用流動裝置的人士送上最新文化資訊。

iPad平台更大的屏幕可顯示更豐富的節目內容和更清晰的影像,也同時為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影像移動方向和版面設計。

「文化在線」應用程式自推出以來,已錄得接近10,000人次下載,並得到不少智能手機用戶好評。

iPad版本提供的資訊,涵蓋康文署主辦或與其他機構合辦的文化節目、場地伙伴計劃的節目,以及電影節目和博物館專題展覽。

應用程式的iPad版本可透過Apple App Store或「文化在線」應用程式網頁免費下載。

Friday, 26 October 2012

駿業街遊樂場變身藝術農墟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節錄自2012/10/25 星島日報
當局計畫在未來數年將工商廈林立的九龍東改頭換臉,被視為觀塘區中央公園的駿業街遊樂場,昨日起率先變身,一連十二個星期四化身為一個有機農墟,配合藝術展覽及表演,為附近的上班一族帶來嶄新的公共空間

駿業街遊樂場可被視為觀塘的中央公園,但主要設施是硬地足球場,與轉型中的觀塘商貿區有點格格不入,希望透過將遊樂場打造為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藝術坊,能吸引附近的上班人士享用,並改變他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概念和習慣,這也是當局首次以帶動街頭藝術和農墟活動,作為城市設計的目標。
  她又表示,承傳九龍東的工業傳統,駿業街遊樂場稍後將進一步打造為觀塘傳統工業公園,擔當工業博物美術館的角色;當局亦準備展開一項「工業傳統、公共藝術及城市設計潛力」的研究,是本港首次為一個區域的工業傳統,展開系統性的研究,也是首度將工業傳統應用於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方面。

Tuesday, 29 May 2012

元氣堂:老頑童歐陽乃霑 筆畫一生

相片來源: 蘋果日報


2012/5/29 蘋果日報

歐陽乃霑依然記得自己四歲時的畫面:他爬在鄉下會堂,拿着剝落的顏色磚頭通地畫。「畫到周圍花晒,犀利過今日的塗鴉!」老人咧嘴大笑,像個小孩。霑叔一生只愛字畫,不管西畫國畫,手法信手拈來,據為己用,他堅持的,是寫生──觀察、記錄,「我像半個記者。」這把藝術之火,從四歲一燒,燒了七十多年。

記者:何兆彬
攝影:周旭文



自學途徑

「剛出來做事,家裏替我安排過在雜貨舖做夥計,但我死都唔去,哈哈。但都要解決生活嘛,結果就投稿到報紙,又寫其他東西,其實沒甚麼收入,但總算有點零用錢,後來找到在出版社當美編的工作,才認真的去學畫。」霑叔性格爽直,他坦言當年那有甚麼當畫家的念頭,「當美編,我又沒學過設計,其實我的工作只是抄書之嘛!人家原版好靚,我又做番咁上下出來。」當美術編輯,設計封面、畫插圖、版樣,當時一日做兩份工,晚間又畫東西投稿去報紙雜誌,「最初稿費$2,夠解決一餐飯㗎喇!後生時甚麼都做,又畫過四格漫畫,共畫了九年,又畫過小說插圖。」在商業社會中既要生存,又要練畫,一個畫家就是這樣煉成的,「古畫談皴法,《芥子園》拿古畫做臨本,我看畢覺得唔夠喉,甚麼是折帶皴?甚麼是披麻皴?不如把這問題,帶到沙灘去。」
這個宅男,不愛兜圈,每遇問題就乾脆把問題帶去實踐,「西畫要畫石膏像,當年我住灣仔堅拿道西,都好多石膏像畀我畫,行到墳場就係啦!我考試都在墳場溫書的,最安靜,係蚊多!」他說,半世人都在自己問問題,自己找答案。「後來學字,也是自學,好彩我在出版社工作,70年代有一段時期我在《書譜》雜誌工作,看了好多字帖,又開始寫起字來。我就是這樣開始寫字,但也沒有老師,書法的朋友倒是很多。」看他掛在牆上的字,看了半天都認不出來,他笑說:「我叫它乃霑體。」

畫家如小販

一代宅男,或稱作「繪畫御宅族」,寫畫一寫七十多年,其實寫生、風景畫是一種世人快忘記的 old art,他也知道,「家啲人作畫,要轉幾個彎來講嘢嘛。我這種帶紀錄式的,不純然是抄寫,其中有取捨。有些人看到說:唓,畫畫係照抄啫,那要看你抄乜。」陶傑年輕時曾跟霑叔學畫,說深受其影響,「我記得他,佢好叻仔,當年中學畢業去了英國讀書,在那邊很勤畫速寫,後來他說受我影響,佢講啫,哈哈哈!」
「我都唔知點解自己咁鍾意畫。」問霑叔為何愛寫生,他說自己畫了半生,也搞不懂。甫進他畫室內,只見到堆積如山的書畫,一個老人沉迷其中,自顧自的畫呀畫,不寫畫,就裱畫。老人說:「總之定個目標畀自己。」看到他,只想到一個「癡」字。他也許是香港第
霑叔也知道,寫生在香港不受歡迎,「舊區的人不會理你,就算我畫那些檔口老闆,都任由我畫。有次我畫尖沙嘴水警總部,海港城的保安諸多阻撓,當我係小販、乞錢,我一聽就撞火!結果他都畀我畫完,但派個看更一直瞪着我。」他說這種事,遇得多了,就會懂得些招數去應付。記者說他是老頑童,他笑意中露出一絲狡詐。遇上畫家,途人也不懂禮儀,「在外國寫生就不會啦,他們會先問你:『我能不能在旁邊看?』有教養的人都會這樣,但香港有些阿叔,直站在我面前,我話:『阿叔,你隻腳唔好畫㗎喎!佢都唔醒水。』」談寫生風氣,「以前好多人會寫生,風氣比較好,古老啲囉。香港係國際學校至會帶小朋友去寫生。外國的話,日本會好少少。」會否感到畫家在香港地位不受尊重?霑叔自嘲:「同小販差唔多,但好過乞兒!」



寫生天天行

98年,一日一幅,連載了五年。」由於在深水埗出發,常畫這區,「天天在這邊出發,行附近界限街、白楊街,也會到長沙灣、荔枝角、美孚、荃灣、青衣。」霑叔身材高大,精神爽利,但他最愛的寫生,近兩年畫少了,「我行足五年,行到隻腳出問題,有時會馬失前蹄,無力,關節磨損了,畢竟年紀大啦。從前我盡量唔搭車,有目的去一個地方,但沒有特定地點,啱嘅就坐低畫。」他畫盡全港,「工具好簡單,一個背囊,一張凳,幾支筆、一壺水,去得遠就帶埋乾糧,乜地方都畫到。」
歐陽乃霑年屆八十,他的畫室設於太子近深水埗。畫室寂靜的環境中,只有他裱畫時刀劃過的沙沙聲。霑叔半生,只愛書畫,他剛推出新書《一筆一畫一生》,書中共四百多張作品,本為他在90年代於《大公報》連載的專欄,以文配圖,文字由金依(張初)執筆,「93至
這令我想起黑澤明的電影:劍客拾起樹枝,隨手往空中一拋,看掉在地上,指那邊就走邊,「故事有好多,試過在大窩口的山區迷路,東南西北都認不到,亂行,竟然又見到地鐵站。最怕落雨,試過雷電打在十呎前,剎那間一遍白色,閃電過後好大煙,甚麼都看不見,回魂過來才識驚。」翻開畫集,話匣子就停不下來了,「你看這幅,我畫於雀仔街上,既有街雀,又有籠中雀;這幅呢,我畫榕樹下有一個個神像,有些神像在廟中,待遇較好,有些在街邊樹下,我叫它們做『高級公務員退休俱樂部』,哈哈!」



本地畫不賣

1965年之前那段日子,霑叔結婚不久,住土瓜灣,在中環上班,但同時寫畫寫得最發燒,「朝早九點半返工,但我七點半已到了香港,畫兩幅畫先返工;收了工,又先畫兩幅才返屋企。」太太沒有詐型?「她也喜歡文藝呀!我們同在出版社工作,我返到家中,也會幫忙湊仔,等仔睡了,先再畫囉。」近日霑叔清理家中雜物,在封存多年的紙盒中,找到「高燒期」的畫,其中景物全變了,顏料也有點泛黃,但一種純真的文藝氣質躍然紙上,「我想了個新計劃,把當年畫的,配上今天畫的,新舊兩張對照一下。」八十歲他依然不會停下來。
「在香港要堅持畫畫,好難,係我咁戇居啫!」不過霑叔說自己也停過:「60尾至70年代初,停過幾年,當時兒子最食得,又因為六七暴動,我被老闆調配到工聯會,替工人畫會史。」他說的停,只是沒有寫生,當其時他工作要畫,夜晚投稿做兼職也畫。「我在工聯會畫工會歷史,都學到嘢的,那時候正職薪水好少,但兼職我替教科書畫插圖,收入時好時差,有時無,有時一個月搵二千,當年我正職月入不過二百元。」
做到近五十歲,退休了,就在學校教書,正式當上全職畫家。香港畫家其實不靠賣畫,即使他是本地著名畫家、即使2008年香港政府頒授他榮譽勳章,也不能靠寫畫為生,「在香港,沒有人買畫的。」霑叔平淡的說。雖然近日的 Art HK在全球藝術展中,位列前茅,買畫的人也不少,只是不買本地畫。「有些畫家,就收幾個學生來養活自己。」寫生這門「古老藝術」要消失了嗎?「不,我還有幾個學生,有些只想畫吓畫,但有些畫得好狂熱,而且畫得不錯!」






Wednesday, 23 May 2012

畫家歐陽乃霑出書 心繫香江


2012/5/22 明報

【明報專訊】校記姓名:馮蓉
編號:212079
學校:救恩書院(中五)
香港知名畫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歐陽乃霑(右)於5月上旬推出最新作品選集《一筆一畫一生》,此書收錄了超過400幅以香港為主題的畫作,有水墨、水彩畫等,並加插多篇他與兒子歐陽應霽(左)的對話散文,抒發兩代人對香港的情懷。
歐陽乃霑與歐陽應霽於5月5日一同出席由天地圖書舉辦的新書發布暨分享會,歐陽乃霑表示,每星期都有一日與家人相處,什麼事都不做,只是陪伴家人。父子倆談及當年往事,不禁相視而笑,默契十足,感情盡在不言中。
■評語
照片拍得不錯,善用廣角鏡,既把人物全收於畫面內,亦捕捉到最動人時刻,令畫面呈現出歐陽乃霑與歐陽應霽之間的父子情誼。但原文圖說卻相當空泛,未有詳細交代新書發布會的資料背景,也沒有清楚道出相中人的身分。
編輯部

Saturday, 31 March 2012

誠品書店8月進駐希慎廣場 現招兵買馬

相片來源:誠品書店網站
誠品進駐香港, 是天大的喜訊。希望香港誠品像台灣的一樣, 可讓"顧客"醞釀看書的情緒慾望與行動。誠品與大財團合作, 以特優惠租金才得以進入香港, 是悲哀, 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吧? 香港租金高昂, 一家書店何得何能在文化空間與艱難捱租下取平衡? 記得在南洋酒店後面的中華書店吧, 最後也是黯然結束。

經常在銅鑼灣"蒲"的, 對"希慎"二字不會陌生。希慎的物業, 雄踞銅鑼灣, 利園、希慎道、利舞台,及8月開幕的希慎廣場...但於投資物業地產前, 原來利希慎家族, 是於1920年代以賣鴉片起家的...90年後,利希慎家族,由經營讓人自甘墜落的鴉片生意,到現時扶持自我增值的書店生意,可不是一本天書睇到老,三歲定八十呢~

希慎興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C%E6%85%8E%E8%88%88%E6%A5%AD
利希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B8%8C%E6%85%8E

節錄自2012/3/28 明報台灣誠品夏天會嚟香港「幸福開業」,喺銅鑼灣店裏面除咗有書店,仲會有咖啡店、茶室、多媒體室、藝術空間

誠品近日喺招聘網站登廣告請人,包括負責買書嘅採購專員、管理文具及禮品嘅文具部專員,仲有負責陳列同推廣書籍嘅圖書部專員等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Ha Noi: Presentation of the first results of the Culture for Development Indicator Suite

2012/3/8 UNESCO - Culture Sector

On Friday 9 March 2012, the UNESCO Ha Noi office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agency of Viet Nam (GSO) are organizing a national workshop in Ha Noi to present the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the UNESCO Culture for Development Indicator Suite (CDIS).

This workshop will present to national decisionmakers, policymakers and researchers the first set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CDIS test phase in Viet Nam. Led by the GSO, the data collection so far has produced the first insights into how culture contributes to development in Viet Nam. The test phase is generating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how to maximize culture’s potential in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is workshop is taking place during the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week coordinated by the UNESCO Ha Noi Office.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event's website.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workshop, including the presentations will be available shortly on the CDIS webpage (www.unesco.org/culture/C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