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民間保育團體.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民間保育團體. Show all posts

Sunday, 21 July 2013

「香港本土」關注使用地內地譯名及措詞

摘自 2013/7/15 香港電台
 
「香港本土」關注廣播業界使用內地譯名及措詞情況。毛孟靜批評,政府帶頭使用內地用語,擔心使用內地用語成為政治統戰的工具。如果語言全面大陸化,將抹殺香港的文化及歷史。
 
這事讓我回想起2010年廣州市的「撐粵語」行動, 行動源於廣州各市政部門及教育機構開始逐步採用普通話取代廣州話作為主要行政及教學語。

香港本土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first
2010廣州市撐粵語行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2010%E5%B9%B4%E5%BB%A3%E5%B7%9E%E6%92%90%E7%B2%B5%E8%AA%9E%E8%A1%8C%E5%8B%95

Wednesday, 27 February 2013

80後捕捉消失文化光影

2013/2/26 明報


【明報專訊】銅鑼灣「利苑粥麵專家」上月結業,港人一窩蜂湊熱鬧過後,未必留下深刻回憶。一群80後年輕人組成「852 Workshop」,不但將利苑的最後點滴製成短片及攝影圖輯與眾同享,又計劃以旺角瓊華中心、本土舊式食店為題,留住文化光影。負責人表示,手機攝影的「速食文化」愈見盛行,相片只埋藏在電腦檔案內,缺少連貫性也易被遺忘,冀藉工作坊系統地記下本港的人、事、物,讓港人可隨時翻閱一頁頁集體回憶。
製作短片圖輯上載網站

「852 Workshop」取用本港區號「852」為名,標誌有如照相機的取景器,亦有如一扇可推開的大門,予人察看香港點滴。負責人袁仲軒笑言,工作坊部分成員早於10年前在網上認識,曾製作「香港地」品牌產品在動漫節銷售,惜不久拆伙。各人投身教育、廣告及設計等不同行業,卻為一份興趣重組,義務加入工作坊製作一套套紀錄片及攝影圖輯,上載至社交網站予人觀賞。

拍下香港「速食文化」

影片《利苑最後的日與夜》是工作坊首件作品,鏡頭下以一碗雲吞麵作始,以食店拉閘關舖作結,店外一整天都充斥着熙來攘往的人群;鏡頭後一位老店員卻閒閒地道﹕「班人依家先嚟食,邊度好食㗎?(食物)整得咁急。」袁仲軒說當時的情景不但反映港人一窩蜂的心態,食店內人人爭相以手機拍攝,也可看出現今社會的「速食文化」。

他承認,手機拍攝有助記錄生活,但不少人只將照片埋藏在電腦之中,不但鮮有翻看,也因缺乏連貫性而易被遺忘。故此,他們希望透過工作坊,將本土文化系統地保存,集成屬於香港人的故事,無論攝影、剪接至音樂創作均由成員一手包辦。

下一步記錄瓊華舊食店

為了在文化消失前留住光影,工作坊正準備以旺角瓊華中心、本土舊式食店及隱世自然生態等項目為題。面對瓊華中心不再續租予小店,改迎大型連鎖店,工作坊的初步構思是以小故事串連小店回憶,又以照片統計藥房、化妝品店及大型連鎖店之數目,重現旺角的整體變遷。

明報記者 錢瑋琪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活化廳接藝發局通知收回單位

相片來源:now.com


節錄自2012/10/24 明報

獲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藝團「活化廳」,2009年起在油麻地上海街一隅開始發展,近日藝發局突通知要收回其中一個單位。活化廳曾辦六四、七一,甚至反國教科活動,負責人稱藝發局一直不滿活化廳,更引述藝發局委員之一的民建聯鍾樹根曾批評他們「搞太多政治」,質疑當局政治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