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陳官濤指港式復修令磚風化得更快。 相片來源: 蘋果日報 |
2012/11/19 蘋果日報
【本報訊】有「古蹟醫生」之稱的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一隊專家,應邀來港參與香港歷史建築的復修工作,把復修北京故宮的技術,應用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效果良好。這些專家同時對港式復修感驚訝,認為完全違反保育原意,揭穿所謂活化,「根本是翻新、破壞!」
記者:梁御和
記者:梁御和
「我們的工作是為下一代保留古物原貌,保存當年的歷史文化,不是要把它翻新、美化!」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陳官濤,站在牛棚藝術村前,一語道破香港式保育的盲點。
需維持建築物現狀
參觀過香港不少活化後的歷史建築,陳官濤斷言那些根本是一種破壞,例如重修後的尖沙嘴古蹟辦事處(前九龍英童學校),「那根本就是一幢新的建築物,歷史痕迹都沒有了」。陳解釋港式復修以簡單、快捷和便宜為準則,常見是用英泥石屎將破舊位置掩蓋,再用油漆上色;又或索性以現代建築物料取代,令建築物變得「一邊新一邊舊」。去年才完成港式復修的牛棚正門外牆便是一例,短短一年已有不少舊紅磚再次出現破裂,牆中也夾雜不少顏色鮮艷的新磚,令整幅牆變得突兀。舊磚破裂的元凶是多年來空氣及雨水中的鹽份,滲入磚內引起風化,單以英泥掩蓋破損的磚面,不但解決不了問題,更會因磚面被密封而加速內裏的風化作用,「舊磚繼續破,破了又換新磚,最後整幢都是新建築了」。
陳官濤指出古物復修首要是讓建築物維持現狀。他強調簡單一幅紅磚外牆,也要分開多個步驟處理:先以噴沙方式刷淨受污染的磚面;再反覆鋪上混合灰漿,像「敷mask」般等八至十日,以吸出磚內鹽份,「本地多用鏹水或鑽槍清潔磚面,全都不可取,未清潔好,磚都被破壞了」。
應用復修故宮技術
其後工人會調配近似物料修補破損磚頭,過份損壞的便要找尋與原磚出窯時期、顏色、尺寸相近的舊紅磚替換,再調合與當年材料類近的砂漿,修補磚線(即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位置),最後噴上含有機化學聚合物的防蝕劑及防水劑。以此方法修復的磚頭,顏色、表面紋理和建築物原貌一致,用料也接近,最重要是磚頭已停止風化,往後只要定期簡單噴上保護藥水,便可長期保存,但修復的價錢貴約50%。
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是國內保護及復修古物的權威之一,曾參與北京故宮等著名古蹟復修工作,研究範圍包括古建築、古墓等,今次應邀來港,把復修北京故宮的技術應用於香港歷史建築物。
藝術村原為戰前牛隻屠宰場
【特稿】
牛棚藝術村前身為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建於1908年,是本港現存唯一的戰前牛隻屠宰場,在2009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的牛棚,屬二十世紀初的英式建築,採用中式瓦片屋頂、紅磚牆身、拱形門窗和荷蘭式山牆等;在戰前開始作為公共屠宰場和牲畜檢疫站,直至1999年正式完成歷史任務;於2001年翻新後,改名牛棚藝術村,租予本地藝術工作者使用。
市民可於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免費進入牛棚藝術村的公眾地方參觀和拍照,村內藝術團體也有定期舉行活動和展覽。
牛棚現屬政府產業,由建築署負責定期招標委託承建商保養復修。在09年及本年中標復修11、12號屋的建築公司,邀請曾參與復修北京故宮的武漢大學專家參與工程,將技術應用在本港的歷史建築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