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歴史建築.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歴史建築. Show all posts

Friday, 2 August 2013

浸大料續租啟德校園

Photo Souce: UNESCO 
啟德視覺藝術校園,前身為英國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是政府的一級文物保護歷史建築物,香港浸會大學於2005年接管建築,並斥資2000萬進行翻新,將充滿二十世紀初殖民地建築色彩, 活化為藝術教室、工作室和畫廊等。啟德校園於2009年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12年傳來迫遷風波,最後校園終於2013年初步確定能保留作視覺藝術教學用途。
視覺藝術院:http://ava.hkbu.edu.hk/zh/about/history/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啟德視覺藝術校園 - Honourable Mention)
http://www.unescobkk.org/culture/world-heritage-and-immovable-heritage/asia-pacific-heritage-awards-for-culture-heritage-conservation/previous-heritage-awards-2000-2010/2009/award-winners/academy-of-visual-arts/?utm_medium=


Friday, 26 July 2013

市府令復建 仍未見動工

金陵台 (相片來源:財訊網)

摘自 24/7/2013 太陽報

被林建岳旗下地產公司違規強拆的金陵台及妙高台為民國特色建築,結合西方現代主義風格,被內地建築學家形容為「熊貓級」民國建築,有如國寶般珍貴。強拆事件曝光後,廣州市政府經調查後認定屬違法拆遷,下令林建岳的公司復建建築群,但昨日所見仍如廢墟,未覺有動工迹象強拆事件引起全國嘩然,廣州市民憤慨,國家文物局也關注,並感「十分痛心」。

建於一九四七年的金陵台及妙高台,屬田字型方形大屋,每間屋有兩層半高,外牆採用棕紅色意大利批盪、新鐵藝藝術、壓花玻璃等裝飾,配合酸枝家具、車庫及水池,極具氣派,是廣州以至內地引進西方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見證。

金陵台: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1938.htm?fromTaglist
妙高台(薛覺先故居):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3-07/04/content_816926.htm


Friday, 22 February 2013

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選出具創意建議

(部份節錄自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星島日報)

第三期活化歴史建築伙伴計劃結果公佈:

虎豹別墅(一級歷史建築)將會由胡文虎慈善基金活化為「虎豹樂圃」。計劃將會提供中西音樂訓練課程及外展社會服務給巿民大眾。

新聞教育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將會把必列士街街巿(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提供傳媒教育課程、體驗工作室、講座及工作坊。

香港青年協會將會把前粉嶺裁判法院(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香港青年領袖發展中心」。保留羈留室、法庭及繳費處。計劃將會提供領袖訓練課程,從而預早發掘香港的青年領袖。該訓練中心亦會在課程中加插文物保育的元素。


景賢里最終因入圍計劃過不到委員門檻而“流標”。
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認為,委員會及公眾均對景賢里有很大期望,指入圍的兩個最終方案雖然各有各好,「但仍過不到委員的門檻」,期望往後會有更好方案;兩大入圍公司均對「流標」表示失望,並批評委員會並無積極協助解決問題。


Wednesday, 20 February 2013

26準古迹「自毀」逃評級

2012/2/20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當局近年致力為本港的文物建築定出「清單」,但古迹辦發現在審議過程中,有二十六幢等候評審的建築物,已遭業主大幅改建,甚至拆卸,需要從清單中剔除;這批建築包括由嘉華國際主席呂志和持有的石澳道四號獨立屋,以及近年經過數度轉手的一幢鴨寮街唐樓,均「成功」脫離歷史建築的行列。關注保育的學者擔心此先例,會鼓勵不滿評級的業主將歷史建築「毀容」。

  古諮會今天召開換屆後的首次會議,繼續審議逾一百四百四十四幢歷史建築物的評級。不過,古迹辦向委員會提交的文件指出,自監察歷史建築拆卸或改建工程的機制實施以來,發現已有二十六個項目遭拆卸或大幅度改建,當中十九個項目更是已獲建議評級,大部分是位處新界、被列作三級歷史建築的祠廟,但亦包括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原先建議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深水埗鴨寮街一百八十七號舊樓。

  資料顯示,在鴨寮街一百八十七號舊樓項目與旁邊的一百八十九號唐樓,早年同由陳姓家族擁有,○九年同獲古迹辦建議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但當時持有一百八十七號物業的業主提出反對,更隨即為建築進行大型翻新,將具濃厚中國特色的「趟櫳」大門拆走,整座建築也改頭換臉,失去戰前唐樓的味道,恍如新界常見的村屋,物業並於一一年五月再以近四千三百萬轉手,短短九個月內升值近八成。

  值得留意的,是次「剔出」文物建築之列的,還有屬於嘉華國際主席呂志和的石澳道四號獨立屋;據知,呂志和曾去信古諮會,反對建築物被列作三級歷史建築,關注物業一旦被評級,對其業權及日後發展構成影響。古迹辦的資料圖片則顯示,該座建築近年曾進行翻新。

  古迹辦表示,由於評審小組不能就已拆卸項目作進一步評估,而大幅度改建項目的建議評級雖已完成覆核,但由於文物價值已經大減,評審小組亦認為沒有足理由,再予以任何評級,故建議不再就有關建築的評級進行評估。當局承認,倘若工程毋須向當局申請,例如屬小規模工程或新界豁免管制屋宇的建築工程,監察機制未必發現有關私人建築物的拆卸或改建。

  處方亦指,尚有一百八十五幢建築物尚未進行評級確認工作,當中大部分是由於業主對建議評級提出疑問或要求把建築物從名單中剔除,會繼續進行有關的評估工作,並會徵求業主同意確認建築物的評級,並在需要時釋除他們的疑慮。

  港大建築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表示,本港近年物業價值大幅升值,持有私人歷史建築的業主急於將物業拆卸或改建放售,是可以想像得到;但他關注古迹辦放棄為已大幅改建的建築評級,會變相鼓勵仍然不滿評級的業主將歷史建築「毀容」,希望當局可以行政手段,確立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需要保育的範圍。

教育局推地供開辦學位課程

2013/2/19 星島日報

教育局今日公布,推出面積約6,700平方米的前香港域多利道扣押中心用地和約5,500平方米的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空置校舍,供開辦自資學位課程和重置院校,5月3日截止。

非牟利院校可申請位於摩星嶺的前香港域多利道扣押中心用地,開辦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位課程;和位於馬鞍山的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校舍,重置現時環境未如理想並開辦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副學位或以上課程的院校。

前香港域多利道扣押中心用地將透過私人協約批地方式,以象徵式地價批予成功申請的院校。前五邑工商總會馮平山夫人李穎璋學校校舍則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成功申請的院校。

由於前香港域多利道扣押中心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宜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成功申請的院校在發展及使用該幅用地時,須跟從古物古蹟辦事處發出的保護指引及要求。

申請有關用地或空置校舍的院校,可同時透過開辦課程貸款計劃申請貸款以翻新有關地方。所有申請將交由獨立的專上教育機構批地及開辦課程貸款評核委員會考慮。

Thursday, 3 January 2013

甘道23號大宅 勢難逃清拆

2013/1/2 東方日報

一級歷史建築物山頂何東花園業主擬清拆大宅重建逾十幢洋房,並開價七十億元賠償嚇窒政府,最終令政府否決將大宅列為法定古蹟,另一價值同樣逾數十億元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山頂甘道23號,業主亦堅決重建。陳智思表示,甘道由和記黃埔擁有,若要用公帑賠償業主,恐會引起更大爭議,意味甘道23號或同樣難逃清拆命運。


數十億補償 市民不同意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主席陳智思表示,甘道23號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業主早前申請清拆,並已於一○年獲屋宇署批出圖則,原址重建一座兩層高洋房,涉及面積逾九千九百平方呎,政府正與業主商討,希望透過換地或保留大宅部分面積等寓保育於發展的方案,保育大宅。不過,他對商討達成共識不樂觀。
陳智思表示,若要限制大宅重建,政府同樣要面對天價索償,他相信市民未必支持以公帑補償發展商的損失,「甘道大宅有歷史價值,但同社會大眾未必有太大關係,市民係咪同意畀幾十億元收購?」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政府早前收到甘道23號業主申請清拆大宅,政府仍正與涉事業主商討保育事宜,暫未有新進展,業主已暫緩清拆行動。

Wednesday, 2 January 2013

糧船灣天后廟修葺後加設文物館

相片來源:香港電台


2013/1/2 香港電台


有470多年歷史的糧船灣天后宮古廟完成修葺,今日舉行重修後開光典禮。重修後的廟宇加設了一個小型文物館,放置了香爐、祭祀物品以及神像。
天后宮廟重修委員會主席張溢良,希望保存好這些物件,將傳統文化保留下去。他又表示,翻新後的古廟著重燈光效果,加設浮雕,為神像重新鋪上金箔。
今日有很多善信前來供奉,有居住該區40多年的原居民表示,修葺後的古廟比之前漂亮,希望可以吸引多些年青人前來參觀,把這獨特文化承傳下去。
張溢良就希望加強周邊的交通配套設施及成立導賞團,把糧船灣發展成旅遊區。

Monday, 24 December 2012

周日休遊:腳尖上的聖誕幸福築迹

2012/12/23 蘋果日報


非教徒看教堂,可能只是街道上的一道風景,不敢踏足?非誠勿擾?錯過了沿途多少好風光。最古老的教堂,在港屹立了超過一百七十年,建築物老了,建築的美年年月月擦亮城市。明天就是平安夜,教堂和修院的大門永遠打開,有興趣來趟歷史考察,還不遲!
作者:邵超
攝影:陳永威、周旭文、黃子偉

復刻美好時光

香港教堂建築史上溯自一八四一年開埠,歷史研究者陳天權就特別為戰前教堂建築着迷,早前替香港設計中心帶領宗教建築導賞團:「教堂代表了西方文化遺產,我不是教徒,純粹用欣賞、研究歷史的角度出發,歷史越久,趣味性越大。在港的戰前宗教建築,概括地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哥德復興、古典復興和中國文藝復興。」潮流幾番新,還是舊時代好,大家都能讀懂《情迷午夜巴黎》的主角心境,美好的東西,需要復刻回憶。

Friday, 16 November 2012

東方紗廠 不具保留價值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節錄自 2012/11/15 星島日報

傅老榕家族數年前也放售了家族曾有份經營的東方紗廠,對於該座廠房被納為三級歷史建築後,社會即有要求保育的聲音,傅厚澤卻直言:「看不到它有甚麼保育價值。」他指,該廠房的建造材料十分粗疏,記得過去研究如何保養時,也曾花透腦筋,加上廠內有不少柱位,使用效率並不高,「想保養,還貴過你重新建過」。


Monday, 29 October 2012

港鐵隱瞞金鐘地盤掘出古蹟

節錄自 2012/10/29 蘋果日報

港鐵早前施工時破壞了建有威靈頓炮台的百年海堤。


港鐵表示,經獨立考古顧問考察後,認為石塊不完整及零碎,加上位於金鐘站擴建工程施工的主要位置,基於安全及考慮實際情況,不能原址保存,在獲古蹟辦同意下,決定以照片、繪圖及文字方式記錄及保存石塊,繼續在遺址趕工。

南港島線的環評報告曾經提到夏花園地底可能有古蹟,但沒交代詳情。香港大學建築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兼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浩然博士,翻查政府檔案處地圖發現,早於1842至43年英國佔領香港後,於現時夏花園位置興建海岸炮台,炮台有五支炮,以防禦海盜及法軍入侵,1845年命名為威靈頓炮台。但經多年填海,炮台估計已埋藏地底兩至三米。

李浩然說,威靈頓炮台屬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建造的三個防禦海岸炮台之一,極具歷史價值,「屬於香港最早嘅炮台之一,係十九世紀軍事設施,可能係香港、甚至華南唯一現有遺址,考古同歷史價值都好重要」。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白沙澳客家村落有人住 評一級歷史建築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2012/10/24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白沙澳位於西貢海下附近,保留良好的客家村落內,仍有人居住,全賴居於上址的外籍村民悉心保育,對於家園附近的濕地面臨破壞,他們表示心痛又焦急。白沙澳生態物種豐富,生態與人和平共存的畫面,可能好快就會打破。
  白沙澳村由多個姓氏的族人聚居,其中何氏族人七十年代移居海外,之後由一群外籍人士租住至今,約有七個大家庭,他們保留客家村特色。其中村內的何氏大宅,屬最具規模而又保存得最好的客家住宅,一手一腳由外籍租客復修保育,屋內陳設有當年客家村民使用的農具、磨穀機、酒埕等,有如小型博物館,前年十月被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租客現時仍居於上址,加上屋外的後花園,有如世外桃源。村內另有聖母無玷之心小堂,是一個小教堂,今年六月亦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是當年天主教士在西貢傳教的見證。
  本報記者上周五視察時,亦見到一群幻紫斑蝶和青斑蝶在白沙澳出沒過冬,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主席程詩灝表示,當地物種豐富,有七十五種蝴蝶,佔全港三成,有電蛺蝶和本港罕有的燕鳳蝶等。該中心教育及科學經理張瑪珊表示,當地亦有十一種淡水魚,其中易危品種的三綫擬鱨亦有發現;又有三十八種雀鳥,包括本港稀少的貓頭鷹「鵰鴞」,以及不常見的赤腹鷹和蛇鵰等。白沙澳還有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的眼鏡蛇和緬甸蟒蛇,以及瀕危的淡水龜。
  綠色力量陸睦奇表示,一旦白沙澳被開發,這個具歷史特色和生態價值的村落和濕地,從此失去和諧。他們要求政府盡快將白沙澳納入郊野公園,甚至列成「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Monday, 25 June 2012

饒宗頤文化館26日開放

2012/6/23 文滙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現年95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術和藝術成就均卓越非凡,堪稱活國寶。為向這位一代宗師致意,特區政府將前荔枝角醫院建築群活化成饒宗頤文化館,下周二起向公眾開放。館內展出饒老約60件作品,包括饒老名聞遐邇的荷花繪畫和自創的「饒體」書法。在開幕典禮上,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今年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一期的收成年,饒宗頤文化館更是計劃中最大型的項目,相信展館會為香港文化帶來新氣象。
荔枝角醫院活化改建
由前荔枝角醫院活化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昨日舉行開幕典禮,曾蔭權、國學大師饒宗頤、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及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主禮。曾蔭權致辭時讚揚饒宗頤文化造詣深厚,治學嚴謹,是後輩的學習榜樣,並向饒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這樣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師,實在是香港的福分、香港的光榮。」他相信文化館定必成為獨特地標,為深水埗區經濟帶來活力,為香港文化帶來新氣象。
饒宗頤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為傳媒導賞時表示,文化館由百年來幾歷變遷的前荔枝角醫院院址保育而成,採用了中國園林式的布局。李教授又推薦大家特別留意饒宗臨大師捐出的荷花繪畫《荷花四屏》,他闡釋說,饒老繪畫荷花喜用潑墨和用金線勾勒,甚有《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麗。另外,李焯芬認為饒老融合北魏魏碑書法特點而創出的「饒體」也值得一看,因饒體古絕而且耐看。
網上可預約導賞服務
文化館本月26日起向公眾開放,每日設有3團導賞服務,巿民可以預早一天網上預約。目前文化館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公眾可以遊覽展出饒老作品的藝術館、介紹文化館現址過去百年變遷的保育館、「天光雲影」荷花池以及舊更亭、古石牆兩個歷史景點。第二期的上區和中區仍在施工當中,館方預計文化館2013年方能全面開放,屆時會增添綜藝小劇場、文化旅舍等設施和九龍關地界碑石、古石牆、古焚化爐、古渡口等歷史景點。

座駕違規霸路塞爆青山道

2012/6/23 太陽報


【本報訊】曾蔭權目無法紀,縱容其特首座駕公然違規霸路,阻礙交通。貪曾昨日出席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開幕禮時,其座駕接載他抵達後,沒有駛走離開,擺放在馬路中心長達四十五分鐘,待他出席完活動施施然上車後,座駕才慢慢駛走。

貪曾令鄰近道路出現大塞車,在長長車龍後方的車輛司機不停響號以示不滿,但駛近後發現現場有多名警員為貪曾「護駕」,司機立即敢怒不敢言。

饒宗頤館開幕攞威

饒宗頤文化館位於青山道八百號,對開有兩條行車線,本來一直通行無阻,但曾蔭權座駕駛到後,就一直原地擺放,變相封閉了一條行車線,其他車輛只能從另一條線行駛,令青山道一帶出現大塞車,車龍長達近百米。

即將啟用的饒宗頤文化館,前身是荔枝角醫院,是發展局四大活化歷史建築計劃中,政府投入資源最多的一個,共斥資兩億多元。但佔地三十萬呎的文化館,目前開放範圍只有三千呎,其餘展館要到二○一三年才全面開放,令人質疑是故意匆匆開幕供貪曾「攞威」。

館內收藏了國學大師饒宗頤大量書法、繪畫及學術著作,市民可於下周起逢二、四、六免費入場參觀。饒宗頤昨日亦有出席開幕禮。

荔枝角醫院變饒宗頤文化館

2012/6/23 新報


【新報訊】國學大師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昨日開幕,展館讓訪客認識中華文化歷史,發揚饒宗頤在中華文化和藝術領域上培育英才的願景。
饒宗頤文化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首批活化項目中第四個啟用的項目,以面積和工程成本來說,更是活化計劃中規模最大的項目。行政長官曾蔭權伉儷和林鄭月娥一同出席開幕典禮並擔任致辭。

會舉辦中華文化課程前身是荔枝角醫院的饒宗頤文化館,2009年由香港文化中心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保育、重新規劃及活化的工作。同年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以表示對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尊崇。
文化館除設有展覽,也會舉辦中華文化課程、工作坊、表演、導賞團及交流會,為參與課程和工作坊的海外交流團體及訪客提供住宿,既推廣傳統中華文化,也有助提升世界各地人士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饒宗頤館開幕 去年新荷今夕賞

2012/6/23 明報



【明報專訊】由歷史建築荔枝角醫院改建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昨日開幕,下周二起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文化館初期將展出60多幅饒宗頤著名的荷花水墨畫,以及他自創的「饒體」書法作品,部分作品更屬首次曝光,例如他去年於94歲高齡,特意為文化館繪畫的最新巨型畫作《荷花四屏》,估計市值過千萬元。


荔枝角醫院活化復修而成

昨日的開幕典禮,國學大師饒宗頤、特首曾蔭權、發展局長林鄭月娥等都有出席。文化館位於前荔枝角醫院,擁有過百年歷史,由發展局透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撥款2.7億元復修,並以饒宗頤的名字命名。整個建築群分3部分,初期先開放其中一部分,預計每年可接待過萬名市民,其餘兩部分將於明年中啟用。

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表示,館內收藏約60件由饒宗頤捐出的展品,包括饒宗頤最著名的荷花水墨畫、繪畫中國西北地區的山水畫、由他混合多種字體而自創的「饒體」書法作品,以及多幅他與趙少昂等香港藝術家共同創作的畫作。館內焦點展品之一,是饒去年所作的巨型畫作《荷花四屏》。


《荷花四屏》 料值千萬

《荷花四屏》由4幅長約2米的畫卷合併而成,特點在於以「敦煌描白」手法繪畫,並大膽以金色、紅色等鮮艷顏色的簡單線條,勾畫出荷花形態,輔以潑墨而成的荷葉,營造出自然飄逸的意境。畫作兩旁的對聯則是饒2008年所寫,上書出自「馬王堆帛書」的「去無作相,住亦隨緣」。

文物館每周免費開放3至4日,並設有導賞團(見表)。首階段開放的設施包括藝術館和保育館,明年中將開放其餘設施,包括設有200宿位的「文化旅舍」,以及開辦文化課程。旅舍設施達三星級酒店標準,房間價格待定,但會為參加文化交流、講座的學者提供優惠。

李焯芬續稱,館內藏品均是「無價寶」,相信《荷花四屏》的拍賣價可達千萬元,該館會聘請保安員和設置防盜系統保護藏品。

由 荔 枝 角 醫 院 改 建 的 饒 宗 頤 文 化 館 一 期 開 幕





2012/6/22 香港電台
短片


前 身 是 荔 枝 角 醫 院 的 饒 宗 頤 文 化 館 , 第 一 期 今 日 開 幕 , 並 於 逢 星 期 二 、 四 、 六 免 費 開 放 予 公 眾 , 亦 會 於 本 月 26 日 至 7 月 31 日 , 特 別 加 開 星 期 五 , 讓 更 多 人 士 可 以 到 場 參 觀 。


文 化 館 保 留 原 有 建 築 特 色 。 展 館 內 , 展 出 饒 宗 頤 教 授 約 60 件 珍 貴 作 品 , 包 括 繪 畫 、 書 法 、 文 玩 及 一 系 列 學 術 著 作 。


開 放 時 間 為 早 上 10 時 至 下 午 6 時 , 亦 設 有 導 賞 服 務 。
第 二 期 工 程 預 計 於 2013 年 完 成 。 

Sunday, 24 June 2012

饶宗颐文化馆开幕

2012/6/23 成報


【本报综合报道】将荔枝角医院活化改造而成的饶宗颐文化馆,第一期面积3,000平方呎的艺術馆及保育馆昨日开幕(图),展出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约60件珍贵作品,包括绘画、书法、文玩及一系列学術著作,而佔地约30万平方呎的文化馆,保留原有建築特色,並设有导赏服务,预计第二期工程明年完成,届时共提供90间房间、约180个青年旅舍宿位和餐厅,政府负担2亿元的复修开支,营运文化馆的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日後将要自负盈亏。特首曾荫权昨日与国学大师饶宗颐等人,出席这个以「文化传承、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揭幕仪式,曾荫权致辞表示,饶宗颐文化馆是发展局四个活化历史建築计劃当中,投入资源最多的一个,现免费开放给公众参观,欣赏一代汉学泰斗的作品,可提升市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料明年全面开放
饶宗颐文化馆结合文化与保育内涵,首期即「下区」将於下周二起逢星期二、四、五和六免费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当中包括艺術馆、保育馆、天光雲影景观、古石墻等;其中艺術馆以「学艺双携」为题,展示饶宗颐的作品,介绍其学艺理念,当中包括饶宗颐的绘画、书法、文玩和系列学術著作,而昨日还展出近30件由饶宗颐与本港其他艺術家如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合作的作品。 
保育馆则以「百年使命」为题,通过文字、历史图片、人物专访、影片及互动资讯,介绍文化馆馆址的历史演变,让公众认识这个活化保育项目。至於「中区」和「上区」在内的其他区域的设施及景点,预计明年全面开放供市民参观和使用。 

60書畫著作率先展出 饒宗頤文化館周二開放

2012/6/23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由前荔枝角醫院改建的饒宗頤文化館,將於下周二起率先開放下區展區予市民免費參觀,展出約六十件國學大師饒宗頤珍貴書畫作品,包括估算市值幾千萬元的《荷花四屏》,加上「天光雲影」荷花池及多項文藝表演等,讓參觀者盡覽國學大師造詣精髓。文化館上區及中區展區築建中,預計二○一三年全面開放。
  記者:陸泳潼
  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首批活化項目之一的饒宗頤文化館,昨正式開幕,國學大師饒宗頤親臨主持開幕典禮。
  文化館分為上區、中區及下區三部分。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指,為讓市民能先睹為快欣賞饒宗頤作品,決定率先開放已花兩年時間活化的下區。
  將展《荷花四屏》得意作
  下區由藝術館、保育館及其他富有中國味道的景點組成。其中藝術館以「學藝雙携」為題,展出國學大師饒宗頤約六十件作品,包括書畫及一系列學術著作,大多由饒宗頤親自借出。饒宗頤畢生醉心研究文化及藝術,藝術館內的《荷花四屏》就是他得意之作,估計拍賣市值可達幾千萬元。畫中荷花用金綫勾勒,顏色鮮艷,配合撥墨技巧,將荷花的寫意、飄逸形態呈現觀眾眼前,跟《愛蓮說》內所描述的非常相似。
  下區另一景點「天光雲影」荷花池,位於藝術館與保育館之間,水池內荷花含苞待放,蓮葉隨風在水面飄浮,跟四周的綠樹相映成趣。
  文化館亦定期安排文藝表演、舉辦研討會和興趣課程,邀請學者作演講交流。
  市民須預約參觀,於下周二起,逢星期二、四、六開放,每日導賞團名額共六十個,分三個時段進場,導賞員會沿途講解展品內容。李補充,由於文化館上區及中區仍在活化施工期間,有需要限制下區入場人次,以保障市民安全,待二○一三年全面完工後,有關措施將取消。
  饒宗頤文化館由前荔枝角醫院活化而成,耗資約二億七千多萬元,佔地三萬二千平方米。李介紹,由於整個建築群包括十多幢樓房,部分有超過百年歷史,工程進行間亦要顧及附近的樹林,令活化工作增添難度。為保留建築物的原始庭院風味,活化小組人員特別訂造專屬瓦片修復。

香港饒宗頤文化館開幕 歷史建築載藝重生

2012/6/23 香港商報


中新社香港6月22日電(記者 賈思玉)一枝大毛筆由銀髮婆婆遞給年過而立的男士,再遞給青春少女,接著傳到兩個男童手上……香港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22日開幕,寓意“文化薪火相傳”的儀式在此間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國學泰斗饒宗頤教授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等到場主禮。

    當97歲高齡(實爲95歲,添壽兩歲)的饒宗頤坐輪椅由人推著入場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老人一路揮手、抱拳、點頭,向大家致意。

    饒宗頤文化館(簡稱文化館)前身爲荔枝角醫院百年老建築群,占地3.2萬平方米,分爲上、中、下三區。這一工程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項目之一。已完成的第一期設施包括藝術館、保育館、天光雲影景觀和禮品閣,景點則有舊更亭和古石墻。中、上區工程預計在2013年竣工幷全面開放。

    作爲開幕特展,藝術館以“學藝雙携”爲題,展出了60件饒宗頤的珍貴作品——繪畫、書法、文玩及一系列學術著作,另外還有30件他與丁衍庸、趙少昂、楊善深等香港藝壇名人的合作作品。
    單霽翔品評道,因熟識甲骨、簡帛、金文等文字,加上碑帖之學,饒公能融合各體而寫出“饒體”;繪畫方面,他師古、師自然,不拘一法,畫作是從心源中流出。“饒教授繼承了中華文化最精緻、最典雅的部分。”

    饒宗頤是蜚聲國際的漢學家,學術研究範圍極廣,涵蓋古文字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文學及藝術等13個門類。“有饒教授這樣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師,實在是香港的福分、香港的光榮。常言道:地靈人杰。文化大師的風采,可望爲深水埗區注入新動力,也爲香港文化帶來新氣象。”曾蔭權致辭說。

    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認爲,中國正在走向一個文藝復興時代,希望文化館成爲推動中國文藝復興以及中國文化在港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文化館整個工程逾2.5億港元的造價由港府負擔,日後將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營運幷自負盈虧。曾蔭權指出,今年可說是第一期活化計劃的收成年。文化館是第4個啓用的項目,以面積和工程成本來說,更是活化計劃中規模最大的項目。

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開幕 曾蔭權饒宗頤等主禮
2012/6/22 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謝巧玲報道:國學大師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昨日開幕,行政長官曾蔭權、饒宗頤、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及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等擔任主禮嘉賓。文化館結合文化與保育內涵,第一期(下區)活化項目工程已經完成,將於26日起,逢星期二、四、五及六率先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包括藝術館、保育館、天光雲影景觀、禮品閣、舊更亭和古石牆。
    曾蔭權致開幕辭時表示,今年是第一期活化計劃的收成年,不同項目陸續落成,而「饒宗頤文化館」正是第四個啟用的項目。以面積和工程成本來說,是活化計劃中規模最大的項目。今天率先落成啟用的文化館下區部分,展示饒教授藝術作品及成就的展覽館,免費開放供訪客參觀。這個項目定會成為獨特的地標,為地區經濟帶來活力。

    展示饒老藝術作品及成就

    他說,饒教授致力弘揚傳統中華文化,堪稱一代鴻儒。文化館的設立,既表揚饒教授的非凡成就,也為這個活化項目注入豐富文化內涵。單霽翔致辭時表示,文化館的設立充分表達了特區政府對饒教授的尊崇,這里是饒教授藝術及學術成就的殿堂,定將成為所有熱愛傳統文化人士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同時兼負服務大眾的使命。饒宗頤文化館管理委員會主席李焯芬致辭時表示,中國正在走向一個文藝復興時代。饒宗頤文化館將會是中國文藝復興、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平台。開幕式以「文化傳承、薪火相傳」為主題,喻意透過文化館的展覽及活動,加強新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將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萃一直傳承下去。由前荔枝角醫院活化改建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今日開放首期藝術館及保育館,展出饒宗頤部分書畫作品。中區和上區的設施及景點,預計將會在2013年全面開放供市民參觀及使用。

饒宗頤文化館開幕

相片來源:政府新聞網
2012/6/23 政府新聞網
相關短片

國學大師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今天(6月22日)開幕,行政長官曾蔭權出席開幕典禮,說展館讓訪客認識中華文化歷史,發揚饒宗頤在中華文化和藝術領域培育英才的願景。
 
     饒宗頤文化館前身是荔枝角醫院,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首批活化項目,2009年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保育、重新規劃及活化的工作。同年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以表示對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尊崇。
 
     曾蔭權致開幕辭時表示,文化館的設立既表揚饒教授的非凡成就,也為這個活化項目注入豐富文化內涵。文化館除設有展覽,也會舉辦中華文化課程、工作坊、表演、導賞團及交流會,為參與課程和工作坊的海外交流團體及訪客提供住宿,既推廣傳統中華文化,也有助提升世界各地人士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興趣。
 
     曾蔭權表示,今年可說是活化計劃的收成年,不同項目陸續落成,饒宗頤文化館正是第四個啟用的項目,以面積和工程成本來說,更是活化計劃中規模最大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