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徒看教堂,可能只是街道上的一道風景,不敢踏足?非誠勿擾?錯過了沿途多少好風光。最古老的教堂,在港屹立了超過一百七十年,建築物老了,建築的美年年月月擦亮城市。明天就是平安夜,教堂和修院的大門永遠打開,有興趣來趟歷史考察,還不遲!
作者:邵超
攝影:陳永威、周旭文、黃子偉
復刻美好時光
香港教堂建築史上溯自一八四一年開埠,歷史研究者陳天權就特別為戰前教堂建築着迷,早前替香港設計中心帶領宗教建築導賞團:「教堂代表了西方文化遺產,我不是教徒,純粹用欣賞、研究歷史的角度出發,歷史越久,趣味性越大。在港的戰前宗教建築,概括地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哥德復興、古典復興和中國文藝復興。」潮流幾番新,還是舊時代好,大家都能讀懂《情迷午夜巴黎》的主角心境,美好的東西,需要復刻回憶。
■歷史建築研究者/香港建築中心導賞員 陳天權 |
古典復興式
例子:聖瑪加利大堂、基督君王小堂及聖心小堂
哥德復興式
例子: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聖約翰座堂
中國文藝復興式
例子:聖馬利亞堂、土瓜灣聖三一座堂、
瑪利諾神父會院、道風山、聖神修院
瑪利諾神父會院、道風山、聖神修院
文藝復興 赤柱山城馬槽遊
赤柱線:嘉爾默羅聖衣會(赤柱村道68號)→瑪利諾神父會院(赤柱村道44號)
洋人舊區較多宗教建築,赤柱最美的宗教建築是修院。遠離赤柱舒適的海風,從巴士總站回溯赤柱村道,對面就是嘉爾默羅聖衣會,修院從不對外開放,隱世小吃蜂蜜糖只傳教友,外人現在難以吃到,殊為可惜。越往上溯,時鐘撥回七八十年代,沿街的豪宅正在變天,都急着脫掉舊衣,與時代接軌。曾經,八十年代是時髦的代名詞。這條街上有一家很不一樣的「豪宅」——瑪利諾神父會院。走上小斜坡,便會看見與豪宅和馬坑監獄同處一隅的修院,三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建築同時出現,應該只此香港!?地勢使然,望向山下風景時,頗有山城風情。修院始建於中國文藝復興運動風風火火的廿世紀三十年代。紐約建築師Henry J. McGill採用當時流行的宮殿式樣設計,單檐歇山頂,紅磚綠瓦,不看屋頂中央的十字架,會被它披上中國建築的外衣所騙,以為是另一個景賢里。花園擺放白聖母抱聖子像,卻沒有格格不入之感。修院初建時為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總部、休息會院及語言學校,一九四七年院舍重修變成退修場所,一年只有聖誕節期間才對外開放,展出已故畢尚華神父的耶穌馬槽誕生的模型。
洋人舊區較多宗教建築,赤柱最美的宗教建築是修院。遠離赤柱舒適的海風,從巴士總站回溯赤柱村道,對面就是嘉爾默羅聖衣會,修院從不對外開放,隱世小吃蜂蜜糖只傳教友,外人現在難以吃到,殊為可惜。越往上溯,時鐘撥回七八十年代,沿街的豪宅正在變天,都急着脫掉舊衣,與時代接軌。曾經,八十年代是時髦的代名詞。這條街上有一家很不一樣的「豪宅」——瑪利諾神父會院。走上小斜坡,便會看見與豪宅和馬坑監獄同處一隅的修院,三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建築同時出現,應該只此香港!?地勢使然,望向山下風景時,頗有山城風情。修院始建於中國文藝復興運動風風火火的廿世紀三十年代。紐約建築師Henry J. McGill採用當時流行的宮殿式樣設計,單檐歇山頂,紅磚綠瓦,不看屋頂中央的十字架,會被它披上中國建築的外衣所騙,以為是另一個景賢里。花園擺放白聖母抱聖子像,卻沒有格格不入之感。修院初建時為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總部、休息會院及語言學校,一九四七年院舍重修變成退修場所,一年只有聖誕節期間才對外開放,展出已故畢尚華神父的耶穌馬槽誕生的模型。
天主教會的每一座聖堂,都會在聖誕節期間重現耶穌降生馬槽的情景,馬槽裏有約瑟、聖母瑪利亞及小耶穌,以及東方三博士、牧羊人和他的羊群,也有佈置馬槽裏的牛、驢、羊等動物。馬槽佈置的傳統起源不詳,最早有史可考記載了一二二三年聖芳濟各跟友人及村民共同佈置了第一個馬槽。這項傳統已不止是宗教的意義,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和文化。
修院很早便在花園佈置馬槽,但真正的寶物,是已故畢神父花了十多年時間收藏的數百件藏品,他曾為心頭好特意戒煙節省金錢;雖然每件藏品並非價值不菲,卻全是人手製作的工藝品。藏品搜羅自五十多個國家,同一個主題,展現各地不同的文化,像原來獻給聖嬰的乳香、沒藥、黃金,非洲版可以變成攜着雞、砂煲和南瓜,小耶穌也換上黑皮膚!
修院很早便在花園佈置馬槽,但真正的寶物,是已故畢神父花了十多年時間收藏的數百件藏品,他曾為心頭好特意戒煙節省金錢;雖然每件藏品並非價值不菲,卻全是人手製作的工藝品。藏品搜羅自五十多個國家,同一個主題,展現各地不同的文化,像原來獻給聖嬰的乳香、沒藥、黃金,非洲版可以變成攜着雞、砂煲和南瓜,小耶穌也換上黑皮膚!
愛國的遺產
很少有人留意到早在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傳教士已意識到本土化的問題,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熾熱,反對一切西方人和事,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變招推行本土化政策,適逢廿世紀三十年代,有大量外國留學的華人建築師回來,他們受到民族主義感染,參與了當時打得火熱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才成就了高水準的中西合璧教堂:黃竹坑聖神修院(一九三一年)、赤柱瑪利諾神父會院(一九三五年)、銅鑼灣聖馬利亞堂(一九三七年)、土瓜灣聖三一堂(一九三八年)和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一九三九年),中國著名建築師徐敬直曾形容它們為「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
「畢」生收藏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二○一三年一月七日(早上9時至下午5時)
哥德復興 在政府山漫步
中環線:聖約翰座堂(花園道4-8號)→鐵崗聖公會主教山(己連拿利)→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堅道16號)
如果活地亞倫要來港拍一齣情迷系列,主題是《情迷政府山》也不錯。在政府山散步,是一件很舒心的事,從炮台里走到己連拿利,穿梭在香港最古老的哥德復興建築群裏,滋養心靈,又不花費。十八世紀由英格蘭開展的一連串哥德復興潮,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影響廿世紀的教會與大學建築,牛津就處處都是尖塔哥德式建築,有「尖塔之城」之稱。英國是前事頭婆,香港開埠初期基督教聖約翰座堂和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皆是哥德復興式建築。政府山是香港權力的核心,同時也是基督教新教聖公會的權力核心,能在政府山建教堂,只此聖公會聖約翰座堂。陳天權說:「在殖民地時代,聖公會地位崇高,等同英國國教,聖約翰座堂屬於永久地權,沒有99年或999年租約,毋須交地稅。」非教徒多數透過娛樂版來認識這座華麗的教堂,這裏向來較多高官出入,也一直是名人第二代、第三代行婚禮的地方,若走到台前,會發現右方第一排椅鑄有英國皇室徽號,在殖民地年代只准皇室成員或皇室在港代表(即港督)入座。
政府山藏主教山
聖公會與政府山的關係千絲萬縷,離開教堂沿下亞厘畢道步往港中醫院開始,已經步入聖公會主教山範圍,一直至己連拿利尾聖公會幼稚園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會督府(一八四八年),是這道哥德式建築風景線上的異物,它的落成年份稍後於聖約翰座堂,採用源自英國都鐸復興式建築風格,線條簡樸,三層樓高碉堡式八角塔特別矚目。順遊鐵崗哥德復興式聖保羅堂(一九一一年),過了此教堂後,哥德復興築迹由基督教轉到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同樣是具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呈十字形,並建有一鐘樓,平安夜子夜彌撒是城中盛事。
紙尖上的情感築迹
聖誕節到教堂朝聖,是天經地義之事,另一傳統活動——寫聖誕卡卻像已死。活在電子時代,溝通都是快來快往,曾經,寄聖誕卡、明信片,郵遞之路漫漫長,企盼着收件的焦急心情,抑或讀卡上的字句,都是快樂的事。香港郵政一百五十周年了,如果沒有斬樹的包袱,寫賀卡是否值得復刻?
36萬人還在寫明信片
Alexias
Postcrossing.com會員
「我自己去旅行時,會寄聖誕卡給朋友,朋友也會寄給我,會覺得比收手信更感動,因為朋友需要花時間去買,去寫,然後再經歷一段時間才收到,我認為比起他在外地發電郵,或寄相給我,有分別喺度。幾年前在報紙睇到Postcrossing的報道,這個國際交換明信片網站有三十六萬會員,香港也有四千同好者,四年內已經收到大約二千張明信片。」
聖誕卡看陳年舊事
Allan
Alazizi店主
「曾到美國留學,寄宿家庭跟所有美國人一樣很重視聖誕節,一個月前已經開始忙於準備過節。我搜集了一批六十年代的聖誕卡及童書,你會感受到昔日西方家庭的倫理觀和節日的關懷之情。」
Alazizi Artventureland.中環荷李活道57號利來商業大廈13樓
鳴謝:The Squirrel Coffee and Kitche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