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eritag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heritage. Show all posts

Monday, 26 August 2013

埃博物館遭掠逾千文物

Photo Source: UNESCO

戰火無情,傷及無辜,連古物亦難逃戰火。埃及亂局波及馬拉維國家博物館(Malawi National Museum),館內逾九成文物(1,040)不知去向。埃及文物部整理失竊文物清單,以防被運送出國外。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亦將有關文物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防止它們在國際市場買賣。

UNESCO: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illicit-traffic-of-cultural-property/emergency-actions/egypt/warning-looting-of-the-malawi-national-museum/



Thursday, 1 August 2013

6賊盜千年文物被捕

2013/7/26 am730

河南新鄉市定覺寺一座重6噸、高6.2米,製於唐代開元年間、已有逾千年歷史的國家一級文物「尊勝陀羅尼」石經幢,上周二晚被拆件盜走,警方極速在40小時內破案,上周六拘捕6名疑犯。石經幢分幢座、幢身和幢頂3部分,幢身被疑犯割開兩半。

Tuesday, 29 May 2012

巡迴展帶市民發現古蹟





「古蹟大發現」: http://www.heritage.gov.hk/tc/whatsnew/events_29.htm

2012/5/29 明報


【明報專訊】發展局下月起將一連5個月舉辨「古蹟大發現」巡迴展覽,向公眾介紹本港具歷史意義的地標和文物建築。今年其中一個展覽主題是「碗窰」,介紹16世紀開始出產青花瓷器的大埔碗窰村古窰,參加者除了可觀賞古窰遺蹟,亦可藉展覽了解本港殖民地時期文化,相關展品將會在區內商場、文物探知館等地展出,供市民免費欣賞。
介紹16世紀大埔碗窰村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由下月起至10月期間,將於各區文娛中心、大型商場及機場舉行「古蹟大發現」巡迴展覽。今年的展覽主題分為3個,分別介紹荷李活道歷史建築群、大埔碗窰村古窰遺蹟,以及名為「古蹟串串貢」的各區古蹟賞析,由名插畫家Chocolate Rain推介的6條特色遊蹤路線,足迹將遍佈中環、灣仔、油麻地及尖沙嘴。
發展局發言人指出,香港雖為金融中心及購物天堂,但其實文化遺產亦十分豐富,是次展覽是市民及遊客的另類之選。
關於展覽的詳情,請瀏覽發展局文物保育網站:http://www.heritage.gov.hk。

Wednesday, 21 March 2012

愛因斯坦8萬份手稿公開


相片來源: am730


2012/3/20 am730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公開8萬份愛因斯坦手稿,包括相對論手稿(圖)、高中成績表及寫給第二任妻子的情信。

文件亦展現愛因斯坦的愛好和平的一面,他在1930年以德語致函給阿拉伯報紙,提議成立秘密委員會,協助解決猶太人與阿拉伯在巴勒斯坦的紛爭。有關手稿將陸續上載至互聯網。

Tuesday, 21 February 2012

永利街五號變身藝術公寓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因"歲月神偷"得以保留的永利街, 首幢復修好的大廈即將化身為藝術公寓。越來越多的活化/藝術項目, 投身藝術界, 包括金鐘的前軍火庫、九龍塘的前軍營、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荔枝角的前醫院、中環的前已婚警察宿舍及中央警署。香港的文化氣息, 好像一下子蓬勃起來。永利街的藝術算盤, 打得響嗎?

別忘記, 當我們邁步向前的同時, 永利街上還有兩家舊式印刷店, 在默默的守著他們的店, 他們的技術, 他們的故事, 香港的歷史。復修的, 不應只是殘破的大廈, 也應是中上環印刷業昌繁的史跡。如中西區議會所言: 「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

節錄自: 2012/2/21 - 星島日報
上環永利街四幢舊樓去年底完成復修,其中四層高的永利街五號將化身成藝術公寓,讓本地或海外藝術家入住創作。市建局正推展藝術家駐場計畫,由非牟利文化藝術機構運作,為期兩年。

灣仔富德樓亦為藝術公寓,呎租為四至五元,吸引不少藝術家和文化書店進駐,是較成功的藝術公寓例子。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則建議市建局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

Thursday, 9 February 2012

立會撥七千萬活化灣仔藍屋 活化後服務收費保持低廉

立會撥七千萬活化灣仔藍屋

2012年2月8日 - 明報

立法會通過撥款7500多萬活化灣仔藍屋建築群項目,但有議員擔心建築群內會豪宅化,無法惠及區內居民。

工黨何秀蘭擔心,如按照市值租金計算,建築群內會豪宅化,恐項目會跟灣仔和昌大押一樣淪為
高級食肆,區內居民無法受惠。

負責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強調反對豪宅化,會與藍屋居民一起設計項目發展,而租金是參考2009年的市值,估計月租不超過1萬元。

(即時新聞)

藍屋活化後服務收費保持低廉

2012年2月8日 - 商業電台

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討論撥款七千五百多萬,將灣仔藍屋活化為多功能建築組群。多名議員贊成撥款,建築界議員劉秀成要求營運機構解釋,一次過撥款後如何營運。工黨何秀蘭要求,活化後的藍屋,為基層市民服務,租金保持低廉。

聖雅各福群會指,活化後的藍屋,部分單位會以約萬元的市值租金向外界租出,又會設有兩間食肆,與及舉辦社區活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會方強調,商戶的服務收費,會保持在基層可接受的水平,為社區人士服務。

Wednesday, 8 February 2012

展覽: 澳門博物館醉龍節展揭幕 展示本土非遺工作保護成果

2012年1月19日 - 澳門政府文化局

《醉舞龍騰——澳門魚行醉龍節》展覽昨日(一月十八日)在澳門博物館揭幕。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張素梅主任,中央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文化教育部劉曉航部長、葡萄牙駐澳門香港總領事(柯瑪諾)Dr. Manuel Carvalho、澳門理工學院李向玉院長、文化諮詢委員會李鵬翥委員、澳門鮮魚行總會蘇中興會長、海星中學蔡梓瑜校長及文化局吳衛鳴局長出席並主持剪綵儀式。

吳衛鳴局長在致詞中指出:明朝嘉靖年間,澳門所在的香山縣已形成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轉龍頭”的習俗,這種傳統在四百年後的澳門仍然保存,具有重要的意義。《魚行醉龍節》在去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對澳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種肯定。期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有更多的傳統民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魚行醉龍節》是澳門歷史悠久及獨特的本土民俗節慶,該節慶內容包括:“吃龍船頭飯”、“舞醉龍巡遊”、“派發龍船頭長壽飯”,是澳門具有本土特色民俗項目之一。展覽選擇在農曆龍年到來之際展出,別具意義。

是次展覽由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主辦,由一月十九日至四月十五日向公眾開放。展覽內容分為“概述”、“歷史淵源”、“魚行醉龍節”及“薪火相傳”四個主題。展品包括舞醉龍儀式的器具、服飾、照片、錄像、文物及文獻等,觀眾可透過展品了解到這種民間習俗節慶活動。展覽同場展出海星中學及西望洋創作中心一班年青學生專門為本次展覽度身創作的一批與“舞醉龍” 主題相關的藝術原創作品,帶出澳門年青一代薪火相傳、保護澳門本土特色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主辦機構希望透過是次展覽,向公眾展示近幾年來政府在搶救、保育、整理、研究澳門本土民間習俗的成果,藉此宣揚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更好地向公眾宣傳及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訊息及其重要性。

為了配合是次展覽的相關主題,主辦單位早前已舉行了一場有關上述主題的講座,展覽期間將出版展覽場刊及設計精美的“醉舞龍騰”紙藝公仔,並於澳門博物館禮品店出售。澳門博物館開放時間為十時至六時 (逢周一休息),澳門市民可逢周日,憑有效身份證或學生證免費參觀,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文化局網頁http://www.icm.gov.mo/或澳門博物館網頁http://www.macaumuseum.gov.mo/

Monday, 6 February 2012

發展局局長談何東花園(只有中文)

節錄自發展局新聞稿

2012年2月4日
http://www.devb.gov.hk/tc/publications_and_press_releases/press/index_id_6981.html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二月四日)在出席電台節目後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何東花園的限期到了,想問最新的情況,因為業主堅拒不賣及要拆。目前你們會就這方面有甚麼進一步行動?

發展局局長﹕何東花園這文物保育的個案,是相當棘手的個案。因為我都是從報章的報道很清楚知悉,對於何東花園業主來說,那並不是一個財政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一向運用的經濟誘因,在這個案似乎非常困難。所以我現在仍爭取最大的空間,及一段適當的時間,繼續和業主磋商,究竟還有沒有其他可平衡保育及發展的方案。為了爭取這空間及時間,我不可以立即啟動將何東花園成為永久法定古蹟的程序。但我不即時啟動這程序,不是沒經過評估。我是評估過,即使暫定古蹟的時間結束後,今日何東花園沒有受到任何法定保護,我的評估是它仍不會受到破壞。所以在這評估下,我願意暫停將它成為法定古蹟的程序,從而爭取空間及時間繼續和業主磋商。我很高興聽到現在外遊的業主,她表示樂意和政府繼續磋商。我不能再公布細節,否則會影響我們的磋商。

展覽: 龍年宜婚嫁 租裙褂倍增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今年龍年適逢雙春兼閏月,傳統裙褂店指婚嫁市道大旺,料生意額比去年增一倍,每套裙褂租金由約五百元至三千元不等。商場亦舉辦籌辦婚嫁展覽及內地旅客購物團,料中西情人節的生意額可按年升兩至三成,當中巧克力、花卉、首飾都受歡迎。

  傳統裙褂店南興隆負責人馮國浩指出,去年底已有人預訂今年農曆二月的裙褂,本月已接獲定單近二十張,而去年平均只有十張,受惠雙春兼閏月,預期今年生意額可倍增。他又指,裙褂造價較貴,一套五千元至二萬元,所以大部分新人會租用三日,租金五百至三千元。

  商場辦內地客嫁妝團

  他介紹一套正在商場展出的粉紅色裙褂,由六十年代保存至今,估值二十萬至三十萬元,為鎮店之寶,比一套全新上乘的裙褂貴十倍。此「裙褂古董」繡滿金銀綫,密不見布,花紋非龍非鳳,而是孔雀,因當年文革提倡「除四舊」,故裙褂花紋也被逼改用孔雀圖案,正好反映當時的歷史面貌。現全港傳統裙褂店只剩不足十間。

  今年元宵與情人節相隔約一星期,觀塘一間商場加強宣傳,預料內地遊客消費有二百五十萬至三百八十萬元,按年上升兩至三成。剛過去的周末,商場招待兩團共三十對內地新人,讓他們預辦嫁妝,料消費額達四十八萬元。

  情人節禮品暢銷,商場的情人節禮盒巧克力一盒索價六百五十元,一周已售出逾千盒;花卉定單早於春節前亦接獲近百張,首飾、餐飲業生意額預計增加一至兩成。記者 黃栩源
模特兒身穿五十年代「褂王」,當時價值相等於半層唐樓。        (相片來源: on.cc 翁志偉攝)

Sunday, 5 February 2012

節慶: 林村拋寶牒比賽部分參賽者造型鬼馬

於大埔林村進行的香港許願節, 在熱鬧非常的盤菜宴中順利完成。錯過了的朋友, 明年再會!

 
林村舉行拋寶牒比賽,分男女子組進行,鬥將寶牒拋得高。部分參賽者造型鬼馬,有人扮成卡通人物孖寶兄弟、財神及客家姑娘等。拋寶牒比賽是許願節其中一個活動,明日會有三百圍盤菜宴,在林村舉行。

Friday, 3 February 2012

梁振英公布文化體育環保及保育政綱

我會希望梁振英當選...

2012年2月2日 - 商業電台

行政長官參選人梁振英,公布文化、體育、環保及保育的政綱。他說,現時由民政事務局兼顧文化藝術政策,令部份政策得不到適當處理。他建議成立文化局,制定及推動文化政策;及考慮成立由政府資助的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育中心,讓青少年有機會接受多樣化的藝術培訓。

梁振英又說,政府可為發展商提供誘因,包括將文化因素列作賣地條件,例如要求發展商在商場預留空間,作為文化藝術、展覽及表演場地。

以下政綱節錄自梁振英網頁:
【政綱】環境保護和城市保育

理念


  • 建築物是生活的載體,古舊建築是香港歷史承傳的具體表達,保育古舊建築有助認識和理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

  • 現狀


  • 城市不斷興建新樓宇、基礎建設及公共設施,不少古舊而具時代特色的建築物被拆卸,保育的需要更為凸顯。

  • 立場

    • 保育是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的發展目標不應純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市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同樣重要。
    • 進行保育工作時,必須尊重私有土地產權。

     

    政綱

    持續發展的行事方式

    1. 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框架,融合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考慮,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時,加強政策局的協作。
    2. 提升政府現有「可持續發展科」的地位和規格,加強支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使該委員能向行政長官提供更全面和具前瞻性的意見,尤其是低碳改革的策略。
    3. 在城市規劃中明確考慮保育因素。歷史建築物及街道在規劃大綱圖上應列為特定的類別,並明確考慮保育與城市設計的結合,以及對社區景觀、功能和生活的影響。適當地特別關注特色小區。

    活化歷史建築

    19. 活化歷史建築物,尋找新用途,發揮新的社會功能。應該繼續撥款發展局,持續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政府帶領、全民參與、區域合作
    20. 策劃和推動香港的低碳改革,包括舊建築的改造、新建築的設計、可再生能源裝置普及化、倡導低碳節能生活、促進低碳及低排放的運輸系統、強化相關公民教育等。

    Thursday, 2 February 2012

    廣華重建 56病牀撥中醫 公院首設中醫病房 本年度可動工

    反觀廣華醫院, 對文物保育的敏感度就高得多。至少在現時的規劃階段, 已進行文物影響評估。或許與廣華醫院本身座擁一法定古蹟, 一直從事文物保育工作有關。

    
    廣華醫院有6座大樓均會拆卸重建,但醫院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圖)將會保留,重建後文物館位處正門前方。圖左起:東華三院行政總監吳志榮、主席張佐華及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林振東攝)
    

    【明報專訊】經過多年爭取,政府終於落實重建廣華及瑪麗兩大老牌醫院。預算案建議,撥款84億元和70億元重建廣華及瑪麗,預計可在2020年及2025年完成。其中本年度可展開工程的廣華醫院,重建後將會加強中西醫療結合服務,成為首間設有中醫住院服務的醫院,但牀位數目維持不變,56張現有西醫病牀將撥作中西醫病牀。有區議員批評,該區市民最缺的是西醫服務,廣華重建後西醫病牀不增反減是「離譜」。

    始建於1911年的廣華醫院,早期只得72張病牀,除了建於90年代的徐展堂門診大樓,其餘6座大樓幾乎都建於60年代,只曾在90年代進行過翻新,近年更不斷出現石屎剝落、漏水等問題,醫院爭取重建多年,終於今年預算案獲「開綠燈」。

    增非放射腫瘤日間醫療中心

    「這是送給廣華醫院的一份最好的100周年賀禮!」東華三院主席暨廣華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張佐華說,廣華醫院每年服務逾80萬人次,大部分為基層市民,希望藉重建提升服務質素。他說,醫院已完成前期工作,如臨牀服務規劃、技術可行性聲明及總體發展規劃,交通影響評估及文物影響評估亦會在今年初完成,期望可盡快展開工程

    重建分兩期 急症服務繼續

    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說,重建將會分兩期進行(見圖),急症服務毋須暫停,非緊急服務則會與九龍西聯網醫院配合,確保對市民影響減至最低。重建後醫院將會新增非放射性腫瘤服務、成立綜合日間醫療服務中心及設立專有樓層,提供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服務,並增設中西醫結合病房,共有56張病牀,將會成為首間設有中醫住院服務的公立醫院。

    區議員:西醫需求大 減牀位離譜

    政府發言人表示,重建後醫院的病牀數目維持不變,意味新增的中醫病牀會來自目前1200張西醫病牀。油尖旺區議員陳偉強對此表示失望,「廣華醫院需求最大的是門診及西醫服務……還以為重建會改善服務,但如今重建,西醫病牀卻倒退,好失望!」他說,過去4、5年來經常接獲需要住院,卻被拒諸門外的病人求助。陳偉強斥政府多給了資源,服務卻倒退是離譜。

    瑪麗70億原址重建 增心臟科癌症中心

    瑪麗醫院的護士宿舍及主樓分別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但重建計劃當中, 第一階段竟是把二級歷史建築--護士宿舍--拆除。而主樓能倖免於重建, 只因政府所撥的70億不足夠, 極盡諷剌。連政府都不注重保育, 在推行其他保育計劃時, 又有何公信力呢?

    【明報專訊】因設備破舊而被謔為「第三世界醫院」的瑪麗醫院,終於落實原址重建。預算案建議斥資70億元、分4階段重建該院,首期工程最快在2014年展開,到2025年完成。重建後,醫院會增設心臟科中心及癌症中心,院方計劃先向醫管局申請3億元進行詳細重建規劃。
    工程料2014展開 2025年完成

    1937年啟用的瑪麗醫院,大部分建築都在60年代落成,設備及裝修殘舊破落,下大雨時天花漏水、急症室水浸,環境惡劣。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對落實重建感高興,由於政府今年未為重建作出預算撥款,院方未來一年會向醫管局申請3億元,先進行詳細重建規劃,預計2014年展開第一階段工程,屆時醫院會按正常程序向財委會申請撥款。

    分4階段 院方憂撥款不足

    一直爭取重建的瑪麗醫院外科部主管盧寵茂坦言,當局決定可謂遲了10幾年。他說,去年施政報告對重建瑪麗隻字不提,事隔幾個月的財政預算案卻落實重建計劃,令他喜出望外。他又說,為保持醫院運作,工程會分4階段進行,故需時較長。第一階段主要拆除非臨牀服務地方,如行政大樓、護士宿舍及教授樓等,騰出空間重建。但他憂慮70億元並不足夠,因主座大樓及病理大樓等不包括在重建項目內,故重建後亦需重新裝修才可用作其他服務。

    Tuesday, 31 January 2012

    何東花園:一座花園考驗香港社會古跡保護意識

    香港商報
    2011年1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把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跡”,一年內業主不得改建拆除。今年1月28日,一年期滿,何東花園失去法定保護,隨時可能變成工地。但特區政府和業主還沒就保全花園的方式達成共識。
        古跡要保護,私產也要尊重,如何達到平衡?媒體指出,不只特區政府,整個香港社會的古跡保護意識都將面臨一次考驗。

        不簡單的花園

        何東花園建於1927年,是香港著名商人何東爵士的舊居,也是香港開埠初期唯一建在太平山頂的華裔商人物業。整棟建築占地1萬多平方米,融合中西風格,富有文藝復興味道,在當年屬於前衛型建築。何東曾在這裏款待多位風雲人物,如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以及當時的政界名人康有為。園內還有曾國藩、左宗棠等的名人真跡。

        正是這些歷史背景,使不少人將何東花園與香港的“文化記憶”聯在一起。2011年何東花園現在的業主何勉君(何東孫女)申請拆卸及重建花園。香港特區政府咨詢古物咨詢委員會,認為何東花園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將其列為暫定古跡。

        根據相關保護條例,何東花園12個月內不得拆建,特區政府可以在此期間與業主磋商如何保護。如今保護期滿,雙方並未達成任何共識。也就是說,只要業主向屋宇署申請並獲得施工同意書,即可對這座百年老宅動工。

        公帑埋單要20個億

        解決問題的出路不是沒有。一是雙方繼續協商尋求妥協。去年,特區政府曾6次與何勉君接觸,並提出以3幅地皮換取何東花園。過去數年,特區政府正是通過換地或放寬規劃,鼓勵私人業主保護歷史建築,並屢獲成功。然而,何勉君表示沒有興趣。她強調何東花園要傳予世代子孫。此外,她也認為政府提供的3幅地皮發展潛力有限。

        另一個解決方案是行政長官將花園宣佈為法定古跡,業主可以向法庭申請公帑賠償。但是,這便意味香港納稅人要為保護何東花園埋單,賠償金額估計可能高達20億港元。輿論指出,要立法會同意支付如此高額的賠償,殊為複雜。特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也直言,由納稅人付出龐大的現金補償是困難的。

        目前,何東花園會否面臨清拆,何勉君沒有正面回應。但她通過發言人表示,希望特區政府尊重私有財產和她對花園的發展權力。她同意繼續與特區政府商討何東花園的未來發展。

        近年來,香港的文物保護意識高漲,但究竟高漲到何種地步不得而知。如今,何東花園恰好提供機會,檢驗香港市民、立法會、特區政府是否願意為保護一幢建築物付出高昂代價,也考驗其化解尊重私產與古跡保護矛盾的智慧。(特約記者 樂天)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2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1

    沈旭暉﹕「打破種族歧視」還是殖民管治藝術?——談何東花園

    【明報專訊】政府建議把山頂何東花園列為正式法定古蹟,獲得古物諮詢委員會一致支持。筆者是投贊成票的委員之一,認同何東花園有不能取代的歷史價值,不過擔心這價值並未能被政府演繹的官方歷史全面剖析,因為這裏牽涉以修正史觀重構歷史的問題。根據官方報告,何東花園的重要性在建築代表的「中國復興運動」以外,主要在於何東爵士本人,而花園得以在山頂興建,打破了港英早年規定華人不能在山頂居住的「種族歧視禁令」,促進了華人向上流動,因而十分重要。這是歷史的部分真實,卻不應是歷史的全部。

    歷史的部分真實
    所謂「種族歧視條例」,泛指20世紀初頒布的《山頂區保留條例》、《山頂區居住條例》等,規定在海拔788呎以上的山頂區域只准非華人居住,獲港督批准的華人或傭人除外;此外,這類條例也包括19世紀末的一系列《歐人住宅區保護條例》,規定若干地段只能興建歐式建築。這些條例的官方理據是當時瘟疫橫行,非華人不習慣香港的熱帶天氣,需要山頂來呼吸新鮮空氣,實際上,自有其歧視成分。

    然而作為中荷混血兒的何東獲准在山頂興建花園,並不應被簡單賦予民族主義演繹,這更反映了港英當局一如其他殖民地,經歷了建構本土精英的政策演變。不少評論強調何東早於1906年已獲准在山頂興建何東花園,其實何東家族那時建屋的地段在半山其他地方,建築也合乎西式風格,並沒有被視為挑戰殖民管治禁忌。反而在1908年,何東曾企圖租入首席按察司白吉特在山頂頂端比港督別墅位置更高的住所,白吉特本人同意,卻明確被當時的港督盧押否決,反映英國原來並沒有意欲賦予已成為香港首富的何東太特殊的社會地位。

    殖民管治微妙改變
    到了何東花園獲准在山頂道75號興建的1920年代,世界局勢才全然不同。一次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原則,各殖民地的自決呼聲開始萌芽,英國在各地的殖民管治開始了微妙改變,獲英國信任的本土精英被大舉宣傳為合作者。香港沒有類似印度土王、非洲酋長的角色,但身為混血兒的首富何東,無疑被歸類為此列。何東花園於1927年正式建成,改建自英商物業,批准何東「入主」山頂的港督金文泰,也是委任首名華人擔任行政局成員的港督,他是歷任港督當中著名的中國通,通曉普通話和廣東話,任內以解決省港大罷工為最大政績(何東在過程中也出了大力),並開始招募本土公務員,但這些動作的最終目標,只是要延續大英管治。

    金文泰是極有遠見的,他在提出改善華人地位的同時,強烈建議英國永久佔領新界,看見威海衛歸還中國而擔心。而拒絕何東入主山頂的盧押,同樣曾建議英國提前把威海衛歸還中國換取永久佔領新界,可見何東花園的建立,只是配合了懷柔取代高壓的新政策。在1908年,盧押說「此宅高踞總督的山頂別墅,當然很具權威,如若任其租賃,無知華人反而可以對英皇陛下的代表睥睨而視」;金文泰的新政自然不是說自此華人可以「對英皇陛下的代表睥睨而視」,只是把何東吸納進「英皇陛下的代表」之列而已。盧押的最重要經歷是管理尼日利亞殖民地,金文泰來港前曾任圭亞那署理總督,他們在香港的施政,都有處理這些地方民族問題的影子。

    在海外案例,英國殖民政府依賴「以夷制夷」的精英,多是有西方血統,或受西方高等教育的本地人,並將之固化於社會高層,若爆發民粹革命,這些精英有時是被革命的對象。沒有出現民粹革命的,則大多歸功於這些精英有效扮演了社會中介角色,這角色像何東一方面要對大眾承擔社會福利、施加間接管治,另一方面卻要維繫管治階層和一般人的距離,並合理化殖民制度的潛在優越,加強社會上「分而治之」的分工。在山頂保護條例廢除前,由於何東幾乎是唯一一家在山頂居住的非歐裔人士,而當時以香港為大家庭總部的富豪極少,他的大宅也就肩負了代表本土精英接待外賓的責任,由昔日的蕭伯納到近代的老布殊均曾在此作客,令那裏也有了微妙的涉外功能。有趣的是,正正因為有了上述歧視條例,何東花園反而強化了何東的本土領袖角色。然而何東個人的社會流動,不一定等同華人的社會流動;他的山頂花園,也沒有令其他非歐裔人士得到相同待遇,才得以成為這階層在特定時空協助管治的象徵。

    「以夷制夷」
    值得注意的是,港英當局在建構本土精英的過程中,保留了建構種族的彈性。何東在1908年被拒購入山頂白吉特住宅時,被當時的行政局言明要當華人看待,但金文泰的港督批文,卻沒有清晰說明是特許這位「華人」居住,邏輯上,也可以說金文泰那時已不當這位混血兒是純種華人。換句話說,究竟混血兒是否洋人、四分之一混血兒是否華人這類問題,香港從來沒有「政策」決定,而是觀念建構主導的,何東本人常強調「中國根本沒有純種原住民」,並以此說服殖民當局,其實也是建構主義的民族觀。何東花園以中式樓閣出現於山頂,正是這種身分建構的一部分,自此這類中式為主、內部受歐式影響的建築,開始被樹立為管治精英的形象。學者羅永生研究與何東齊名的另一香港大老何啓時,形容他是「以民族主義促進與殖民主義合謀的香港精英」,何東何嘗不是如此?

    殖民優越感和社會階級
    何東花園應如何被保留固然值得關注,但假如不同觀點的殖民地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被按下不表,這更值得憂慮。回歸後的主流香港歷史,基本上屬於民族主義的線性史觀,認為華人經過不同形式的抗爭,逐漸從殖民者手中爭取到應有的地位,在這過程中何東等人作為香港大老,堪稱民族之光。但事實上,「以華制華」這類建構本土少數精英的政策,並不代表本土群眾得到認同;它鞏固了殖民優越感和社會階級,卻又不一定會引起群眾不滿;為何香港人一度貌似十分受落,一直是我們避而不談的盲點。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獨立後,經過連年動亂,居然懷念起當年殖民體系等級森嚴的社會,這反映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假定,就是「以夷制夷」指導下的文化優越感,似乎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其他制度上的不公。時至今日,這種特質在管治階層當中完全失去了,對「如何調節大眾對向上流動的期許」、「如何建構能為大眾接受的享有實質特權的精英身分認同」這兩門管治藝術,已不能被特區政府所掌握,結果在重重期許落差下,就是政府提供更多社會福利,社會也不會穩定。何東花園之值得保留,正是要為那個政府不能言明的什麼,作一個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