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2013/12/19 am730
倒數港英政府給新界原居民的利益,不只1979年,應可追溯至1899年。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香港人力抗英國人的戰爭,先在大埔泰亨村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廈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但死得冤枉,純樸的村民不知道清朝把新界割讓了給英國,打起仗來又不知道才六天,發動干戈的那位大埔鄉紳,已經去跟英國人妥協,最終戰爭停了,鄉紳被招安,獲英政府委任為地區顧問,成了自己人。因為這場仗死得人太多,英國政府不願提起,有份抗戰的鄉紳們,走的走跑的跑,港英政府很快決定寬大處理,封銜的封銜,招安的招安,人人不想記起前事,在港英殖民歷史上從此亦被遺忘了。發起戰爭的大埔鄉紳文湛泉戰後兩年逝世,他的墓誌銘上隻字不提此事。
2013/12/19 am730
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為反對政府將鄉紳擁有的私人土地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月初提出了當22年立法會議員以來首次的「處女」修訂,要求把大浪西灣剔出範圍,惜敗北而回。最新進展是一班鄉紳擔心自己的土地最終會變成郊野公園,有意聯署發起「封村」行動,一旦封村,一律閒雜人等非原居民,都不得出入「私人土地」,估計有六百多條村參與。新界原居民的利益及「被剝奪」利益,成為了近年社會熱議的論題。
新界人有丁權、有丁屋,還可以有私人土地,連《基本法》第四十條,也明文寫有「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劉皇發在立法會上提及,1979年港英政府曾承諾不會佔用村民土地,若政府要把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這等同是違反承諾,做法「大石壓死蟹」。
集體遺忘戰事
倒數港英政府給新界原居民的利益,不只1979年,應可追溯至1899年。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香港人力抗英國人的戰爭,先在大埔泰亨村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廈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但死得冤枉,純樸的村民不知道清朝把新界割讓了給英國,打起仗來又不知道才六天,發動干戈的那位大埔鄉紳,已經去跟英國人妥協,最終戰爭停了,鄉紳被招安,獲英政府委任為地區顧問,成了自己人。因為這場仗死得人太多,英國政府不願提起,有份抗戰的鄉紳們,走的走跑的跑,港英政府很快決定寬大處理,封銜的封銜,招安的招安,人人不想記起前事,在港英殖民歷史上從此亦被遺忘了。發起戰爭的大埔鄉紳文湛泉戰後兩年逝世,他的墓誌銘上隻字不提此事。
由香港戲劇工程主辦、致群劇社聯合製作的《新界無戰事》,卻在114年後的今天,選擇在離事發地點泰亨村不足6公里的上水北區大會堂,把這事件重構起來。編劇滿道參考了退休高級公務員、「新界通」學者夏思義博士(Patrick Hase)2008年出版的《The Six-Day War of 1899》一書(左上圖),創作了《新界無戰事》。透過多角度,把發起戰爭的鄉紳「何鑑始」、參與戰爭的「村勇」妻子、負責戰事的輔政司駱克,將事件真真假假的重現舞台上:「1898年英國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條款之下,租借新界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 1899年3月,港督卜力(Henry Blake)下令在大埔興建警棚,進行象徵英國接管新界的升旗禮準備。警棚的位置在太和墟南方的小山丘上,因為破壞太和墟的風水格局,七約鄉民極為憤怒,觸發了為期6天的抗英戰爭。結果鄉民大約有500人喪生,英軍則無甚損傷。」
真相並不光彩
完成了劇作,滿道重看今天:「這是一場對新界原居民後世極重要影響的戰事,原居民今天的利益,是建基於當年愚蠢的犧牲之上,是不值得的,很多原居民都把祖先形容為抗英戰士,但重塑當年景象,他們並不如口中所說的光彩。而最有趣的,當年卜力為求安撫新界原居民,消弭『被殖民』之恥,才用一系列懷柔政策招安鄉紳,至今過百年,我們都回歸了,但仍然要沿用那些招安政策,那是代表了甚麼?難道香港只是變了中國的殖民地?還要繼續招安新界人?」
《新界無戰事》
地點: 上水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 12月14-21日下午3時及8時
12月22日 下午3時
簡淑明~閒遊劇場的時事新聞工作者,在戲如人生、及政場如劇場的時空找到交叉點,要與眾共享。
簡淑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