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7 December 2013

他記得當年沒樹的太平山

2013/12/17 蘋果日報

原籍澳洲的攝影師Edward Stokes(艾思滔),三十年前站在澳洲山顛,透過眼前的遼闊景象,發掘到自己對大自然和攝影的興趣。可是,一陣風吹來,卻吹來兒時在香港山頂居住的記憶,還有與父親在洞穴山林裏探險的刺激。他說:「還是香港山頂的山林較美,是唯一一個與郊外如此相連相近的城市。」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
那些年與今天……盧吉道
■艾思滔除了喜歡欣賞大自然,還喜歡研究山林中建築的歷史。夏力道古老大橋是他常到景點之一。
■1921年興建中的盧吉道。
■1935年的盧吉道,前面沒樹,眼前景觀一片開闊。
■60年代的盧吉道依然變化不大。
■今日,遊人甚多,樹木也長的比人還高了,將來或許還多了文物酒店。
天仍未亮,整個城市似是睡得正酣。惟他一人獨自醒來卻沒有半點惺忪,正因他「對每個明天充滿期待」。據報明天天朗氣清,他得趕快收拾行裝,拖着「一點兒也不重」的20公斤攝影器材,隻身深入樹林,當按下快門,「咔嚓」一聲,天開了!原籍澳洲的攝影師兼作家艾思滔,自小在香港山頂聶歌信山長大,其後回到家鄉,高崇的山𥧌更讓他愛上攝影。然而,站在巍峨頂峯,遠眺宏大而嚴肅的山巒之際,他毅然選擇了回到香港這彈丸之地。「我對香港,尤其山頂有一份情意結。雖然澳洲的風景真的震懾人心,但生活不像香港充滿刺激。香港雖然細小,但獨特之處在於在城市裏藏着郊野綠洲。」艾思滔自有他欣賞香港的角度。
■艾思滔(右二)與一眾高足經常於香港遠足拍攝。
■艾思滔曾這樣形容印洲塘的黎明:「水面華色映照,初綻淡灰,幻化為紫,最後姻紅掃淡。」
難道只有維港好看?
山頂遊人越來越多,塞滿人時,站在觀景台上只能在人與人之間窺探如齒縫般窄狹的維多利亞港景色。艾思滔不以為然:「難道山頂只有維多利亞港好看嗎?多年來站在觀景台上遠眺,變化是天空由藍變灰,由無高樓到大廈林立。」他建議:「到山頂嘗試不要走直路遠眺維港,它的背後還有很多林蔭小道。」的確,「山頂」除了山頂公園,還有龍虎山、西高山、歌賦山、奇力山等,這都是他兒時與父親、朋友一起探險的樂園。這天,我也和他一起,換個角度看山頂。


艾思滔父親原是澳洲海軍,機緣巧合之下,於1945年最敏感的年代來到香港,靠着昔日一點關係,被英政府聘為歷史科的教師。因此,艾思滔一家居住於聶歌信山的公務員宿舍。艾說:「我爸爸非常熱愛野外生活。50年代於山林裏探險的人少之又少,但我爸爸卻將澳洲人野外探險的精神帶到香港。」他想起昔日時光:「從前泥土軟鬆軟稀散,因此有不少山洞,爸爸攜着我們在山洞裏生起營火,最懷念那半焦半溶的棉花糖,但那骯髒的泥土實在太可怕了。」語罷,我們踏進夏力道的山林,不消一會,艾思滔突然在一個破舊的機槍堡前停下來,說起歷史:「機槍堡建於30年代後期,日軍威脅日增,駐港英軍遂增強香港防禦,由於兵力不足,重點防禦設施多在港島山區。從前幾乎沒有樹,因此在機槍堡裏能窺探整個香港島,當敵人靠近時便可以殺個片甲不留。」原來從前香港島山群沒多少大樹,英政府雖於1870年已經在香港島種植樹林,可惜「二戰」令數十年植林成果毀於一旦。及至50至60年代,政府才大力推行植林計劃。70年代,政府更發展郊野公園。艾指:「這樣做,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也更涼爽。」可是,現在四周都是樹,連機槍堡也幾乎被掩蓋。
■1954年,從山頂遠眺維多利亞港(上)。對比今年的同一個位置的景觀,高樓遮蓋了藍海。

從泥土味到樹清香
談着走着,艾思滔又突然叫停。「別吵。你聽到嗎?」他問。「有蛇?」我問。他說:「不。是瀑布流水淙淙。」噢!原來如此,我們早已聽到了。他又解說:「這個瀑布夏天時水激湧而下,50年代只有金黃色的大石,現在兩旁還長滿攀藤,我還認得有些石頭就是當年碎裂下來的。從前爸爸經常和我們玩一個英式傳統遊戲Poolstick,每人在上流放一枝條,看看誰的最快流到下游。另外,我們還會喝這裏的清泉,清甜,透心涼。可是,現在不敢了。記得有次在拍攝瀑布,忽然看見一些奶白色的液體從瀑布上游流下來,我爬上去,才知是遊客們倒下飲料。」艾思滔欣賞大自然,不只聽,不只看,不只說,還會嗅。「從前沒有樹木,四周盡是泥土氣息,現在卻是青草樹葉的味道了。」他也像個資料庫,天文地理、政治、歷史、攝影,無一不曉。他看到石頭上的一個裂縫,便能指出再過十數年石頭便會崩解,前面兩塊細小石頭就是十年前掉下來……就連一個長滿青苔的水管也可從歷史角度說一個下午。不過,他說:「我大學修讀政治,這些天文地理不是專長。只是政治系讓我培養出一個客觀的態度去研究。」究竟他怎樣吞進一個「不是自己專長」的資料庫?「因為我父母都很愛看書。我從前在倫敦當過歷史系老師,也在香港《南華早報》當過政治版記者。」


艾思滔認為拍攝大自然風景最重要是有計劃,選擇並等待合適的天氣,耐性尤其重要。「我特別喜歡山頂上野芋的大葉,英文有一個有趣的名字『elephant ears』,為了近攝它起伏的紋理,我來了夏力道三次,就是等待無風而晴朗的一天。有一次,當我在路邊架起攝影器材靜待的時候,一位清道夫本想把落葉掃進山坡,他看見我如此嚴陣以待,也不得不坐在路邊不動,不敢騷擾。」
■人稱老襯亭的爐峯塔建於1972年(上),是上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原址於97年改建成凌霄閣,遊人如鯽,談情勝地不再。

Profile:Edward Stokes
著名攝影師及作家。兒時長於香港,離港後於93年重返,致力自然景觀的攝影項目。首部個人攝影集Hong Kong's Wild Places,展現了人與土地之間的相互關係,備受高度重視。此後其攝影集更逐一探索香港的不同地域,更成為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的創辦人。他亦曾出版多部書籍,以細膩筆觸描繪相片背後的心路,鼓勵香港人欣賞城市中的自然風景,還把陶淵明的詩句加入其中。
《香港山色水韻》帶讀者暢遊香港鮮為人知的桃園,敍述他到處探遊郊野的日子,收集了由93年至03年間的作品。
《Hong Kong's Wild Places-An Environmental Exploration》 從歷史角度細說香港景色的變遷,希望大家能保育香港自然風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