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February 2012

政府邀請機構短期租用牛棚

相片來源: wikipedia
土瓜灣牛棚將一洗冷清景象。2010年取得牛棚業權的發展局, 將透過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 把7個空置的單位及露天空地短期出租, 作藝術或文物保育用途。有興趣人仕可到www.heritage.gov.hk下載申請表及了解更多詳情。

喜見發展局為牛棚注入更多新動力, 這才是活化的真意。

節錄自 2012/2/28 - heritage.gov.hk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將於三月一日(星期四)起開始接受機構申請,短期租用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牛棚)的空置單位和露天空地。擬舉辦的活動須與藝術或文物保育有關、開放予巿民參加,及不涉及任何商業活動,如買賣貨品/服務。
牛棚位於九龍馬頭角道63號,是本港碩果僅存的戰前牛隻屠房。建於一九○八年,牛棚於一九九九年年中關閉,其間一直用作牛隻檢疫和屠宰中心。

牛棚於二○○一年翻新和改建作藝術及文化用途。古物諮詢委員會於二○○九年把牛棚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發展局自二○一○年起取得牛棚的業權,並研究活化牛棚的長遠計劃。

 

林鄭月娥指無意修訂歷史建築評級制度

這相信是於香港做保育的心聲。眼見歷史建築給一幢幢的拆去, 政府的經濟誘因有多吸引, 可想而知。其實將歷史與金錢掛鈎的方法, 又是否恰當? 我們所期望的, 應該是經公民教育提高社會對歷史建築的重視, 令業主自願保存/活化歷史建築。但我們距離這個時代, 很遠。

2012/2/27 - 商業電台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上,公民黨陳淑莊批評歷史建築評級制度,對建築沒有法定保護效力,要求當局修訂。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指,古物諮詢委員會自零九年後,已對1444幢歷史建築評級,認為現時制度適當,即使建築未達法定古蹟的門檻,但可以資助業主維修,提供經濟誘因避免業主拆卸,現階段無意檢討制度。
對於政府山關注組提交文件,要求政府保留舊政府總部三幢建築物,林鄭月娥指,有聽到公眾意見,現時決定保留中座及東座,只重建西座是平衡方案。

Monday, 27 February 2012

活化後的大澳警署 大澳文物酒店下月開幕

相片來源:heritage.gov.hk
以後去大澳,又多一個理由,在棚屋蝦醬天后廟鹽田以外,還有被精心活化的大澳警署。


警署原來的文物都被保存,其神髓更被融入被活化成的精品酒店中。精品酒店細緻地將其房間以警隊內不同的級別命名,房間內的地板、火爐;原有的大炮、看守塔、探射燈都給保留。原來的報案室,即現時的接待處位置,改建為文物探知中心,讓訪客了解更多有關警署及大澳的歴史。


若想親身一睹大澳文物酒店的風采,可趁3月1﹣20日酒店開放日期間前往參觀。開放日後,酒店每天仍會舉辦導賞團。


節錄自2012/2/27 - 政府新聞處


舊大澳警署為二級歷史建築,極具潛力成為大澳的地標。「活化計劃」透過具競爭性的遴選過程,選出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為舊大澳警署注入新生命,活化為文物精品酒店。經過大家20個月的努力,這個項目終於落成。


活化後的酒店有多處地方對公眾開放,包括彰顯舊大澳警署及社區獨特歷史的文物中心。市民大眾能夠透過參與導賞團、工作坊等,感受酒店的氣氛,並且加深對大澳豐富歷史文化的了解。我期望這個項目能繼續促進社區參與,為大澳的經濟帶來新氣象,與區內其他資源產生協同作用,在推動文物、旅遊及綠色生活的同時,亦保護大澳獨特的文化傳統


謝記魚蛋不敵通脹結業

香港仔謝記,天后祥利冰室,長洲阿倫冰室...一間間的平民老牌食肆,趕不上社會前進的速度,落後了,追不上,只能忍痛將自已多年經營的心血,鎖於大閘後。一張張的飯桌消失了, 我們的集體回憶消失了,難道以後閒來無事,就只能到麥當奴,哽得雞,大快樂跟冷冰冰的連鎖店建立情誼嗎?


節錄自22/2/2012 - 星島日報

屹立香港仔六十年的著名魚蛋食店「山窿謝記」,下月底結束營業...因「通脹猛於虎」,加上好手難求,才被逼下了這個痛苦決定。


現年五十餘歲的謝太訴說往日起家的艱辛歲月,位於香港仔舊大街的「謝記」是家翁創立,由小販檔做起,堅持用新鮮魚肉,終憑 一粒粒彈牙魚蛋、金黃色的炸魚片等美食闖出名堂,成為香港仔著名的平民美食店。



英華女校重建 研保歷史建築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英華女校的重建計劃,勾起我母校重建時將整個校舍移為平地的悲歌。現在只能用半段舊樓梯來憑弔。


節錄自2012/2/22 - 星島日報
近年一直計畫重建的英華女學校,正研究活化校園內一座有八十六年歷史的斜頂建築物,以保存本港第一所幼兒園的遺址,並提供適當保護措施,確保鄰近兩座歷史建築不受學校工程影響。

倘若經費許可,會在重建計畫內包括保留及活化該建築物的方案,以保育文化和印證英華女學校對本地教育的貢獻。
位於英華女學校遊樂場旁邊一角的幼稚園大樓,建於一九二六年,樓高一層,呈不規則形狀,與中式涼亭相似,建築風格屬二十世紀初英國流行的工藝美術風格,已獲古蹟辦擬議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活動: 大會堂懷舊相賀金禧

1962年3月2日, 第23任港督Robert Black為新落成的香港大會當揭幕時,稱讚它是一座具有「鮮明時代特徴的建築」。大會堂是香港殖民時代的第一所大型公共建築,是Bauhaus風格的代表。你與大會堂的美好回憶,是否能在50周年的相片展中找回?


節錄自2012/2/22 - 明報
圖片展就會由下個月3號開始喺大會堂舉行,市民可以免費入場,一直展出到4月9日。

Tuesday, 21 February 2012

台將設文化部 業界冀帶來新氣象

2012/2/20 - 香港電台

台灣就是否需要成立文化部討論超過20年,隨著馬英九總統第二屆任期在5月開始,現時主管文化事務的文建會,亦會正式升格為文化部。

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指,由文化部統一負責文藝政策,會大大改善過往分散的政策效率,文化預算亦會顯著增加。

有台灣文化界人士期望,新的文化部可以改變過往集中資助著名團體的做法,多些關注處於起步,對文化藝術充滿熱情的年青人。又期望將出任文化部長的名作家龍應台,可以保持文化人風骨,不要輕易向政治妥協。

教科文籲保護瀕危語言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還記得約一年前「捍衞廣東話」行動嗎? 在城市被邊緣化的同時, 有更多少數民族所處的境況更堪虞。就如不少香港的年青人, 已不會聽不會講自己的家鄉話一樣。 語言的多樣性, 在大城市追求 "標準、專業" 的生活制度下, 被 "英語、粵語、國語" 壟斷。年青一代在耳濡目染下, 亦只追求世界認同的國際語言, 家鄉話只流通於老一輩中。就如其他非物產文化遺產一樣, 隨著老師父們一個一個退下, 這個口術傳承的智慧, 消失得無踪無影。

節錄自: 2012/2/21 - 星島日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在2月21日「國際母語日」到來之際,呼籲國際社會關注瀕危語言,保護語言及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平等和包容發展。今年的主題是使用多種語言,促進全納教育。

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在全世界約6000種語言中,其中96%種語言的使用者只佔到世界人口的4%,預計約半數種類的語言可能在本世紀末消亡。

展覽: 香港百年展 雙頭奶樽現身

節錄自: 2012/2/21 - 明報

香港收藏家協會現於中央圖書館舉辦「香港百年發展」展覽,展出300多件香港早期民生用品,包括一個1820年於英國出產、由陶瓷製成的「第一代」奶樽等,向市民展示民間生活用品如何見證時代演變。

張西門說,最珍貴的藏品,是他約20年前於屯門龍鼓灘一個荒廢的原居民山村中,拾到的本地出產連奶嘴的「雙頭」玻璃奶樽,估計該奶樽於1930至40年代為當地劉姓的原居民家庭所用,十分珍貴。

永利街五號變身藝術公寓

相片來源: 星島日報
因"歲月神偷"得以保留的永利街, 首幢復修好的大廈即將化身為藝術公寓。越來越多的活化/藝術項目, 投身藝術界, 包括金鐘的前軍火庫、九龍塘的前軍營、深水埗的北九龍裁判署、荔枝角的前醫院、中環的前已婚警察宿舍及中央警署。香港的文化氣息, 好像一下子蓬勃起來。永利街的藝術算盤, 打得響嗎?

別忘記, 當我們邁步向前的同時, 永利街上還有兩家舊式印刷店, 在默默的守著他們的店, 他們的技術, 他們的故事, 香港的歷史。復修的, 不應只是殘破的大廈, 也應是中上環印刷業昌繁的史跡。如中西區議會所言: 「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

節錄自: 2012/2/21 - 星島日報
上環永利街四幢舊樓去年底完成復修,其中四層高的永利街五號將化身成藝術公寓,讓本地或海外藝術家入住創作。市建局正推展藝術家駐場計畫,由非牟利文化藝術機構運作,為期兩年。

灣仔富德樓亦為藝術公寓,呎租為四至五元,吸引不少藝術家和文化書店進駐,是較成功的藝術公寓例子。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則建議市建局將物業底層改作印刷博物館,更配合永利街特色。

Monday, 20 February 2012

天主教x龐一鳴: 四旬節 抵財團 撐小店

相片來源: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
在地產、金融與旅遊產業帶動香港經濟的年頭, 當你感覺生活越見優質之時, 能否意會到, 你光顧的, 開始是千篇一律、工廠式運作的連鎖店: 超市如是, 食肆如是, 服裝如是...

以前街角那家糧油店, 結業了; 小巷內的報紙檔, 失踪了; 橫街裡的冰室, 迫遷了; 連屋邨前的那個街市, 也沒踪形了。

你是否開始發覺, 你的生活變得機械化了; 選擇少得乏味了; 那是因為大財團壟斷市場的情況已到了能操控你生活的境況。

小市民在大財團面前, 顯得很渺小, 但不代表我們沒力量。以你的行動來支持消失中的小店, 以你作為消費者的權力, 來選擇你喜歡的生活方式! 儘管你不是一個天主教徒, 或你在大財團下打工(我明白的, 那是為兩餐晏仔的無奈), 你也可以參與這個「抵制大財團 支持小店」的行動!

這個名為「誰的華麗荒野」行動, 由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及三個天主教堂區關社組發起, 於四旬節期間(22/2-1/4)舉行。詳情可細閱海報。

http://www.hkccla.org.hk/download/poster14.pdf

Sunday, 19 February 2012

新光戲院續租 劇團接手保粵劇場地


相片來源:明報


我承認,我偏心。但你又怎能否定梁振英對文化的支持?他穿針引線促成新光續約,當然慶幸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願以以月租100萬接手。新光捱過了這個難關,作為香港人,應支持他繼續經營下去。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大家在新光裝修後,應多去欣賞粵劇。畢竟,粵劇是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質。儘管政府曾許諾會全力支持粵劇發展,但觀乎新光戲院這次差點結業的事件,政府無意拔刀相助,我對此真有點失望。

節錄自2012/2/19 ﹣ 明報
近年銳意發展新篇粵劇的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早前表明欲承租新光,惟未能接觸新光業主、商人羅肇唐次子羅守輝。至上周二李收到身為八和會館顧問的特首參選人梁振英親自致電,願代為穿針引線,促成雙方傾談,終於昨早以100萬元月租的代價,續租新光4年。

李居明批評政府未有致力保存作為粵劇殿堂的新光,續約過程中以不介入商業行為為由,未有從中協調,形容續約過程「一步一驚心,一步一難過」。

Friday, 17 February 2012

展覽: 建築雙年展 15/2 - 23/4

禮拜六, 無節目? 剛於九龍公園舉辦的建築雙年展, 夠你逛一個下午! 一次過遊走世界各地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及藝術家的作品, 就如訪遍全世界的博物館一樣! 展覽由15/2 - 23/4, 不容錯過!

節錄自2012/2/17 - 星島日報

今年以「三相城市:時間•空間•人間」為題,探討香港這個人口高密度城市的本質和素質,設有五個主題展區,有超過五十個參展單位參與

節錄自古物古蹟辦事處

以俗稱「碌架牀」的雙層牀作為基本裝置,讓參展者把作品融入碌架牀的結構中。香港文物探知館設有台北及世界展區,其他作品則設於九龍公園內的展區及戶外裝置區。



電視: 《香港故事》- 天星小輪與電車

相片來源: 都市日報
天星小輪與電車, 是香港的活寶貝, 遊客到香港的"must-do item", 也是港人仍為之津津樂道的生活小品。

緩慢前進的步伐, 是繁華香港的調劑, 像呷一口咖啡的閒適悏意。大會堂前的天星拆了; 木製電車在法國公司管理下快要下架了。二十年後, 我不擔心這兩種交通工具會在香港消失, 不過我猶疑他們還會有令人舒懷的慢活氣息嗎?

2月20日於亞視7:00播出的港台節目:《香港故事》, 為你娓娓道來。

節錄自2012/2/17 - 都市日報
 
於1888年成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既載客,亦運送麵包及貨物,開展了來往香港及尖沙咀的渡輪服務。「曉星」號是第一艘渡海小輪的名字...及至1898年,遮打爵士買下所有小輪,均以星字命名,天星小輪正式成立。
至於電車軌道,至1903年才開始興建,一年後,從英國進口的單層電車在香港面世。至1953年,更發展成木質的上蓋,及後來的雙層電車。

Thursday, 16 February 2012

講座: 丁新豹教授 「社會如何記憶?──香港的紀念儀式與建築物」

相片來源: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古物古蹟辦事處所舉辦的講座, 本星期邀得丁新豹教授! 今個星期六乖乖地去文物探知館排隊啦!

http://www.history.cuhk.edu.hk/Poster/Seminar/20120204.jpg
講者將會為我們介紹香港地區各種集體的紀念活墽和建築物, 探討其背後的涵意, 讓公眾了解日常生活所見的集體紀念活動, 與身處其中的社會, 具有什麼結構上的聯繫?

http://amo.gov.hk/b5/education_jan_2012_special.php
「社會如何記憶?──香港的紀念儀式與建築物」
日期: 18.2.2012 (六)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正
地點: 九龍公園 香港文物探知館 演講廳

蔣介石行營原貌修復

相片來源: 中新社
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翻版? 或是赤柱美利樓異地重建(relocation)的翻版? 請大家拭目以待!
不過儘管relocation, 亦會對歷史建築的重要性有所影響。

若想了解更多Reloc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可參考New Zealand Historic Places Trust的文件.

節錄自2012年2月16日 - 報市日報
被拆除的「蔣介石重慶行營」是三棟磚木結構建築,建於1935年底,屬於民國時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盧溝橋事變發生數月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民政府軍委會在此辦公,蔣介石的官邸亦在此處。

節錄自2012年2月16日 - 重慶日報

幾個拆下來造型別致、保存完好的磚石,由兩位工作人員用發泡塑料仔細包裹,堆放在一旁。 “那些拆解下來的門窗、門垛,我們都分別用塑料紙包裹並一一編號,每天我們分三班輪流看守。”

該負責人稱,“行營”的修復工程從2011年初開始啟動,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和程序進行。通過前期的可行性論證、現場測繪、方案設計等程序,2011年7月,修復方案通過專家論證,11月通過重慶市文物局審批(渝文廣行管〔2011〕—219)。

龍應台接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



龍應台。你或許未上過她在港大講的座, 也未看過她的書, 但她的著作名稱, 你或多或少也聽說過: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親愛的安德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的魅力, 看過她的書, 你就無法抗拒; 就如聽過林鄭月娥的講座, 你會被她深深打動一樣。 若這兩位鐵娘子同台較勁, 一起談保育, 相信可坐滿文化中心的大劇院。

她要離開香港, 回台灣掌文化建設委員會, 我真替台灣人高興。香港何時才會有文化部呢?

節錄自2012年2月16日 - am730

台灣在華人世界有「小而關鍵」的位置,未來要讓文化回歸本質,發揮台灣「軟實力」。她特別提到,會關注草根階層的「文化權」,又將穿上波鞋下鄉,了解偏遠地區的小孩,和台北市的小孩文化差距有多少。

節錄自2012年2月16日 - 報市日報

她第一句說「辛苦了」,她要給文建會成員找回光榮感。接着她的第二句是「謝謝你」,她表示感謝歷任主委在台灣文化上的努力。龍應台的第三句是「請幫忙」,希望各界多幫忙,也希望文建會能夠像方糖一樣融入水,而不是一塊分明的石頭。

龍應台望發揮台灣軟實力 返台就職 與兒話別淚灑蘭桂坊

2012年2月16日 - am730

在台灣,總統馬英九的新內閣上周交接,因在港處理事務而延遲返台就職的著名作家、港大客座教授龍應台(圖),昨正式接任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主委。她表示,答應執掌文建會後,內心掙扎,在港用兩周時間整理情緒。她又透露,與兒子安德烈是在中環蘭桂坊一間餐廳話別,兩人淚灑餐廳。

龍應台早前要留港處理放棄香港居留權手續等事務,延遲一周履新,她昨首次以文建會主委身份會見傳媒,以「失去自由的第一天,很高興認識大家。」作開場白。龍應台憶述答應接掌文建會後,用了兩周整理心情。而最不捨的是,要與在港與她同住的安德烈話別。她稱,在新內閣名單公布的前一天,與安德烈到蘭桂坊一間牛扒餐廳吃飯,當安德烈得悉她要回台任職後,安德烈問她「要離開我們那個家了,是不是?」兩人淚如雨下,「眼淚不斷掉在牛扒裡,淚水和著牛扒吞。」

對於讓她離開生活了9年的香港,回台出任公職的決定,龍應台指,「歷史的時刻已到來……如果不做(主委),可能會變成另一個樣子」。她表示,台灣在華人世界有「小而關鍵」的位置,未來要讓文化回歸本質,發揮台灣「軟實力」。她特別提到,會關注草根階層的「文化權」,又將穿上波鞋下鄉,了解偏遠地區的小孩,和台北市的小孩文化差距有多少。


龍應台上位苦訴「失自由」

2012年2月16日 - 報市日報

新任台灣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昨日上任,她笑稱這是「失去自由的第一日」,她表示已為就任新職位接受了兩周的心理治療。而當她告知兒子安德烈要離開香港後,兩人還前往蘭桂坊一邊吃牛排一邊流淚。她形容「眼淚滴在牛排上,整個牛排都是鹹的」。

龍應台(圖)昨日上午從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手中接下文建會主委印信,宣告正式就任。上任首日,龍應台以三句話表達自己心情。她第一句說「辛苦了」,她要給文建會成員找回光榮感。接着她的第二句是「謝謝你」,她表示感謝歷任主委在台灣文化上的努力。龍應台的第三句是「請幫忙」,希望各界多幫忙,也希望文建會能夠像方糖一樣融入水,而不是一塊分明的石頭。龍應台也表示,「兩岸文化交流應多元化,大陸並不是一塊鐵板」。
另外,龍應台還談到她離開香港時很匆忙,她形容「冰箱有雞蛋、洗衣機裏有待洗的衣服,甚至茶杯還是熱的」。

鄧中夏─省港大罷工的領導者

2012年2月16日 - am730 香港人香港史 - 劉智鵬
1925年爆發的省港大罷工,與蘇兆徵並肩作戰的另一名核心領導人,是來自湖南的鄧中夏。
鄧中夏在湖南接受教育,由私塾升讀小學、中學、師範學院,最後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五四運動期間,在北京積極參與抗爭,結果被捕。鄧中夏獲釋後另謀出路,以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的身份,到上海籌組「全國學生聯合會」。回北京後,鄧中夏加入李大釗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及「北京共產主義小組」,走上革命的道路。

殯儀業冷知識

2012年2月16日 - am730 聰耳驚聞 - 潘紹聰
昨天筆者轉述了一位殯儀業從業員,在靈寢室看到遺體的擺放方向,離奇被頭腳倒轉了,這除了是因死者心有不甘,而故意做出的一件靈異事件外,更是在行內的禁忌之一,因一般來說,遺體的處理方向是不容有錯失的。又正如抬靈柩時,必須以先人頭部向前,意味不讓先人回頭再看世界的一切。

提到棺木,原來仍在長生店未出售的棺木是不能放在地上的,因當棺木著地即表示有先人需落葬,所以仍在長生店的棺木是被東西托起的。至於在靈柩下土時,在場家屬的人影在太陽下的倒影,是不可被射到墓穴裡,否則在生的人運氣會受到影響。另外,在生人的陪葬品中,亦不應用上先人及生人的生活照,因這同樣會對生人不利。
相信有試過親人過身,而又用上傳統道法超度的讀者們,也會知道要在靈堂,不斷將那些壽金燒向先人,藉以希望先人在陰間即時有錢可用,原來這個想法是錯的。

Wednesday, 15 February 2012

華懋趕戲院里65年小檔

相片來源: 明報
「天地有正氣」, 當年華懋在與陳振聰的爭產官司中勝出後的這句話, 在面對小排檔時, 還可以說得這樣理直氣壯嗎?

穿梭於中環的甲級寫字樓中, 里外巷內偶有一兩個小檔, 緩沖了商業區嚴肅緊張的氣氛。當年陸海通大廈重建時, 戲院里的幾檔擦街匠也得以保留, 為可現在一個小小的利是封檔也不放過呢? 

 節錄自2012年2月15日 - 明報

郭婆婆昨向記者透露,攤檔自其外婆開始經營,2010年底收到食環署撤離通知,去年3月經協商獲食環署准許將攤檔稍稍移離重建範圍,各方均知悉其電表箱的存在,最近卻突然被要求撤走,對此大感無奈

節錄自2012年2月15日 - 明報

郭(婆婆)憶述,小時住在德己立街唐樓,隨外婆擺檔,起初只賣零食飲品,後來才兼售香煙利巿封等。郭稱,當時對街的郵局還沒拆,戲院里還有報紙檔、郵票檔、擦鞋檔,如今檔主死的死、搬的搬,只餘他們一家。

北區邊境禁區解封 中英街仍禁

港深邊境, 自1951年因偷渡問題嚴重, 而被列為禁區, 70年來一直被荒癈, 被視為神秘國度, 居民出入亦需申請「禁區紙」。

 自2008年政府決定釋出邊境禁區發展土地, 於2012年2月15日零晨起有8條村落解, 但最為人熟悉的「中英街」, 卻仍然重門深鎖, 未能受惠於是次北區解封中。想一窺「一街兩制」的中英街, 除了上維基及Google, 或可到深圳的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http://www.zyj.cc/

節錄自 2012年2月14日 - 明報

1951年,當年的港英政府出於保安理由,在香港新界北部邊境設立禁區,其中包括北區的沙頭角市、沙頭角鄉郊、羅湖、文錦渡打鼓嶺元朗落馬洲。包括香港居民在內,出入邊境禁區均需出示禁區通行證,俗稱「禁區紙」。

展覽: 馬屎埔村民故事館

相片來源: 馬寶寶社區農場

馬屎埔村, 一個於粉嶺的小村落, 雖然好些村屋已空置, 但堅持留下的村民, 仍盡力體現60年來務農生活。 但這樣的日子不知道能堅持多久, 因地產商已向這片樂土虎視眈眈。

未懼大地產商的勢力, 村民仍留守著馬屎埔村, 自發成立田邊故事館, 細說著村莊的故事, 散發著可貴的人情, 保存著草根的文化。

若想親身體驗馬屎埔村, 可乘粉嶺火車站A2出口前的52A, 54A或56A小巴, 於帝庭軒小巴總站下車, 村落就於馬適路對面。馬屎埔村內的馬寶寶社區農場每於周末舉辦導賞團。有興趣的可到網站查詢。

馬寶寶社區農場: http://mapopo.wordpress.com/

節錄自2012年2月14日 - 明報

村裏不少村屋人去樓空,有村民在這些空屋中收集留下來的杯盤碗碟;又有村民借出她的家,當成田邊故事館,展出這些漂亮的杯碗。一杯一碗,人們不但會帶回家繼續使用,同時訴說村的歷史。村民佳佳說:「保存文化的最好方式,不是將它放進博物館,而是讓它融入生活。」

Tuesday, 14 February 2012

Heritage Heals in Hiraizumi



©UNESCO/Cynthia GuttmanFlanked by two monks, Parliamentary Vice-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 Mr Hamada, Senior Vice Minister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 Yuko Mori; UNESCO Director-General Irina Bokova; Governor of Iwate Prefecture Mr Tasso and Mayor of Hiraizumi Mr Sugawara, with the certificate for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Hiraizumi.
 
日本東北3.11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壞, 至今仍難以釋懷。在大地震發生後三個月, 災區附近的平泉地區, 以佛教清淨地之代表, 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為顯對平泉的重視及支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 打破慣例, 親身到日本平泉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與此同時, 亦感謝日本於這25年間設立UNESCO-Japanese Funds-in-Trust 資助聯合國內的不同項目, 包括世界文化遺產

若希望了解更多有關資料, 可參考以下網頁:
平泉: http://hiraizumi.or.jp/
UNESCO-Japanese Funds-in-Trust : http://www.unesco.emb-japan.go.jp/htm/jpfundsintrust.htm





展覽: 美利樓展公屋畫家作品

相片來源: 都巿日報
香港的歷史建築, 與藝術家一樣, 隱身於這石屎森林, 不細心發掘就被錯過了;  再不出幾十個年頭, 就消失不見了。

公屋畫家朱東盛, 日照時的生活, 或與你和我一樣, 為口奔馳; 但待日落之後, 就正式走進他的人生: 畫畫。60年來, 畫畫是生活的調劑, 奮鬥的目標, 練得一手好畫卻苦無知音。

自去年開始, 當傳媒說出朱東盛的故事, 巿建局聯同一大型商場, 為朱東盛籌辦第一個畫展。事隔半年, 正值情人節, 美利樓亦會舉辦朱東盛畫展。 當中的代表作, 為朱先生送給太太的定情信物 《花好月圓》圖。

其實香港有不少的歷史建築, 被空置, 被遺忘, 靈魂像被掏空了。 若能以歷史建築, 為隱世藝術家們的展示場地, 如此結合, 能將兩者同樣注入生氣, 給兩者重生機會。市建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或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應好好考慮一下!

 節錄自2012年2月14日 - 明報

今年適逢兩口子金婚之日,朱伯獲領匯借出美利樓,在情人節期間展出12幅水墨畫作品,包括美利樓水墨畫及二人定情信物《花好月圓》圖,一圓朱伯開畫展之夢。

Monday, 13 February 2012

新光戲院月底結業政黨發起簽名運動要求保留

2012年2月11日 商業電台

本月底約滿結業的北角新光戲院,晚上公演最後一場粵劇曲目《帝女花》,連同未來數日的曲目,全部門票經已售罄。有市民指,戲院座落北角數十年,對它的結業感到可惜,又指附近的長者日後會失去一個娛樂。有內地遊客指,粵曲是中國文化遺產,政府應該保育。

工聯會下午到戲院外收集簽名,發起一人一信活動,要求政府介入,保留新光戲院,改作綜合表演場地。

展覽: 羅屋民俗館暫停開放

相片來源: 香港歷史博物館



位於柴灣的「羅屋民俗館」將於2月17-29日暫停開放。

羅屋民俗館原為羅姓客家人的村屋, 始建於1736年, 已有200多年歷史。政府於1989年將之列為法定古蹟, 永久保留。

「羅屋」室內用作展示當年客家村屋家居生活布局之用; 室外空地則展示柴灣的歷史及有關羅屋的歷史及建築特色, 和客家人習俗。

新疆天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Source of Photo: oursteps.com.au
節錄自 2012年2月12日 - 明報

新疆今年年初向聯合國遞交了「新疆天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新疆天山」申遺的組成地包括:博格達峰提名地(含天山天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區域)、中天山提名地、托木爾峰提名地等。

天池景區總面積達548平方公里,地形地貌複雜多變,集雪域冰山、森林、山谷、綠洲、戈壁、草原和沙漠等自然景觀為一體,堪稱瀚海沙漠中的自然博物館和史前生物大觀園。

展覽: 文化博物館2013年辦李小龍文物展

掦威海外、力證中國人並非「東亞病夫」的武打巨星李小龍, 逝世至今近四十年, 其電影仍為人津津樂道。 2008年九龍塘李小龍故居業主申請改建為李小龍紀念館, 惜與政府商議近4年後, 仍不能達成共識, 最後政府決定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籌辦李小龍文物展。

展覽將於2013年揭幕, 為期五年, 部份展品尚在搜羅中。有議員認為中國功夫電影影響海外深遠, 冀能另覓地方興建「武俠電影館」或「功夫展覽館」。

節錄自2011年2月11日 - 星島日報
早於○八年,李小龍故居「栖鶴小築」業主余彭年,向政府要求原址加建三層地庫,改為李小龍紀念館,政府與余「糾纏」兩年多後,計畫「難產」。

康文署署長馮程淑儀又稱,從去年籌備至今,已找到相關的電影、紀錄片、書籍報刊等,會嘗試聯絡李曾就讀的小學、中學舊生會,搜羅其早期學校生活情況,尋覓相關照片和衣物等,供展覽用...

Friday, 10 February 2012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Source: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公約》至今已成立了40年, 當中已將於153個國家內的936項文化遺產,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行列。 公約使全球關注保育的重要性, 文化遺產對人文、自身認同的重要性, 促進了民族之間對保存文化遺產的團結性, 亦彰顯文化遺產的多樣性。

UNESCO為展示公約於40年來的發展及成就, 於2012年整整一年, 將於不同的成員國內, 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 40週年的慶典, 將於2012年11月在古意溢濃的京都結幕。大家可登入
http://whc.unesco.org/ 了解更多有關40週年的各項活動, 是時候給自己一個環遊世界的藉口了!

節錄自: http://whc.unesco.org/en/news/834/

The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Irina Bokova, launched the 4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in a ceremony at UNESCO Headquarters on 30 January. It was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events States Parties to the 1972 Convention are organizing around the world over the coming year, and ending with a final event in November 2012 in Kyoto, Japan.

“It [World Heritage] is neither a beauty contest, nor a race among countrie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of sites. The brief moment of glory brought by the inscription of a site is worthless without the long-term commitment of States, authorit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o safeguard it.”
Knowing about your history – where you come from and what your ancestors have accomplished –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syche of a country as well as building a sense of self-worth of a people.”

UNESCO World Heritage Online Calendar: Get to know more about heritages everyday!



正值2012年為世界文化遺產公約成立40周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Panasonic合作, 精選世界文化遺產的瑰麗照片, 組合成電子月曆, 供世界各地人仕免費下載。而月曆本身亦包含各個遺產的小知識, 讓各位對文化遺產的認知每日遞增!

節錄自: UNESCO

Featuring stunning photographs of 12 World Heritage sites, the calendar includes informative texts and interesting facts in English, Japanese, French, Chinese and Spanish.

View the calendar onlinehttp://panasonic.net/UNESCO_worldheritage_calendar/2012/en/index.html

講座: 「活化工程:古蹟和建築之間的關係」

緊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啟幕, 今天將一連舉辦三個論壇公開予公眾參與。其中11:30am舉行的「活化工程:古蹟和建築之間的關係」將邀得香港中心新會址的建築師及設計師 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維珍尼亞大學建築師 David Neuman, 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龍炳頤教授參與討論。討論將涵括前軍火庫被活化成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的由來, 建築師對這個活化項目的願景, 及項目對香港保育事業的啟發。

(可能由於香港民眾對保育意識越來越高, 論壇的門票已悉數派光, 唯希望論壇後會有相關報導!)

節錄自Asia Society:

Discussion on architecture and heritage with:
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architects, designers of the new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David Neuman, Consultant to the Site Architect Selection Competition & Architect for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David Lung, Dean,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derator)


A shared culture and heritage are considered essential in connecting a society as disparate as Hong Kong.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protect and conserve built heritage in the city. One such example is the new home of the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at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Former Explosives Magazine in Admiralty. This discussion will explore how the project came into being, the vision of the architects, and th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lessons that Hong Kong and the region can learn from the project.


Thursday, 9 February 2012

由軍火庫到文化樞紐 古蹟活化後見新氣象



又一歷史建築活化項目開幕。位於金鐘的前英軍軍火庫活化為亞洲協會的香港中心新會址。香港中心除提供了一個文化活動的新場地外, 亞洲協會亦特意辟出一個空間, 作為展出整個活化過程的永久展覽。而於建築群內, 屹立近150年、歷史最悠久的前軍火庫A(Former Magazine A)則被活化為藝術廊。想親身感受這活化建築的氛圍, 可於星期五、六或日參加其免費導賞團之餘, 亦可同時參觀其開幕展覽: 「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

節錄自: 2012年2月9日 - 美通社亞洲

亞洲協會聯席主席及香港中心主席陳啟宗先生表示:「這個活化保育項目的歷史價值非常高...是次項目順利完工,亦標誌著社會各界對古蹟保育的合作邁向新里程。」

這是本港僅存的英軍建築物之一,部分可追溯至十九世紀中,在歷史及建築上都極具價值佔地1.4公頃的軍火庫由四座前英軍建築物組成,建於1860年代至1940年代間,用作儲存及處理炸藥。其中包括三座一級及一座二級歷史建築,自八十年代起被廢置。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新會址,為市民展現了前金鐘軍火庫的保育、修葺及活化成果,配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以促進文化及政策交流為己任的目標,為東西方交流提供合適的平台...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之殤 文物局長對被拆不知情

連為保衛老北京城的建築家-梁思成-的故居也保不成, 於中國被遺忘了的的老房子老城區老樣貌, 也會否正默默地被發展蠶食而不被關注, 待事件曝光就只能嗟嘆太遲。一室書香, 現成頹垣, 重建故居, 只是形似, 但故人氣息不復, 其意義何在呢?

節錄自2012年2月1日 - 明報: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經基本被拆除殆盡」,「現在梁林故居已不復存在,只剩下門樓上幾根斑駁紅漆的木房樑,從門樓走進去後可見一片殘磚爛瓦,門樓旁邊的倒座房已全部被拆」。

曾經為保存老北京城「杜鵑啼血、奔走呼號」的梁思成生前未能保護下北京老城,死後連自己的故居也遭到拆毁,念及於此,孰能不捶胸扼腕。

節錄自2012年1月28日- 明報

梁林在生時為保護北京古建築而奔走,文物保護人士對他們的故居被拆掉表示震驚,北京文物局長則稱對拆遷不知情。

文物保護人士曾一智對這個消息表示震驚。她說,梁林故居已被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依法應獲保護。目前考慮的方案是復建梁林故居,但最終方案還未出爐...
這處舊居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因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和他的愛妻、一代才女林徽因1931年至1937年曾在此租住,他們的小兒子梁從誡也在這裏出生,而且這一時期是兩人對中國建築史及文物保護作出重要貢獻的時期。他們從這裏出發,完成了對中國古代建築群落的大部分考察。

立會撥七千萬活化灣仔藍屋 活化後服務收費保持低廉

立會撥七千萬活化灣仔藍屋

2012年2月8日 - 明報

立法會通過撥款7500多萬活化灣仔藍屋建築群項目,但有議員擔心建築群內會豪宅化,無法惠及區內居民。

工黨何秀蘭擔心,如按照市值租金計算,建築群內會豪宅化,恐項目會跟灣仔和昌大押一樣淪為
高級食肆,區內居民無法受惠。

負責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強調反對豪宅化,會與藍屋居民一起設計項目發展,而租金是參考2009年的市值,估計月租不超過1萬元。

(即時新聞)

藍屋活化後服務收費保持低廉

2012年2月8日 - 商業電台

立法會一個委員會,討論撥款七千五百多萬,將灣仔藍屋活化為多功能建築組群。多名議員贊成撥款,建築界議員劉秀成要求營運機構解釋,一次過撥款後如何營運。工黨何秀蘭要求,活化後的藍屋,為基層市民服務,租金保持低廉。

聖雅各福群會指,活化後的藍屋,部分單位會以約萬元的市值租金向外界租出,又會設有兩間食肆,與及舉辦社區活動,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會方強調,商戶的服務收費,會保持在基層可接受的水平,為社區人士服務。

三家企業有意 舊工廈建數據中心

2012年2月8日 -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全港現有三十家數據中心營運,為吸引更多企業及國際知名科技公司在港落戶設高端數據中心,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指,政府今年中將推多項措施鼓勵在舊工廈局部改建設立,過去兩年,每年對用地需求已增長一成八,尤其雲端服務急增刺激數據中心設施需要。近半年來,政府已收到六十家機構查詢覓地建數據中心。

  新任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賴錫璋接受訪問時指出《財政預算案》已公布多項措施,吸引企業在十五年以上工廈改建局部樓層或重建開數據中心經營,現有約千三幢工廈供選擇,過去一周,三家企業口頭上表示有興趣,仍要詳細考慮投資方案。新措施可望今年中推行,至一六年三月底截止。

  千三幢工廈供選擇

  新措施特向各級數據中心申請者免收「豁免書費用」;按實際發展密度及高端數據中心用途來補地價;發展密度最低要求,也由目前六成調低至四成,或地積比率達二點五倍。他舉例,一般高端數據中心須五萬呎面積,即免收近二百萬元豁免書費用,中小企較受惠,且申請人拆卸重建低於十層的數據中心,一般一年後可啟用。

  他指政府一直爭取高增值數據中心落戶香港,數年前顧問研究發現,四成數據中心來自金融、銀行及保險業,○九年全港數據中心佔二百三十萬平方呎加高地台空間,一○至一五年間,估計每年需求增長百分之九點八。過去兩年已分別增長一成八、即每年增長四十萬平方呎,共達三百二十萬平方呎;需求趨增,尤其雲端服務急增刺激數據中心設施需要。

  研擴大工業邨

  近半年來,政府已收到六十家機構查詢,他指仍有十宗繼續了解覓地、電力供應等情況,當中有國際知名、印度IT公司及軟件公司等,香港地少,長遠制定一套數據中心用地政策存困難,政府會研究擴大工業邨拓建數據中心。

  工業邨內,現有十八點五公頃地作高端數據中心,有五個已營運中,四個仍在裝修興建,三個剛獲批地,大都集中將軍澳工業邨內。
  
記者 張一華

Wednesday, 8 February 2012

展覽: 澳門博物館醉龍節展揭幕 展示本土非遺工作保護成果

2012年1月19日 - 澳門政府文化局

《醉舞龍騰——澳門魚行醉龍節》展覽昨日(一月十八日)在澳門博物館揭幕。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張素梅主任,中央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文化教育部劉曉航部長、葡萄牙駐澳門香港總領事(柯瑪諾)Dr. Manuel Carvalho、澳門理工學院李向玉院長、文化諮詢委員會李鵬翥委員、澳門鮮魚行總會蘇中興會長、海星中學蔡梓瑜校長及文化局吳衛鳴局長出席並主持剪綵儀式。

吳衛鳴局長在致詞中指出:明朝嘉靖年間,澳門所在的香山縣已形成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轉龍頭”的習俗,這種傳統在四百年後的澳門仍然保存,具有重要的意義。《魚行醉龍節》在去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對澳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種肯定。期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有更多的傳統民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魚行醉龍節》是澳門歷史悠久及獨特的本土民俗節慶,該節慶內容包括:“吃龍船頭飯”、“舞醉龍巡遊”、“派發龍船頭長壽飯”,是澳門具有本土特色民俗項目之一。展覽選擇在農曆龍年到來之際展出,別具意義。

是次展覽由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主辦,由一月十九日至四月十五日向公眾開放。展覽內容分為“概述”、“歷史淵源”、“魚行醉龍節”及“薪火相傳”四個主題。展品包括舞醉龍儀式的器具、服飾、照片、錄像、文物及文獻等,觀眾可透過展品了解到這種民間習俗節慶活動。展覽同場展出海星中學及西望洋創作中心一班年青學生專門為本次展覽度身創作的一批與“舞醉龍” 主題相關的藝術原創作品,帶出澳門年青一代薪火相傳、保護澳門本土特色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主辦機構希望透過是次展覽,向公眾展示近幾年來政府在搶救、保育、整理、研究澳門本土民間習俗的成果,藉此宣揚其蘊含的文化價值,更好地向公眾宣傳及保護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訊息及其重要性。

為了配合是次展覽的相關主題,主辦單位早前已舉行了一場有關上述主題的講座,展覽期間將出版展覽場刊及設計精美的“醉舞龍騰”紙藝公仔,並於澳門博物館禮品店出售。澳門博物館開放時間為十時至六時 (逢周一休息),澳門市民可逢周日,憑有效身份證或學生證免費參觀,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文化局網頁http://www.icm.gov.mo/或澳門博物館網頁http://www.macaumuseum.gov.mo/

Monday, 6 February 2012

US$1.02 million project launched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Source: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home
Good news for communit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who wish to keep their intangible heritage alive! UNESCO, with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Japan, will be working hand in hand with governments, civil societies and communities to ensure that safeguarding efforts in eight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Bhutan, Cambodia, Mongolia, Nepal, Papua New Guinea, Samoa, Sri Lanka and Timor Leste) are supported and sustained.

With time running as the enormous reservoir of cultural practices, knowledge systems and rituals across the region is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safeguarding of living heritage becomes ever more critic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ntries concerned. Intangible heritage impacts on the sustained well-being of people,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belonging, joy and purpose.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hat policies, inventories and adequ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e immediately put in place to ensure its safeguarding. This eight-country project i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global UNESCO Programme to build capacit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around the world.

To date, some US$7 million in extra-budgetary resources have been mobilized to implement the capacity-building strategy, in addition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nd and the Regular Programme budget. These extra-budgetary resources were generously granted by Azerbaijan, Bulgaria, Cyprus, Flanders (Belgium), Hungary, Japan, Norway, the Republic of Korea, Spa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e invite you to explore and appreciate over 200 practices and expression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lready inscribed on the Lists of the Convention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richness of this heritage and the importance it plays in our daily lives. Among them you will find, The Mongol Biyelgee: Mongolian traditional folk dance, The Sbek Thom, Khmer Shadow Theatre of Cambodia and The Mask Dance of the Drums from Drametse, Bhutan.

兩招鼓勵舊工廈變數據中心

2012年2月4日 -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一直缺地興建高端數據中心,《預算案》宣布一系列放寬措施,鼓勵跨國及本地公司物色十五年以上樓齡、逾一千三百幢工廈改裝為數據中心,免收經營者豁免書費用及重建時可按高端數據中心來補地價,以拆牆鬆綁吸引企業進駐香港。

  免「豁免書費」及降補地價

  香港與鄰近亞洲國家近年就吸引更多公司進駐開設數據中心愈趨激烈,政府去年除預留將軍澳工業邨兩公頃用地作興建數據中心外,今次《預算案》內,更將十五年以上的工廈改建數據中心時,政府免收「豁免書費用」,各級數據中心均適用。

  另一措施是按高端數據中心用途來補地價,為修改工廈用地契約重建成高端數據中心時,提供大優惠,政府會按實際發展密度、高端數據中心用途來補地價。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日解釋,高端數據中心一般樓高少於十層,地積比率不超過五倍。但位於商貿用途的舊工廈、典型商廈進行重建時,地積比率可達九至十二倍,回報率較高,令數據中心要與其他人競爭用地時,成本大,競爭力輸蝕,所以一直沒人重建工廈來興建數據中心。

  該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稱,亞洲多個國家近年力谷吸引公司進駐設亞太區總部連數據中心,高端數據中心對地方要求極嚴格,香港是亞太區設數據中心最安全地方,但礙於覓地困難,若不推措施,恐更難與其他國家爭奪經營者。

  她指,香港現有千四幢工廈,可供數據中心發展的十五年以上工廈有逾千三幢,新措施可放寬容許公司改裝工廈局部樓層建成數據中心,預料會吸引中小企。

  但她指出,提供「拆牆鬆綁」措施後,亦未必一定可吸引大批海外及本地科技公司來港。

  關注數碼通取消無限上網

  另外,就數碼通本月十三日起取消新客戶的手機無限上網計畫,其他電訊商料會跟隨日內取消,蘇錦樑表示政府關注,但屬市場主導的商業服務,不屬合謀定價、反競爭行為,電訊管理局發出的公平政策使用指引是要電訊商提高透明度,市民如有不滿可投訴。

記者 張一華

發展局局長談何東花園(只有中文)

節錄自發展局新聞稿

2012年2月4日
http://www.devb.gov.hk/tc/publications_and_press_releases/press/index_id_6981.html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二月四日)在出席電台節目後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何東花園的限期到了,想問最新的情況,因為業主堅拒不賣及要拆。目前你們會就這方面有甚麼進一步行動?

發展局局長﹕何東花園這文物保育的個案,是相當棘手的個案。因為我都是從報章的報道很清楚知悉,對於何東花園業主來說,那並不是一個財政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一向運用的經濟誘因,在這個案似乎非常困難。所以我現在仍爭取最大的空間,及一段適當的時間,繼續和業主磋商,究竟還有沒有其他可平衡保育及發展的方案。為了爭取這空間及時間,我不可以立即啟動將何東花園成為永久法定古蹟的程序。但我不即時啟動這程序,不是沒經過評估。我是評估過,即使暫定古蹟的時間結束後,今日何東花園沒有受到任何法定保護,我的評估是它仍不會受到破壞。所以在這評估下,我願意暫停將它成為法定古蹟的程序,從而爭取空間及時間繼續和業主磋商。我很高興聽到現在外遊的業主,她表示樂意和政府繼續磋商。我不能再公布細節,否則會影響我們的磋商。

展覽: 龍年宜婚嫁 租裙褂倍增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今年龍年適逢雙春兼閏月,傳統裙褂店指婚嫁市道大旺,料生意額比去年增一倍,每套裙褂租金由約五百元至三千元不等。商場亦舉辦籌辦婚嫁展覽及內地旅客購物團,料中西情人節的生意額可按年升兩至三成,當中巧克力、花卉、首飾都受歡迎。

  傳統裙褂店南興隆負責人馮國浩指出,去年底已有人預訂今年農曆二月的裙褂,本月已接獲定單近二十張,而去年平均只有十張,受惠雙春兼閏月,預期今年生意額可倍增。他又指,裙褂造價較貴,一套五千元至二萬元,所以大部分新人會租用三日,租金五百至三千元。

  商場辦內地客嫁妝團

  他介紹一套正在商場展出的粉紅色裙褂,由六十年代保存至今,估值二十萬至三十萬元,為鎮店之寶,比一套全新上乘的裙褂貴十倍。此「裙褂古董」繡滿金銀綫,密不見布,花紋非龍非鳳,而是孔雀,因當年文革提倡「除四舊」,故裙褂花紋也被逼改用孔雀圖案,正好反映當時的歷史面貌。現全港傳統裙褂店只剩不足十間。

  今年元宵與情人節相隔約一星期,觀塘一間商場加強宣傳,預料內地遊客消費有二百五十萬至三百八十萬元,按年上升兩至三成。剛過去的周末,商場招待兩團共三十對內地新人,讓他們預辦嫁妝,料消費額達四十八萬元。

  情人節禮品暢銷,商場的情人節禮盒巧克力一盒索價六百五十元,一周已售出逾千盒;花卉定單早於春節前亦接獲近百張,首飾、餐飲業生意額預計增加一至兩成。記者 黃栩源
模特兒身穿五十年代「褂王」,當時價值相等於半層唐樓。        (相片來源: on.cc 翁志偉攝)

展覽: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龍獅扎作展覽

康文署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 龍獅扎作展覽》。尚有3天的機會一覽三位本地扎作師父的民間手藝!

日期: 1-2-2012 - 8-2-2012

節慶: 元宵綵燈會文化中心舉行

各區的元宵綵燈會, 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www.lcsd.gov.hk/C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Office/b5/about/index.html

2012年2月6日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今天為元宵佳節,傳統上男女老幼都會到綵燈會賞花燈、猜燈謎。康文署今晚在尖沙嘴舉行大型綵燈會,免費入場,與市民共賀元宵佳節。

  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的元宵綵燈會,將掛上LED燈串,並以桃花、牡丹、玫瑰等組成「花花隧道」和「迷宮花園」綵燈組,營造浪漫氣氛。綵燈會更有豐富節目,如內蒙古民族歌舞、呼麥表演和馬頭琴演奏,又有舞金龍、燈謎競猜、掌相及許願活動等。以十二生肖為題的專題綵燈展覽《十二生肖•童玩•同樂》,以及由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劃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龍獅扎作展覽」亦同時展出。

  另外,荃灣沙嘴道遊樂場和將軍澳寶翠公園已先後舉行綵燈會,場內的綵燈今晚繼續開放供遊人觀賞。

Sunday, 5 February 2012

節慶: 林村拋寶牒比賽部分參賽者造型鬼馬

於大埔林村進行的香港許願節, 在熱鬧非常的盤菜宴中順利完成。錯過了的朋友, 明年再會!

 
林村舉行拋寶牒比賽,分男女子組進行,鬥將寶牒拋得高。部分參賽者造型鬼馬,有人扮成卡通人物孖寶兄弟、財神及客家姑娘等。拋寶牒比賽是許願節其中一個活動,明日會有三百圍盤菜宴,在林村舉行。

Friday, 3 February 2012

講座: 古物古蹟辦事處 2月份公開講座

古物古蹟辦事處e-資訊 e-News of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公開講座 Public Lecture

古物古蹟辦事處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香港中文大學梁保全香港歷史及人文研究中心合辦下列粵語專題講座,歡迎有興趣人士參加。
The following public lectures are co-organized by the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the M.A. Programme in Comparative and Public History,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Leung Po Chuen Research Centre for Hong Kong History and Humanit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lectures will be conducted in Cantonese.  All are welcome.

講座每場名額 Quota for each lecture
演講廳110個;活動室(現場直播演講廳實況)60個。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110 seats at Lecture Hall; 60 seats at Activity Room (live broadcasting from Lecture Hall).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日期Date: 4.2.2012 (六Sat) 3 – 5 p.m.
講題: 如我所育──從東華醫院檔案看香港早期華人的生育觀念
Topic: Chinese Birth Concept in Early Hong Kong as Seen from Tung Wah Hospital Archives
講者: 何佩然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梁保全香港歷史及人文研究中心 主任
Speaker: Professor Ho Pui Yin, Director of Leung Po Chuen Research Centre for Hong Kong History and Humanities, CUHK


日期Date: 11.2.2012 (六Sat) 3 – 5 p.m.
講題: 魂歸何處?──家庭、宗族和社區的祖先話語
Topic: Where the Souls Are? A Family, Lineage and Community Ancestor Discourse
講者:  蔡志祥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Speaker:  Professor Choi Chi Che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HK

日期Date: 18.2.2012 (六Sat) 3 – 5 p.m.
講題: 社會如何記憶?──香港的紀念儀式與建築物
Topic: How Societies Remember? Memorial Ceremonies and Buildings in Hong Kong
講者:  丁新豹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Speaker:  Professor Ting Sun Pao Joseph, Adjunc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HK

備註 Remarks:
1)        節目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Programme i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prior notice.
2)        講座內容並不代表本館立場。The Centre makes no representations on the content of the lecture.

古物古蹟辦事處教育及宣傳組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Unit,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
http://www.amo.gov.hk/

展覽:「竹跡。築跡」

尚有5天, 爭取機會一窺這與你每天擦肩而過的竹棚史實。

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amo.gov.hk/b5/exh_bamboo.php

建築作為一個文化活動的載體應該是本土的、真實的。臨建的戲棚在祀堂廟宇等永久的建築群中間築起,作為慶祝節慶之用,是香港獨有的文化特色。這些隨建隨拆的竹棚也伸展了我們對文物建築的想像,歷史價值並不在於物料存在的時間長短,而是在乎它的藝術價值、技藝的演化及與粵劇發展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這項傳統技藝的保育及其多樣化的空間演譯可以啟發我們思考更多文化遺產保育的可能性。

是次展覽由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主辦,古物古蹟辦事處協辦,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擔任展覽的策展團隊。


日期 :9.12.2011 – 7.2.2012
地點 :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星期四除外):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聖誕節前夕及農曆新年前夕開放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初二休館

免費入場

政府指舊工廈業權分散難活化 需市建局協助

2012年2月2日 - 香港電台

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預算案邀請市建局以先導計劃方式,收購舊式工廈,是因為活化工廈推出以後,大部份收到申請也是單一業權,不少舊式工廈面對業權分散,舉步維艱,需要機構協
,而市建局是最理想機構,未來一兩年先做一至兩個項目。

被問到建議與有特首參選人的說法不謀而合,是否政府已蘊釀建議一段時間,林鄭月娥回應,不會直接評論參選人的說法,但承認蘊釀了一段時間,2009年檢討市區重建策時,曾考慮市建局參與工廈重建,但並無聚焦討論,政府其後在2010年推出活化工廈措施。

有關活化工廈計劃, 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devb.gov.hk/industrialbuildings/chi/home/index.html

梁振英公布文化體育環保及保育政綱

我會希望梁振英當選...

2012年2月2日 - 商業電台

行政長官參選人梁振英,公布文化、體育、環保及保育的政綱。他說,現時由民政事務局兼顧文化藝術政策,令部份政策得不到適當處理。他建議成立文化局,制定及推動文化政策;及考慮成立由政府資助的青少年文化藝術培育中心,讓青少年有機會接受多樣化的藝術培訓。

梁振英又說,政府可為發展商提供誘因,包括將文化因素列作賣地條件,例如要求發展商在商場預留空間,作為文化藝術、展覽及表演場地。

以下政綱節錄自梁振英網頁:
【政綱】環境保護和城市保育

理念


  • 建築物是生活的載體,古舊建築是香港歷史承傳的具體表達,保育古舊建築有助認識和理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

  • 現狀


  • 城市不斷興建新樓宇、基礎建設及公共設施,不少古舊而具時代特色的建築物被拆卸,保育的需要更為凸顯。

  • 立場

    • 保育是社會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的發展目標不應純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市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同樣重要。
    • 進行保育工作時,必須尊重私有土地產權。

     

    政綱

    持續發展的行事方式

    1. 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框架,融合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的考慮,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時,加強政策局的協作。
    2. 提升政府現有「可持續發展科」的地位和規格,加強支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使該委員能向行政長官提供更全面和具前瞻性的意見,尤其是低碳改革的策略。
    3. 在城市規劃中明確考慮保育因素。歷史建築物及街道在規劃大綱圖上應列為特定的類別,並明確考慮保育與城市設計的結合,以及對社區景觀、功能和生活的影響。適當地特別關注特色小區。

    活化歷史建築

    19. 活化歷史建築物,尋找新用途,發揮新的社會功能。應該繼續撥款發展局,持續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政府帶領、全民參與、區域合作
    20. 策劃和推動香港的低碳改革,包括舊建築的改造、新建築的設計、可再生能源裝置普及化、倡導低碳節能生活、促進低碳及低排放的運輸系統、強化相關公民教育等。

    龍應台棄居港權 港恐無機制處理

    2012年2月3日 - 明報

    【明報專訊】港旅居知名學者龍應台將於本月15日回台灣出任馬英九內閣的文建會主委,雖然她只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但為免爭議,早前向本港入境事務處提出放棄香港居留權。惟有法律學者指本港沒有「放棄居留權」申請的程序,有資深入境處人員亦承認,沒有簡單方法可讓人放棄居留權。

    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分析,龍應台當日拿身分證,已等同向入境處「聲稱」自己是中國籍人士(因中國視台灣為中國一部分),現不能再向入境處以自己是「中華民國國籍」為由,申請放棄中國國籍。

    2003年到香港大學任教的龍應台,因住滿7年,依法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由於台灣法律
    規範公務員不得擁有雙重國籍,引起龍應台能否如期就任的疑問。

    龍應台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回應本報查詢時說,龍應台一生只有一本護照和一個國籍,就是中華民國國籍,而香港身分證並非國籍證件,她提出放棄,只是避免不必要爭議,讓社會焦點專注於文化專業,故她下周出境回台後,會寄回身分證。

    涂謹申表示,由於中國視台灣為領土一部分,故當龍應台申請身分證時,申報自己為中華民國國籍,入境處會紀錄為中國籍,「但你不能以中華民國國籍為由而放棄中國籍,入境處不會批,亦不會讓你成為無國籍人士」。

    張達明:寄回身分證或不存法效

    港大法學院助理教授張達明說,本港無相關法律基礎處理「放棄居港權」申請,以龍應台個案為例,即使她向入境處表示欲「放棄」港人身分並寄回香港身分證,此程序極可能不存在任何法律效力。他解釋,由於入境處沒有相應機制處理,因此很大可能僅是「知悉」有關申請,而沒有既定程序「取消」居留權。

    有資深入境處人員說,若外地人士(包括台灣人士)通常居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可提出申請香港居留權。但申請人獲批居留權後,據悉現時並無簡單方法可「放棄」居留權。

    據入境處網上資料,若龍應台在入境處紀錄上是非中國國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在連續36個月或以上期間不在香港之下,自動失去居留權,但仍有入境權,可自由進入香港居住、就讀和工作,不受逗留條件限制。

    明報記者

    蓋鳴暉自言萬般不捨 新光戲院《帝女花》謝幕

    一個如此舉足輕重的粵劇表演場地, 多次死裡逃生後, 都敵不過地產霸權, 多可悲。又說政府因粵劇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得到重視, 但對於新光戲院這一片碩果僅存的粵劇樂土, 卻不施予援手, 實在可悲。若能用悍衞何東花園的勇氣去扶助新光戲院, 所得的掌聲該不比當年宣佈何東花園為暫定古跡時少。

    2012年2月3日 -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月底結業的新光戲院即將上演最後一場《帝女花》,由粵劇名伶蓋鳴暉及吳美英擔綱演出,門票收入全數撥作慈善用途,料可為樂善堂籌近六十萬元善款。新光戲院是粵曲界的「紅館」,更是蓋鳴暉九○年首次擔正台柱,成名之地,二十二年後她為新光上演最後一場粵劇,此時此刻,她對新光感到萬般不捨,只希望一切仍有轉機。

      喻為大老倌「紅館」

      「我一九九○年十月十一日,第一次出道擔正做台柱就是在新光」,該次演出間接幫助蓋鳴暉踏上利舞臺台板,她形容新光戲院是粵曲界的「紅館」,遍布各粵劇老倌的足迹,故她對新光的感情是萬般不捨,但仍抱有希望,「戲院三月暫時只掉空未有發展計畫,證明仍然有轉機!」
     
     蓋鳴暉表示,鳴芝聲劇團每年於新光戲院演出約一百場,每次場租兩萬元,只是文化中心三分之一價錢,新光結業後需另覓表演場地,估計劇團生意將銳減三分之二。惟本港適合作粵劇表演的場地僅四個,「僧多粥少,猶如十個人輪候一格廁所」,其餘的小型表演場地難以支援,「高山劇院放不下《李後主》皇宮布景,六級樓梯改成三級,十人舞變成五人舞,台邊亦無空間放置乾冰,出來的畫面不會好看!」

      她指在二○一五年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前,劇團需擴展至沙田或屯門大會堂等新界地區演出。

      粵劇近年被重新包裝成文化藝術,吸引不少青年觀賞及參與粵劇表演。但蓋鳴暉表示,年輕一輩領取政府資助學習唱戲,不及老一輩主動積極及刻苦,「有青年演出場邊兵卒後,即大歎很辛苦,企半小時很攰。」令她即時氣上心頭。

    她明言雖然本港粵劇行業正面臨斷層,渴望有接班人承傳,但仍寄言「若非真心喜歡粵劇,勿輕易入行。」

      夥吳美英慈善演出
      
    九龍樂善堂首度與鳴芝聲劇團合辦慈善粵劇晚會,粵劇名伶蓋鳴暉及吳美英於下周六在新光戲院演出戲寶《帝女花》,門票全數撥作慈善用途。
      
    樂善堂主席江炎輝表示,過去向康文署申請演出場地,獲批檔期往往是周一至四,售票率僅約兩成,需由各總理「包底」籌得約五十萬元,但今次反應極佳,周末檔期門票迅速售罄,估計可籌得近六十萬元善款。

      他續指本地適合表演粵劇的場地少,經常出現多個藝術團體「搶場」的情況,向康文署申請輪候需時一年多,擔心新光戲院結業後,場地競爭更形激烈。

      另外,江炎輝指去年樂善堂籌得善款數目按年下降近四成,只有三百多萬元,但近月得到不少市民捐出政府派發的六千元,樂善堂已計畫將每年籌款項目增加一倍至八個,目標刺激每年善款數目升至六百萬元。

    記者 羅嘉凝

    Thursday, 2 February 2012

    預算案:支持發展文化藝術體育

    星島日報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

    曾俊華表示,政府持續投入大量資源支持發展文化藝術和體育。他們在2008年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216億元一筆過撥款,推行西九文化區計劃,亦在2010年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注資30億元和在2011年獲撥款成立70億元的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支援體育及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

    2012/13年度政府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開支超過30億元。政府會於2012/13年度增撥合共4000萬元予九個主要表演藝團,資助總額超過3億元,較2007/08年度增加近四成。政府亦致力提升及加強推廣博物館的服務,並舉辦多項大型展覽,以拓展博物館的觀眾群。在2012/13年度,政府用於博物館展覽及公共藝術的開支約為8500萬元。

    長洲搶包山明起報名

    明報

    長洲搶包山比賽將於4月28日晚上,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

    18歲或以上、身體狀況良好的人士可由明日(2月2日)開始報名參加,截止日期為3月2日。

    搶包山長洲太平清醮其中一項重點節目,為本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

    有興趣參加搶包山比賽的市民可於明日起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各分區康樂事務辦事處、離島區各體育館,以及各合辦及協辦機構,索取比賽章程和報名表格,亦可從康文署網頁http://www.lcsd.gov.hk/下載。

    參加者須於3月2日或之前,將填妥的表格遞交或郵寄往香港中環統一碼頭道38號海港政府大樓6字樓622室康文署離島區康樂事務辦事處,亦可傳真至28543949。

    搶包山參賽名額為200人,若人數超出限額,大會將以抽籤方式選出參賽者。在長洲居住、就業或就讀的報名者可獲優先權。

    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將於4月8日及14日為成功報名的參賽者提供攀包山及防墮安全訓練。

    所有參賽者均須完成其中一次訓練,才可以參加於4月15日下午舉行的選拔賽。

    在選拔賽中勝出的12人,包括成績最佳的9名男選手和3名女選手,可參加4月28日晚上11時30分至4月29日凌晨零時30分舉行的搶包山比賽。

    (即時新聞)

    市建局推工廈重建先導計劃

    星島日報

    市區重建局歡迎財政預算案中,建議邀請市建局參與工廈重建的工作。市建局會積極配合有關工作的推行,通過重建舊工廈釋放土地作房屋及商業發展用途。

    市建局會以先導計劃形式在未來兩年開展一至兩個工廈重建項目。市建局將成立一個由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先生率領的專責小組,以便盡快制訂實施方案,並呈交市建局董事會考慮及批核。

    市建局將額外增加人手,以執行該項工作。市建局在執行工廈重建先導計劃的同時會按原定計劃投放資源推行該局2012至2017年度業務綱領內的重建及復修項目。

    廣華重建 56病牀撥中醫 公院首設中醫病房 本年度可動工

    反觀廣華醫院, 對文物保育的敏感度就高得多。至少在現時的規劃階段, 已進行文物影響評估。或許與廣華醫院本身座擁一法定古蹟, 一直從事文物保育工作有關。

    
    廣華醫院有6座大樓均會拆卸重建,但醫院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圖)將會保留,重建後文物館位處正門前方。圖左起:東華三院行政總監吳志榮、主席張佐華及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林振東攝)
    

    【明報專訊】經過多年爭取,政府終於落實重建廣華及瑪麗兩大老牌醫院。預算案建議,撥款84億元和70億元重建廣華及瑪麗,預計可在2020年及2025年完成。其中本年度可展開工程的廣華醫院,重建後將會加強中西醫療結合服務,成為首間設有中醫住院服務的醫院,但牀位數目維持不變,56張現有西醫病牀將撥作中西醫病牀。有區議員批評,該區市民最缺的是西醫服務,廣華重建後西醫病牀不增反減是「離譜」。

    始建於1911年的廣華醫院,早期只得72張病牀,除了建於90年代的徐展堂門診大樓,其餘6座大樓幾乎都建於60年代,只曾在90年代進行過翻新,近年更不斷出現石屎剝落、漏水等問題,醫院爭取重建多年,終於今年預算案獲「開綠燈」。

    增非放射腫瘤日間醫療中心

    「這是送給廣華醫院的一份最好的100周年賀禮!」東華三院主席暨廣華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張佐華說,廣華醫院每年服務逾80萬人次,大部分為基層市民,希望藉重建提升服務質素。他說,醫院已完成前期工作,如臨牀服務規劃、技術可行性聲明及總體發展規劃,交通影響評估及文物影響評估亦會在今年初完成,期望可盡快展開工程

    重建分兩期 急症服務繼續

    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屈銘伸說,重建將會分兩期進行(見圖),急症服務毋須暫停,非緊急服務則會與九龍西聯網醫院配合,確保對市民影響減至最低。重建後醫院將會新增非放射性腫瘤服務、成立綜合日間醫療服務中心及設立專有樓層,提供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服務,並增設中西醫結合病房,共有56張病牀,將會成為首間設有中醫住院服務的公立醫院。

    區議員:西醫需求大 減牀位離譜

    政府發言人表示,重建後醫院的病牀數目維持不變,意味新增的中醫病牀會來自目前1200張西醫病牀。油尖旺區議員陳偉強對此表示失望,「廣華醫院需求最大的是門診及西醫服務……還以為重建會改善服務,但如今重建,西醫病牀卻倒退,好失望!」他說,過去4、5年來經常接獲需要住院,卻被拒諸門外的病人求助。陳偉強斥政府多給了資源,服務卻倒退是離譜。

    瑪麗70億原址重建 增心臟科癌症中心

    瑪麗醫院的護士宿舍及主樓分別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但重建計劃當中, 第一階段竟是把二級歷史建築--護士宿舍--拆除。而主樓能倖免於重建, 只因政府所撥的70億不足夠, 極盡諷剌。連政府都不注重保育, 在推行其他保育計劃時, 又有何公信力呢?

    【明報專訊】因設備破舊而被謔為「第三世界醫院」的瑪麗醫院,終於落實原址重建。預算案建議斥資70億元、分4階段重建該院,首期工程最快在2014年展開,到2025年完成。重建後,醫院會增設心臟科中心及癌症中心,院方計劃先向醫管局申請3億元進行詳細重建規劃。
    工程料2014展開 2025年完成

    1937年啟用的瑪麗醫院,大部分建築都在60年代落成,設備及裝修殘舊破落,下大雨時天花漏水、急症室水浸,環境惡劣。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對落實重建感高興,由於政府今年未為重建作出預算撥款,院方未來一年會向醫管局申請3億元,先進行詳細重建規劃,預計2014年展開第一階段工程,屆時醫院會按正常程序向財委會申請撥款。

    分4階段 院方憂撥款不足

    一直爭取重建的瑪麗醫院外科部主管盧寵茂坦言,當局決定可謂遲了10幾年。他說,去年施政報告對重建瑪麗隻字不提,事隔幾個月的財政預算案卻落實重建計劃,令他喜出望外。他又說,為保持醫院運作,工程會分4階段進行,故需時較長。第一階段主要拆除非臨牀服務地方,如行政大樓、護士宿舍及教授樓等,騰出空間重建。但他憂慮70億元並不足夠,因主座大樓及病理大樓等不包括在重建項目內,故重建後亦需重新裝修才可用作其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