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February 2012

電視: 《香港故事》- 天星小輪與電車

相片來源: 都市日報
天星小輪與電車, 是香港的活寶貝, 遊客到香港的"must-do item", 也是港人仍為之津津樂道的生活小品。

緩慢前進的步伐, 是繁華香港的調劑, 像呷一口咖啡的閒適悏意。大會堂前的天星拆了; 木製電車在法國公司管理下快要下架了。二十年後, 我不擔心這兩種交通工具會在香港消失, 不過我猶疑他們還會有令人舒懷的慢活氣息嗎?

2月20日於亞視7:00播出的港台節目:《香港故事》, 為你娓娓道來。

節錄自2012/2/17 - 都市日報
 
於1888年成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既載客,亦運送麵包及貨物,開展了來往香港及尖沙咀的渡輪服務。「曉星」號是第一艘渡海小輪的名字...及至1898年,遮打爵士買下所有小輪,均以星字命名,天星小輪正式成立。
至於電車軌道,至1903年才開始興建,一年後,從英國進口的單層電車在香港面世。至1953年,更發展成木質的上蓋,及後來的雙層電車。



天星電車 品牌經典

2012/2/17 - 都市日報

作為香港人,我們都知道維港的小輪與港島的電車,是這城中甚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是充滿情懷舊味道的地道景色。然而,它們又帶着甚麼故事?

文、圖:香港電台


小輪與電車,誰先出現?

回到開埠時,距今一百七十多年前的香港,沒有高樓大廈、水電設施、道路網絡,連汽車也沒有,當時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陸地就只有轎、人力車及馬車,在海岸一帶近則靠木艇小船。

約在1880年,港島沿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發展道路時,已有人提議建設大型的運輸系統,但由於當年外籍人士主要居於太平山頂,投資者認為發展山頂纜車更為迫切,結果纜車早在1888年通車。

雖然道路運輸系統未能率先建設,但早年的香港,已吸引不少外地商人前來發展。十九世紀中,一位在船上當廚師的巴斯籍印度人,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在香港做鴉片買賣、開酒店,後來更買下一艘單層蒸汽船,於1888年成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既載客,亦運送麵包及貨物,開展了來往香港及尖沙咀的渡輪服務。「曉星」號是第一艘渡海小輪的名字,後來小輪增至四艘,由於客量漸多,不久更加設上層客艙,及至1898年,遮打爵士買下所有小輪,均以星字命名,天星小輪正式成立。

至於電車軌道,至1903年才開始興建,一年後,從英國進口的單層電車在香港面世。後來客量日多,先在車頂上加設坐椅,而為了遮光擋雨,再加上帆布帳篷及捲簾,至1953年,更發展成木質的上蓋,及後來的雙層電車。

天星小輪與拜火教

創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的巴斯籍印度人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原來是拜火教徒。拜火教起源於巴斯(又名波斯,即現今伊朗一帶),當伊斯蘭教傳到伊朗時,不少拜火教徒逃到印度孟買,當時他們被稱為巴斯人。拜火教認為火是善神的化身、正義的象徵,火更能淨化靈魂,所以廟中祭壇都點起火供信徒膜拜。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不少拜火教徒都是富裕商人,像尖沙咀的地產發展也與另一位拜火教徒麼地爵士有關,「麼地道」亦因此命名。
早期電車由於未設有太多車站,乘客上落,就如現在坐小巴一樣,先跟車長揚聲,所以亦出現好些約定俗成的電車站名,例如:鵝頸橋。

從前位於銅鑼灣堅拿道東與西的路面下,剛好是從跑馬地流向維港的黃泥涌,而這段黃泥涌形狀窄窄長長,當時被稱為「鵝澗」或「鵝頸」。橫在涌面上的橋,亦稱為「鵝頸橋」。早期電車沿鵝頸橋進出銅鑼灣,乘客要在此下車亦會喊一句:『鵝頸橋有落!』

天星碼頭經歷四次搬遷

對現今香港人來說,最印象深刻的天星碼頭,應是位於大會堂對開,以簡約主義設計成的碼頭及鐘樓。這建築自1958年開始運作,卻因填海建路而被遷拆。
其實自十九世紀末,港島的天星碼頭已經歷多次遷拆。

最早期的天星碼頭,位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街交界,是簡陋的草棚,這第一代碼頭,已曾經略作遷移;1910年,維港開始填海,天星碼頭第二次遷移,至怡和大廈附近,並採用維多利亞式建築設計。1950年代,維港再填海,碼頭三遷至大會堂對開,而上面的鐘樓,更成為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8個音調組成的簡單音樂,在維港旁響遍接近半世紀。現時的天星碼頭,是繼2006年遷拆後,按照1912年維多利亞式的天星碼頭設計為藍本,重建於國際金融中心對開海旁。

合一融和

多次的遷拆,多次的重建,雖然天星碼頭不斷改變,但小輪的綠白顏色卻在歲月裏保留着。原來小輪上白下綠的設計,白色為天、綠色為海,上天下海集於船身,寓意天海合一,與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和諧共存。

同樣,電車在港島上亦運作超過百年,它披上不同的宣傳外衣,融和於熙來攘往的鬧巿,然而,偶爾一輛沒有任何廣告的墨綠色電車悄悄經過時,我們會驚覺這也許是電車的原本色相,它提醒我們,這些雙層電車,世上早已停產,這裏的每一輛,都是古董文物,並且在百多年前建成的軌道上持續運行。

渡海小輪與電車,同樣經歷百載風華,默默見證香港由漁港至金融都會的發展,它們承載着歷史,注滿普羅百姓的回憶,亦是歷久常新的代步工具,今天,它們是珍貴的香港品牌與標誌。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香港故事》,以「我們的品牌」為主題,探討香港社會不同階段的變化,介紹勾起香港人不少回憶的品牌故事。第一集「天船地車」將於2月20日(星期一)晚上7時,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