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August 2012

工廈徙置戶下周告房會

2012/8/31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府昨公布要將房委會柴灣工廠大廈改建,明年中提供一百八十個小型公屋單位,但要落實計畫,或先要面對廠廈徙置「釘子戶」的法律挑戰。柴灣徙置工廠大廈於一九五九年落成,年近八十的湯國昌自一九六二年入住至今,但房委會通知下月底要遷出,他不滿本來沒有租約期限的徙置資格就此被收回,矢言下周一會入稟告房委會。

  扎根半世紀 無租約期限

  湯國昌昨手持一份「一九五八年徙置規例」,憶說爸爸六一年承租大廈的三○七及三三三兩個相連單位,至今由自己租住,三十六平方米地方,當年交九十元租,如今交九百元。「我們是徙置租戶來的,就應該是徙置出去,而不是用投標方式,遷走到其他廠廈。」

  他解釋,徙置資格本來沒有租約期限,每平方米交二十五元租;一旦改以投標方式遷到其他廠廈,則有三年租約期,每平方米交多十一元租金。

  他不知特首昨公布的穩定樓市十招,但早於去年已獲悉整棟大廈會被收回,惟他不滿政府這種收樓手法。自從房委會去年三月發出通知書收樓,他便集齊所有租約、與房委會的書信往來文件。七十八歲了,退休前任職寫字樓的他,獨自到公共圖書館,為的是列印區域法院的表格,準備好以個人力量打一場仗。

  「下星期一我就去告那個那個……房委會」,兩日前他已向房委會職員預告了法庭見,今日便開始撰寫信件,「不需要其他人幫」。擁有六十多萬元積蓄,湯透露房委會職員曾為他申請上樓,因資產超額一半而告吹。下月三十日,便是遷出期限,他早想好了十月的第一日,「樓下的(房委會)臨時辦事處會拆走,會截水截電」,他告訴房委會,就是要在此做「土地公」。

  遷往長沙灣僅三年約

  柴灣工廠大廈是舊式「H」型七層設計,共計約三十多個單位。四十年前已租住二樓倉庫的何太表示,大廈太舊,管理處一通知退回單位可賠十一萬元,租戶便走得七七八八,所剩的零星租戶於今年年初「一車過」由房署帶往長沙灣工廠大廈「投位」,丈夫何先生投了兩個位,共八百呎,月租貴逾兩倍,正考慮將柴灣的燙金店一併遷往長沙灣。

記者 洪藹婷

港中醫院服務半世紀下周一結業

2012/8/31 now.com新聞

1959年,何伯當時只有半歲大的女,在港中醫院走出鬼門關。港中當時有名醫診症,名氣媲美其他私家醫院,收費並不便宜,一日的住院開支及醫生費要160元,是何伯一個月的薪金,要向親戚借錢才能支付。何伯表示,港中醫院就此結業,很可惜。

堯伯在醫院當司機33年,見證著醫院的變遷。走過一條長長的樓梯,今日是行人止步的破屋,昔日原來是育嬰院。

時代變,醫院亦要轉型,由接生變成提供墮胎服務,現時全港近一半的墮胎手術由港中包辦。

港中醫院下星期一結業,堯伯會退休享受生活,很多員工已找到出路,處理剩餘的門診及日間手術服務,港中醫院正式完成歷史任務,將地皮交還聖公會。

香港發現古代超級火山


2012/8/30 明報

土木工程拓展署稱,香港東南部果洲群島附近發現古代超級火山,名為糧船灣超級火山。
糧船灣超級火山原本直徑約18公里,最後一次爆發是1億4,000萬年前,之後已變成死火山,現時大部分火山岩已被風化和侵蝕,只剩下殘餘部份。
它的上部分是火山岩,由糧船灣伸展至果洲羣島,覆蓋西貢東部的大片土地,位於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西貢園區內。在港島北部和九龍的花崗岩,就是它爆發後形成。而火山灰冷卻凝固後形成石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和西貢東部大部分地方露出,組成香港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
這次是在華南東部首次發現古代超級火山,而華南東部沿岸地區,可能還有眾多類似但未被發現的超級火山,它們活躍於1億8,000萬至8,000萬年前,而香港糧船灣破火山口只是其中之一。(即時新聞)

最後一次爆發1.4億萬年前 「超級火山」助地質研究
2012/8/31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發現罕見完整超級火山系統。直徑延綿十八公里的「糧船灣超級火山」,是華南東部首個發現的古代超級火山,更是世上少有保存完整的超級火山,估計最後一次爆發是一億四千萬年前,噴發逾億立方米火山灰,可鋪滿全港土地一點三公里厚。土木工程拓展署相信,此火山有助本地地質研究、土力工程評估,包括斜坡穩定性分析。
香港現有四處火山遺址,只有「糧船灣超級火山」達到超級火山級別,最後一次爆發是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白堊紀」時代,之後變成死火山。土木工程拓展署估計,直徑達十八公里的超級火山,當時噴射出一萬三億至二萬億立方米火山灰,數量足以幅蓋全港每寸土地一點三公里厚,而其噴發量,更是前年導致歐洲航空交通癱瘓的冰島火山爆發的三千倍!
  火山灰冷卻成石柱
  它的上部分是火山岩,由糧船灣伸展至果洲羣島,覆蓋西貢東部的大片土地。在港島北部和九龍的花崗岩,就是它爆發後形成。而火山灰冷卻凝固後形成石柱,在西貢萬宜水庫東壩和西貢東部大部分地方露出,組成香港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
  該署土力工程師(地質師)鄧麗君介紹,「超級火山」定義,為火山灰噴發量在一次爆發內超過一萬一千億立方米火山灰,現時全球有約五十個超級火山,包括美國黃石公園的超級火山,但香港的超級火山同時保存凝灰岩層、火山岩層和花崗岩層的超級火山,極為罕見,更由淺至深由西貢向九龍與香港島延伸出露,香港大部分土地面積納入其版圖內,將有助研究香港地質特性。
  總土力工程師吳國材指,果洲群島一帶的火山遺迹規模最大,因凝灰岩冷卻凝固而成的六角石柱直徑,更達兩米。另往萬宜水庫東壩和位於長咀的破邊洲,亦可一睹超級火山的風采。署方暫未有考慮將超級火山申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但相信新發現會帶動租船前往參觀的人流增加。
  記者 曾偉龍

香港古超級火山噴灰 足蓋全港高過大帽山
2012/8/31 明報

【明報專訊】香港東南部原來在超級火山上,不少西貢地區更在火山口中。土木工程署指出,這個對上一次於1.4億年前爆發的死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火山灰,足以舖滿全港土地範圍,火山灰達1300米高度,即比海拔957米的大帽山還要高,火山爆發的威力是去年冰島火山爆發的3000倍。

本年初發現的古代超級火山,破火山口由糧船灣伸延至果洲群島一帶,大部分已沉在海底,現時露出海面的火山口邊緣,僅餘大浪西灣附近的長咀洲。

在白堊紀時期,香港位處活躍板塊邊界上,當時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出現火山活動,大量火山灰從地殼裂縫噴出至20多米高空。地殼失去了岩漿的支撐崩陷,變成了破火山口盆地,火山灰落回盆地,最後冷卻凝固成凝灰岩,其後地殼變動,令破火山結構向東傾斜30度。

長咀洲為露出海面火山口邊緣

本港現時非常罕見的西貢六角石柱,即是由凝灰岩冷卻收縮、裂開形成。在果洲群島接近破火山口盆地底部,六角石柱寬度可達2米;萬宜水庫東壩也可找到傾斜的石柱。另港島、九龍及新界東其他部分的岩石分佈,亦是火山運動構造而成。

土木工程署地質師鄧麗君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人類歷史未曾發生超級火山爆發,對上一次已是2.6萬年前、位於新西蘭北島;現時可考的超級火山遺址,全球只有50個,黃石公園為表表者。在糧船灣超級火山的爆發噴出的火山灰量,超過1.3萬億立方米,數量是去年5月冰島的火山爆發的3000倍,威力驚人。

鄧麗君指出,糧船灣破火山口的價值,在於整個火山結構的完整性,破火山口、板塊、岩漿冷卻而成的花崗岩,都清晰可見;也是華南東部首次發現古代超級火山。

超級火山料對生態旅遊幫助不大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吳國材表示,署方一直了解香港的地質分佈,但經過岩石年齡鑑定、化驗,才得以確定超級火山的存在,但相信對生態旅遊幫助不大,因香港本身已有地質公園,加上部分島嶼缺乏碼頭設施、風化侵蝕令岩石鬆散,易出現意外,大量遊客亦可能破壞地貌,故建議坐船觀賞。

對於中電計劃在西貢對出海面興建風力發電機,吳國材認為,中電得悉區內為古代超級火山後,會考慮到對自然景觀的影響,漁護署及環保署亦會把關。

建築融入大自然 美觀環保

2012/8/29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富有藝術及自然氣息的「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位於和合石墳場平坦的盆地上,棕色的建築物融入周圍的大自然景觀,構成一幅自然和諧的景象。食環署發言人表示,興建骨灰龕場的時候盡量符合環保原則,保留原有的林木,並引入不同的綠化設施及環保特色。
  新的安置所建築設計獨特,美觀又環保,骨灰龕大樓及行政大樓的天台和平台,均鋪設有草坪建造的天台花園,亦栽種攀藤植物以綠化戶外的靈骨灰龕。骨灰龕場亦設置雨水循環系統,利用雨水灌溉園景,節約用水。戶外地方則安裝利用太陽能發光的二極管燈,減少用電量。
  一樓設「禁香樓層」
  為鼓勵市民採用環保方式,以鮮花拜祭先人,每個龕位均設置花插。五層高的骨灰龕大樓一樓為「禁香樓層」,市民只可擺放鮮花拜祭先人,不能燃燒香燭,而二至四樓則於指定地點設有香爐,供市民燃點香燭。
  以往的骨灰龕場每層均設置化寶爐,讓市民燃燒冥鏹。為保持新建的骨灰龕場各樓層有良好的空氣質素,市民只可到置於地下的化寶爐燃燒冥鏹。一共十二個的化寶爐均為「青煙化寶爐」,全部符合環保標準,可減少煙的排放,減低污染,同類型的環保化寶爐亦用於鑽石山、葵涌的骨灰龕場。
  沿 骨灰龕大樓東面及西面、草木茂綠的階地,分別建造一個中式及西式的紀念花園,市民可向署方申請,將先人的骨灰撒於花園內,預計今年十月可開放供市民使用。記者 羅卓敏

新界東北發展盡力提供復耕

2012/8/30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畫最後一期諮詢於下月結束,一直被質疑剝奪本港最後的農耕綠地。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昨表示,政府會盡力在區內為受影響的農戶提供復耕機會。
  該計畫發展粉嶺北、古洞北和坪輋/打鼓嶺,受影響居民多達萬人。發言人指現時全香港劃為「農業」地帶的土地約三千二百八十公頃,而根據漁護署提供的資料,仍耕作農地約有七百三十公頃,現時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內的常耕農地約有五十五公頃,其中約廿二公頃會受發展影響。他說,落實新發展區計畫將無可避免影響部分現有農戶,但會盡力確保受影響人士能獲合理安排。
  發言人續稱,古洞北內的塱原,當中約三十七公頃將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容許濕農地耕作;而自然生態公園北面及南面約四十五公頃土地,及粉嶺北虎地坳約九公頃土地,建議保留作農業地帶,農業活動可繼續;加上現行土地政策下,受收地影響的農戶,可自行在適當的地點購買或租用農地復耕。漁護署可安排地主與欲租地耕種的人士見面商談租地安排,亦會對本地農業提供其他支援。本報記者

Thursday, 30 August 2012

潮人盂蘭祭祀食品 保留傳統 製餅技藝冀傳承

相片來源:am730


2012/8/29 am730


踏入農曆7月,各區紛紛舉辦盂蘭勝會,除為人熟知的「神功戲」外,一般人未必留意到勝會神棚的祭壇上,還有多款色彩鮮艷、形狀特別的祭祀食品。這些潮式糕點不單反映文化特色,每件更是精美藝術品。有製作糕點的第二代傳人希望製餅技藝可一直傳承,保留族裔文化。
文:梁可瑩、陳家穎   圖︰鍾式明
 
製作潮州傳統糕點及盂蘭勝會祭祀食品的「貴嶼仔」第二代傳人楊子儀表示,因為本身興趣,自9歲便隨父親學製餅,他不諱言,全面獨門技藝不傳外人,只傳子孫。但他指,青年人要投身傳統潮州製餅行業並不難,只是「良禽擇木而棲」,時下年輕人多選擇文職工作,或因嫌棄「造餅師傅」名銜,而不入行。為延續地道文化,他唯有將大部分製作過程,由人手改作機械化,並由技術員操作。
 
製糖獅塔最考功夫
談及勝會祭壇糕點,除敬佛、拜神的祭品外,還有傳統潮州人常吃的「餅、糖、糕、包」,如寓意團結的豆仁團、代表錢財滾滾的五色糕、寓意長壽的大小福桃及風水辟邪之用的糖獅塔等。他形容,以白糖而製、仿真塔製成的糖獅塔最考功夫。他稱,雖然糖塔經「倒模」製作,惟表層很薄,而愈薄愈反映製餅師父技藝高超,過程中稍一不慎出現瑕疵,便需重做。
勝會祭品均製作認真,原來更會因應不同「界別」而有不同製法,反映出獨特傳統文化。香港潮州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胡炎松娓娓道來,「敬祖」與「拜神」會獻上「齋五牲」,以花生或芝麻糖製作出栩栩如生的豬頭、雞鴨等,亦有寓意健康長壽、由糯米、蝦米等製成的「紅桃粿」作配祭品。「奉佛」則用上蘋果、鮮花、檀香等;而飯山、麵條山、芽菜山、白米及燒酒等用作「酬鬼」。
除祭品種類不同外,形狀亦有不同意義。胡炎松指,由於作法招魂「請」鬼魂吃祭品時,未知數量,故以「山」作單位,以示飯菜數量「無限」;小鬼因喉嚨狹窄,特別奉上幼身麵條,讓「他們」可「受惠」。
 
潮僑冀政府宣傳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去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胡炎松相信,未來需藉助政府推廣,讓更多人認識盂蘭文化;他亦鼓勵非潮籍的市民,嘗試參與盂蘭勝會,感受多元文化。

景賢里活化方案 年底揭盅


景 賢 里 有 望 化 身 證 婚 勝 地

2012/8/28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景賢里活化計畫進入最後階段,為提高公眾參與,當局最快下月舉行巡迴路演,展示入圍公司方案,最終設計預計年底揭盅。今次招標吸引了私房菜館及文化教育中心等不同建議,卻分別面對包括人流及交通等限制;相反屬於今次招標主流意向的證婚用途則有可能成功跑出,有專營婚宴的入圍公司更已夥拍曾參與英國西敏寺復修工作建築師行參賽,期望增加勝算。

  針對景賢里的活化,當局合共收到十多份標書,當中數份標書均計畫將景賢里變作證婚用途,屬於今次投標的主流意向。其他申請包括私房菜館及文化教育中心等,當局現已選出五家入圍公司,為提高社會大眾對計畫的參與,當局計畫就項目舉行巡迴路演,最快下月就會展開,據知入圍公司已經提交相關計畫詳細資料,包括圖則及模型等。

  雖然招標吸引了不同的建議,但是由於景賢里地理上局限甚多,不少方案幾乎已遭「自然淘汰」。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智鵬直言,景賢里並非舉辦公眾活動的理想場地,主因是該建築面積有限,同時附近並無上落客位置及泊車設施,進出人數又要設立上限,交通限制為活化工作帶來重大挑戰,「而且景賢里主樓部分不可進行大規模的改動,不適合有任何大搞作,只可以就住做。」

  委員會現時未有屬意中標者誰屬,個別方案卻面對難以解決的困難,劉智鵬指出,例如私房菜館方案,當中可能牽涉主樓的內部裝修,同時只有富有食客才能享用活化成果,一般社會大眾則無法親近,情況未必理想;至於文化教育中心方案,建議包括舉辦文化藝術教育及小型興趣班,亦有可能加重附近的交通負擔。

  劉智鵬強調,活化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並以可持續方式保存歷史建築,委員會進行評選時會優先考慮具有創意,而運作含有社企功能方案,項目同時必須自負營虧。

  時代生活集團是其中一家入圍公司,董事總經理黃復華透露,已經邀請曾經參與英國西敏寺復修工作的國際建築師行Atkins作為活化項目的建築設計顧問,希望借助對方的豐富經驗,成功打造景賢里成為本港的證婚勝地,同時不會對古造成任何損害。

  「活化的關鍵在於令到更多市民可以享用古,婚姻大事與社會大眾關係密切,我們計畫一方面另建玻璃小屋進行證婚儀式,另一方面本身的古部分亦會開放予全體市民參觀,雙發展。」黃復華強調,玻璃證婚小屋雖然屬於全新建築,但是無論用料及設計均會全面配合景賢里本身風格,同時不會影響建築結構,「假設日後須要交還用地,拆走整個小屋也不會影響景賢里一分一毫。」

  根據政府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當中設有一筆過撥款,協助中標者應付營運期間可能出現的赤字,上限為五百萬元,黃復華透露,集團在計畫書中已表明放棄有關撥款,以示對日後營運的信心,「政府已經提供土地,作為投標者,我們亦要展示對計畫的承擔,不可能繼續依賴政府的支持,否則市民就會以為活化總是賠本生意。」

  至於針對人流及交通等局限,集團已構思相應對策,包括要求所有參觀市民必須事先預約,並且盡量利用接駁巴士前往景賢里,在部分人流高峰期,集團將會採取管制措施,避免活化計畫會為附近環境造成太大滋擾。



西敏寺復修專家出手 「透視」古迹風光


2012/8/28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為了參與活化景賢里計畫,時代生活集團可謂落足心機,秘密武器之一就是找來國際建築師行Atkins擔任合作夥伴,Atkins曾經參與英國西敏寺的復修工作,來頭不小,時代生活集團董事總經理黃復華指今次合作純粹「機緣巧合」,雙方經過朋友介紹而認識,並且採取一個「象徵式」收費,「對方認為項目十分有趣及有意義,我們亦很重視對方在復修及建築上的能力及經驗,一拍即合。」
  新屋位置隱密 無礙景觀
  集團活化計畫之中,工程最大的就是在泳池旁邊興建一間玻璃小屋,用作證婚之用。小屋主要用料均是玻璃,一來便於保養,二來可讓前來觀禮的親友順道觀賞景賢里一帶風景,小屋頂部則會採用一些與景賢里本身建築材料非常相近的物料,「雖然是全新建築,但是風格上必須統一,不能令到整體外貌變得突兀,因此用料上必須非常講究。」
  除用料外,小屋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現時選址則是泳池旁邊,「單是從外面觀看,景賢里的景觀完全沒變,我們不想出現一個喧賓奪主的情況,不能令到小屋過分突出,只有當賓客進入景賢里後,沿樓梯慢慢步近才可見到小屋」,黃復華強調,小屋建築不會影響景賢里本身結構,「即使日後需要清拆,也非常簡單。」
  《京華春夢》取景地險被拆
  位於香港島司徒拔道四十五號的景賢里,當年一度面臨清拆厄運,原本持有大宅的「話梅大王」邱子文之子邱木城有意拍賣景賢里,在與政府接觸不果後將景賢里售予一位內地富商,新業主二○○七年九月突然展開清拆行動,準備興建別墅,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動工後不久政府即時出面叫停,短短三日內更將景賢里列為暫定古迹,並向業權人提出「以地換地」保留該座歷史建築,雙方最終達成共識,以旁邊一幅面積一樣地皮作為交換,景賢里最終得以保留下來,政府其後展開的復修工程於二○一○年底竣工,但景賢里無論內外早已被拆卸得體無完膚,已非原汁原味古物。
  建於一九三七年的景賢里佔地面積約四千七百平方米,主樓壯觀宏偉,呈中西合璧特色,具戰前「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曾是國際知名電影《江湖客》及本地製作的電視劇《京華春夢》的拍攝場地,四年前正式獲列作法定古迹。 本報記者

Tuesday, 28 August 2012

饒宗頤文化館弘揚國學精髓

2012/8/28 星島日報

近年,社會愈來愈重視文化保育,被活化後的古,往往吸引不少人參觀,像位於深水的雷生春就是一例。Elsie知道,剛開放的饒宗頤文化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首批活化項目之一。

  該館前身是荔枝角醫院,建築物本身就有百年歷史,現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以「香港文化傳承」為主題,展開活化工作。Elsie上周就跟一對仔女到該館參觀,欣賞館內展品之餘,也可同時遊古蹟。

  為了讓子女參觀時更投入,Elsie出發前,早已搜集了一些饒教授的資料,方便講解給他們知道。現年九十五歲的饒教授生於潮州,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家;他學術研究的範疇廣泛,包括上古史、甲骨學、經學、禮樂學、楚辭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中國藝術史等等,至今已出版著作逾七十部,論文達九百多篇;此外,他曾在中、外多所大學任教或從事研究,期間屢獲殊榮,例如曾獲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漢學儒林特賞」。另外,大嶼山著名景點──心經簡林,那些木柱上的書法,也是出自饒教授手筆。

  位於荔枝角山崗上的饒宗頤文化館,是一個園林式的大型建築群,內有幾座紅磚瓦頂矮屋,現時開放的部分只屬第一期,包括藝術館和保育館,兩館之間有個荷花池,名為「天光雲影」,予人優雅閒適之感。文化館展出約六十件饒教授的作品,包括繪畫、書法、學術著作等,保育館則有展覽和互動遊戲,介紹該古在百年內,原來曾作不同的用途,從而認識香港歷史;至於預計明年開放的部分,會有多用途廳、劇場、課室、資源中心等等,屆時就可以有更多教育活動。

  Elsie問過饒宗頤文化館項目總監陳鳳蓮(Linn),她說饒教授在國學上有很大成就,並認為中華文化必須要傳承,而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正以推廣中華文化為宗旨,遂設立饒宗頤文化館,作為中華文化交流的平台。

  講到饒教授借出來的展品,Linn特別推介藝術館的大型畫作《荷花四屏》。「這是饒教授去年的作品,他已九十五歲,但這幾幅作品還是很大型,還可以看到饒教授用不同的手法畫荷花,值得一看。」此外,館內展出的饒教授書法亦不可錯過,Linn解釋,饒教授的書法,可說是把古文體再創作的書法,字體自成一家,故參觀時記得特別留意。

  「館內又會展出饒教授的著作,當中有學術研究,也有饒教授和其他學者的對話、作品等等。」Linn透露,展品中不乏已絕版的珍藏,難得一見,而Elsie印象最深刻的,是饒教授在十八歲時,跟父親合著的《潮州藝文志》,是饒教授首本參與的學術著作,意義深遠。

  饒教授是國學大師,對於其追求學問之道,相信很多人都有興趣。Linn就說,饒教授擁有強烈好奇心,是他的成功之道。「饒教授曾說過,他很有好奇心,常常發掘問題,然後去找答案。今日他的成就,都是因有好奇心,赤子心而來。」

  行完藝術館,當然不能錯過旁邊的保育館。該館以「百年使命」為題,主要是通過文字、圖片、人物專訪、互動設施等,介紹饒宗頤文化館原址的歷史。

  不說不知,這座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原來曾有不同用途,包括在清朝時是海關關廠,其後又曾是英資公司華人被「賣珠仔」前的華工屯舍,再後來,又做過監獄、專治療傳染病的荔枝角醫院、精神病院和長期護理院等,最後在二○○四年關閉,直至今年才轉型成為文化館。

  Linn說,現時饒宗頤文化館只是第一期完工,暫只於逢星期二、四、六開放,每日亦有三場公眾導賞團,為大家講解文化館的歷史故事、復修過程和藝術家的點滴等,參加導賞團則要預先報名,詳程可瀏覽網址: http://www.jtia.hk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

Sunday, 26 August 2012

社企「鑽的」專接輪椅人士


或許有人會疑惑輪椅的士跟古蹟活化有何關係。其實在活化古蹟時,會為傷健人仕特別增設設施,如無障礙通道、洗手間、電梯等,輪椅的士作為傷健人仕的配套,也值得古蹟活化行業的留意。

2012/8/26 明報

【明報專訊】人口老化,醫管局非緊急救護車服務去年接載人次近40萬,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李祥美直言,接載病人並非醫管局核心服務,故單靠醫管局不能滿足服務需求。

醫局﹕非緊急接送非核心服務

病人現時也可預約「鑽的」(Diamond Cab),即俗稱輪椅的士,或易達轎車,它們專為輪椅人士提供接載服務。

「鑽的」點到點單程90元起跳

「鑽的」由社會企業營運,與的士公司、安老院舍、志願機構合作,專為坐輪椅者提供接載服務。一般點到點收費單程90元起,「鑽的」也提供時租收費,現時有5部輪椅的士投入服務。香港復康會提供復康巴士,而易達巴士、易達轎車等也為行動不便要坐輪椅的病人提供接載服務,但設有標準收費,服務實行會員制。

機構接載服務 部分行會員制

李祥美表示,非緊急救護車服務本來由消防處負責,1994年按消防處要求將服務轉交醫管局。

Thursday, 23 August 2012

展城館展示本港規劃基建成就

展城館為香港首個常駐規劃和基建發展展覽館。選扯為已經有35年歷史的大會堂附屬建築物。 規劃署於2009年提出了建設「展城館」的建議,在發展局支持下,獲立法會通過撥款2億5,370萬元,把整幢建築物翻新改建。「展城館」這項目亦對活化再用建築物起作為一個示範。 


「展城館」共有55個互動且富教育意義的展品,透過「可持續發展的香港」、「策略基建及交通運輸」、「規劃及土地開拓過程」,以及「生活環境」四大主題展區,介紹香港的發展藍圖,以及當中所面對的挑戰。而各個樓層則以「獨特的香港」主題連貫,把香港的特色之處盡現出來。其中一樓設有保護文物的展覽。展館除有的豐富的教育展品,亦有「議事廳」讓參觀者「投票決定」發展與保育的優次。

展城館亦設有三程語言的定時導賞服務, 每節90分鐘, 時間如下:
 
粵語: 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1:00
英語: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5:30
國語: 星期六及公眾假期 15:00

展城館: http://www.citygallery.gov.hk/tc/index.html

Wednesday, 8 August 2012

團體促古諮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評級


2012/8/8 香港電台

「尖碼之聲」發言人林鴻達對政府撤回拆卸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計劃,表示高興,但對政府未有交代巴士總站的管理、修葺和強化旅遊價值表示無奈。他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盡快完成尖沙咀巴士總站的評級工作。
「尖碼之聲」在過去4年,進行了三次簽名行動,收集了25000份反對意見書。林鴻達表示,政府無理由拆卸巴士總站,因巴士站有15條巴士路線,為220萬市民服務,如果拆卸是變相剝奪市民的交通權益。
有市民表示,不贊成拆卸巴士總站,因他每日都由中環乘坐天星小輪,再轉乘巴士上班,巴士站若果遷往尖東會很不方便。

團體歡迎當局臨崖勒馬擱置露天廣場計劃


2012/8/8 香港電台

政府決定擱置尖沙咀露天廣場計劃,毋須搬遷天星碼頭對開的巴士總站。當局指碼頭地基不能承受大規模翻新及擴建工桯,難以擴充樓面作額外休憩地方,而舊方案則無法擴大迴旋處的設計,容納全部巴士線。
一直反對計劃的民間團體「尖碼之聲」表示歡迎,主席陳嘉朗說,他們早在政府第一次刊憲時已提出相同理由,表示方案不可行,難以容納全部巴士線,如果政府能在早階段做足功夫及聆聽民間意見,便毋須浪費近十年時間推動計劃,浪費納稅人金錢,幸現在能臨崖勒馬。
天星小輪總經理梁德興表示,擱置計劃對天星小輪影響不大,原本認為發展露天廣場可增加人流,但現時尖沙咀海旁的人流已穩定下來。

Monday, 6 August 2012

屋署釘僭建巷 20戶或逼遷 落戶50年 住客﹕不安置跟他死過


2012/8/6 明報

【明報專訊】屋宇署一次釘契執法,揭出土瓜灣一條「僭建巷」內基層市民的窮困生活實况。早於1950年代已有「構建物」落成的落山道後巷,內有小店經營,更有劏房,住了長者,也有低收入青年,但因為屬僭建屋,後巷20多人面臨逼遷,憂無處容身。
位於土瓜灣落山道僑裕大廈旁的這條小巷,巷前有一間花店,驟眼看與一般大街商舖無異,但沿着花店往小巷內走,卻是內有乾坤,左邊有食肆,右邊則有數間小屋小店,儼如一個小社區。走至盡頭雖無法向左轉,但其實一牆之隔的另一邊入口,也有長者住戶,甚至有塑膠廠和理髮店在此經營。
月底裁決是否頒封閉令
小巷內的基層商住戶原來已低調「生存」數十個年頭,直至2009年的某一天,屋宇署稱接獲投訴,認為僑裕大廈旁有僭建物,遂向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發出「清拆令」;一眾小巷住戶卻一直蒙在鼓裏,至今年3月,署方張貼告示,要求小巷住戶搬離。
法庭早前已開庭聆訊,並將案件押後至本月22日裁決,若法庭頒發封閉令,住客便要離開,他們目前只希望,政府體恤他們的生活,至少能協助安置。
僅通知鄰廈法團 居民不知
率先發現署方張貼告示的花店負責人趙小姐直言,早在1960年代一眾街坊已在後巷生活,根本不知道生活的地方屬違法。她早年領取綜援,幸得姐夫把花店交給她打理,才可自食其力。家住觀塘區公屋的趙小姐稱小花店利潤僅夠生活,坦言自己50多歲又長期患病,未必能找到工作,「政府根本沒讓商戶居民表達需要,這麼久,連一個社工探訪也沒有,我們不是花棚,話拆就拆,我們在這裏已經幾十年了」。
花店旁有數間「劏房」,全部由78歲的何伯在1950年代興建,當年何伯在附近賣豆腐芽菜,順便在後巷居住,同時讓無家可歸的朋友留宿。老朋友近年逐漸老去,何伯改為招呼年輕人,包括侄兒何錦康,全部免租。他說入住這裏的長者和年輕人,都是社會最基層,無家可歸才棲身於此。
小巷劏房樓齡50多年,居住環境比一般樓上劏房更差,廁所衛生情况惡劣,每逢打風落雨,鐵皮屋便會漏水,屋頂更有被風吹走之虞,情節猶如電影《歲月神偷》。不過,30歲的居民何錦康坦言:「住了10多年都慣了,居民互相照應,要我搬走反而難適應。」
至於在另一小巷,更有數個隱居了三四十年的長者。其中,在巷尾的鍾叔現年77歲,1970年代搬入。他說,自己早年偷渡來港,在土瓜灣一帶做地盤和街邊擺檔,隨意在大廈旁邊搭建了小屋,沒想到一住便住了30多年。他在九龍城曾有一個小物業,但由於目不識丁,前妻賣掉物業後一走了之,令他無法申請公屋。現時他與再婚妻子、年幼兒子和孫兒一家九口棲身後巷,只靠長子和太太的收入養家,「如果要拆我頭家,但又不安置我們,我真的會跟他死過!」
膠廠東主:只望有地方做到老
經營塑膠廠的劉先生,則與鍾叔為鄰30多年,比鍾叔更早遷入後巷。70歲的劉伯雖說自己經營的是一間廠,但因行業萎縮,早年又被人霸地盤,廠房已漸漸變成大劏房,現時只剩數百呎放置機器,但他每天堅持啤膠,向街坊熟客出售自製膠樽,「以前一天可賣數百個,現時賣到10個已偷笑」。多年來劉伯獲政府發放商業註冊證及消防許可經營,也可向電力公司申請用電,到頭來卻被告之父親留下的舖位屬僭建。劉伯坦言難以接受,「只希望政府給我一個地方做到老,我還不想退休,我想靠自己」。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