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October 2012

租隨舖價飈 小商戶被淘汰

2012/10/30 明報


【明報專訊】自由行效應加上住宅市場受到額外印花稅限制,令近兩年商舖市場得到投資者聚焦。不過,受舖位價格飈升影響,業主為求取得更高租金回報,亦會向租戶加租,而租金加幅亦因此轉嫁消費者,帶動物價上漲,影響小公司生存空間
1月舖位成交166宗 10月543
商舖市場近月成交頻仍,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今年1月舖位成交宗數只有166宗,金額約28.33億元。但10月截至29日為止,已錄得543宗,成交金額達90.01億元,顯示商舖市場近月成交暢旺。
舖位價量齊升,亦同時令租金飈升,買家購入物業後,為求取得理想回報率,遂向租戶加租,此舉不但加重租戶負擔,也令承租能力較低的租戶被迫遷出,最終只有貴價品牌及大機構有能力繼續生存。
鄭威濤去年2億買舖 加租1倍
如去年食肆老闆鄭威濤以2.31億元購入的旺角西洋菜南街遠景大廈34至36號舖,面積1360方呎,原由眼鏡店及時裝店TOUGH以近90萬元承租,租金回報只有大約2.3厘。鄭為求獲得較理想租金回報,轉以180萬元租予珠寶店,回報率增至4.7厘。
屯門亦現過億舖位成交
二三線地區舖位近月連續錄得高價成交,屯門柏麗廣場3樓1及2號舖早前獲投資者以1.836億元購入,面積29,974方呎,呎價6125元。物業以45.6萬元由食肆租用,新買家租金回報率近3厘,成為區內近年少有的過億元舖位成交。

文化在線iPad版登場

文化在線:http://www.lcsd.gov.hk/specials/cima/b5/index.php

2012/10/30 星島日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出「文化在線」的iPad版本,為更多使用流動裝置的人士送上最新文化資訊。

iPad平台更大的屏幕可顯示更豐富的節目內容和更清晰的影像,也同時為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影像移動方向和版面設計。

「文化在線」應用程式自推出以來,已錄得接近10,000人次下載,並得到不少智能手機用戶好評。

iPad版本提供的資訊,涵蓋康文署主辦或與其他機構合辦的文化節目、場地伙伴計劃的節目,以及電影節目和博物館專題展覽。

應用程式的iPad版本可透過Apple App Store或「文化在線」應用程式網頁免費下載。

Monday 29 October 2012

港鐵隱瞞金鐘地盤掘出古蹟

節錄自 2012/10/29 蘋果日報

港鐵早前施工時破壞了建有威靈頓炮台的百年海堤。


港鐵表示,經獨立考古顧問考察後,認為石塊不完整及零碎,加上位於金鐘站擴建工程施工的主要位置,基於安全及考慮實際情況,不能原址保存,在獲古蹟辦同意下,決定以照片、繪圖及文字方式記錄及保存石塊,繼續在遺址趕工。

南港島線的環評報告曾經提到夏花園地底可能有古蹟,但沒交代詳情。香港大學建築系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兼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浩然博士,翻查政府檔案處地圖發現,早於1842至43年英國佔領香港後,於現時夏花園位置興建海岸炮台,炮台有五支炮,以防禦海盜及法軍入侵,1845年命名為威靈頓炮台。但經多年填海,炮台估計已埋藏地底兩至三米。

李浩然說,威靈頓炮台屬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建造的三個防禦海岸炮台之一,極具歷史價值,「屬於香港最早嘅炮台之一,係十九世紀軍事設施,可能係香港、甚至華南唯一現有遺址,考古同歷史價值都好重要」。


Friday 26 October 2012

鄧國威探灣仔了解保育活化

2012/10/25 明報


公務員事務局長鄧國威今日探訪灣仔區,實地了解地區的保育及活化工作。
鄧國威在灣仔民政事務專員陸綺華陪同下,首先參觀位於太原街及交加街的露天市集。
鄧國威途經露天市集時,藉機會與固定攤位的小販傾談,聽取他們對活化措施的意見,並得悉安裝電力設施的工作已於今年中完成。
他其後前往參觀藍屋建築群。藍屋建築群主要由3幢建於20至50年代的唐樓——藍屋、黃屋和橙屋——組成,是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的項目,現正進行活化工程,以供居住、文化,教育和餐飲之用,並稱為「We嘩藍屋」。
鄧國威十分欣賞藍屋建築群的活化計劃,一方面保留了建築物的舊有特色,另一方面又讓受保護的建築物,經活化後作不同用途。
鄧國威最後與灣仔區區議員會面,就多項地區事宜交換意見。

港大搞精神病患畫展

2012/10/25 明報


【明報專訊】社會普遍對精神病了解唔深,以為只可以靠藥物同心理輔導治療,但其實藝術治療(art therapy)亦係一種方法。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暑假時,同東華三院樂康軒嘅精神病患者做咗10堂藝術治療,鼓勵佢哋畫出心中所想。港大最近喺多個商場巡迴舉行「畫出心聲」畫展,展出當中20幅作品,希望建立交流平台,等大眾有機會了解精神病患者嘅內心世界。
參與藝術治療嘅陳樂坤話,佢過去幾年因為婚姻同工作問題患上抑鬱症,成日覺得好灰,今次佢畫咗一隻鳳凰,寓意要衝出枷鎖。
畫展今日起至月尾喺紅磡置富都會展出,11月19日至25日就喺香港演藝學院舉行。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第二波會舉辦多場3小時嘅藝術治療工作坊,大家可以試吓喺專業藝術治療師帶領下創作,費用全免,可致電2831 5202查詢。

駿業街遊樂場變身藝術農墟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節錄自2012/10/25 星島日報
當局計畫在未來數年將工商廈林立的九龍東改頭換臉,被視為觀塘區中央公園的駿業街遊樂場,昨日起率先變身,一連十二個星期四化身為一個有機農墟,配合藝術展覽及表演,為附近的上班一族帶來嶄新的公共空間

駿業街遊樂場可被視為觀塘的中央公園,但主要設施是硬地足球場,與轉型中的觀塘商貿區有點格格不入,希望透過將遊樂場打造為具有地區特色的綠色藝術坊,能吸引附近的上班人士享用,並改變他們使用公共空間的概念和習慣,這也是當局首次以帶動街頭藝術和農墟活動,作為城市設計的目標。
  她又表示,承傳九龍東的工業傳統,駿業街遊樂場稍後將進一步打造為觀塘傳統工業公園,擔當工業博物美術館的角色;當局亦準備展開一項「工業傳統、公共藝術及城市設計潛力」的研究,是本港首次為一個區域的工業傳統,展開系統性的研究,也是首度將工業傳統應用於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方面。

龍尾人工灘去馬 加碼保育


這個社會太變態, 竟然做一個翻版來迫走正版...香港日後如何再高呼“支持正版,打擊翻版”呢?其身不正啊!

說到底,還不是有人想在大埔大搞旅遊...人工沙灘,大型觀音像...還說想將大埔變香港墾丁...這些人真的為大埔好嗎?還是將香港整體生態健康"較飛“...

節錄自2012/10/25 經濟日報
政府昨日未有交代為龍尾生物進行大遷徙,及「汀角+保育計劃」涉及多少額外公帑,但陸恭蕙承認,一定要額外資源,例如漁護署要增聘人手,或要與學界、環團等合作保育,保育方案有待與環保人士共同研究,現不知涉多少資源。
民建聯大埔區議員譚榮勳指,大埔區有強烈民意支持興建沙灘,冀龍尾可發展成台灣墾丁,有旅遊配套,振興當區經濟。他又稱,泳灘能否帶動該區樓價,從來不是他們支持泳灘的因素。
環團提出龍尾對岸的烏溪沙是天然沙灘,一向有人游泳,只要納為刊憲泳灘,有救生員及游泳配套設備,便毋須大費周章在龍尾建人工沙灘。馮程淑儀承認烏溪沙可繼續研究是否列為刊憲泳灘,但目前不能取代龍尾,一方面烏溪沙無地方建停車場,及有古物遺迹。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認為,這不是汀角「PLUS」而是「MINUS」方案,因為過程中可能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新地方原居的生物,亦可能與龍尾的生物不相容,造成兩敗俱傷。

堅尼地城工廈改建住宅提供180個單位


節錄自2012/10/25 now.com

重建的工廈是位於堅尼地城的祥興工業大廈,樓高12層,涉及十四個業權,主要是迷你倉和輕工業。
巿建局會將這幢工廈改建成住宅,約180個單位,大部分是中小型單位,實用面積少於500呎。項目可以在2018至2019年落成。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白沙澳客家村落有人住 評一級歷史建築

相片來源:星島日報


2012/10/24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白沙澳位於西貢海下附近,保留良好的客家村落內,仍有人居住,全賴居於上址的外籍村民悉心保育,對於家園附近的濕地面臨破壞,他們表示心痛又焦急。白沙澳生態物種豐富,生態與人和平共存的畫面,可能好快就會打破。
  白沙澳村由多個姓氏的族人聚居,其中何氏族人七十年代移居海外,之後由一群外籍人士租住至今,約有七個大家庭,他們保留客家村特色。其中村內的何氏大宅,屬最具規模而又保存得最好的客家住宅,一手一腳由外籍租客復修保育,屋內陳設有當年客家村民使用的農具、磨穀機、酒埕等,有如小型博物館,前年十月被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租客現時仍居於上址,加上屋外的後花園,有如世外桃源。村內另有聖母無玷之心小堂,是一個小教堂,今年六月亦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是當年天主教士在西貢傳教的見證。
  本報記者上周五視察時,亦見到一群幻紫斑蝶和青斑蝶在白沙澳出沒過冬,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主席程詩灝表示,當地物種豐富,有七十五種蝴蝶,佔全港三成,有電蛺蝶和本港罕有的燕鳳蝶等。該中心教育及科學經理張瑪珊表示,當地亦有十一種淡水魚,其中易危品種的三綫擬鱨亦有發現;又有三十八種雀鳥,包括本港稀少的貓頭鷹「鵰鴞」,以及不常見的赤腹鷹和蛇鵰等。白沙澳還有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的眼鏡蛇和緬甸蟒蛇,以及瀕危的淡水龜。
  綠色力量陸睦奇表示,一旦白沙澳被開發,這個具歷史特色和生態價值的村落和濕地,從此失去和諧。他們要求政府盡快將白沙澳納入郊野公園,甚至列成「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活化廳接藝發局通知收回單位

相片來源:now.com


節錄自2012/10/24 明報

獲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藝團「活化廳」,2009年起在油麻地上海街一隅開始發展,近日藝發局突通知要收回其中一個單位。活化廳曾辦六四、七一,甚至反國教科活動,負責人稱藝發局一直不滿活化廳,更引述藝發局委員之一的民建聯鍾樹根曾批評他們「搞太多政治」,質疑當局政治打壓。

滄海桑田一遺珠 越南會安

相片來源:am730


2012/10/24 am730

【am730訊】越南中部有著名的海港城市峴港(Da Nang),公元初期其實有一個更大的海港——位於附近的會安(Hoi An),2,000年來川流不息的泥濘帶到會安,令這港口漸漸消失,但一度發光發亮的會安,至今依然是一顆見證歷史的明珠。
文、圖:李兆祥(angusthetraveller@gmail.com)
 
會安是「海上絲綢之路」一個大站,也是古時南洋一大王國「占婆」的第一大都市。其實你我都應該對占婆的名產略知一二,同行的記者行家謂:「中國人以前叫會安作『占城』,而我們經常掛在咀邊的『粘米』,從前喚作『占城絲苗』,也是從這附近的稻田出產的優質大米。」
 
古國占婆大都會
十六世紀大量來自中國、日本、印尼,以至中東的商船,都以會安為停靠大站,令商貿日漸繁盛,當中,中國和日本商人更落地生根,令會安出現了中國區和日本區;到明末清初,不願歸順清廷的明朝遺民南下移民至此,加上日商因幕府鎖國政策而日益減少,以至華僑社區更為壯大,廣東、福建、潮汕及客家等,各自有自己鄉里聚首的會館。
 
古厝足證三世紀
混雜中、日以至法國殖民建築風的會安古城,滿街都是由古厝改建而成的紀念品店、食肆、客棧,「綿羊仔」、單車、三輪車夾雜著遊客們穿梭游弋,但因為發展稍遲,令會安依然保持著古樸風雅。我們參觀的華人區內「均勝棧」,就是一個「活見證」——這古跡一般的柚木大宅,建成至今已有三個世紀以上,由七十多歲的屋主蔡先生連同已92歲的媽媽一同看守著,至今已是第六代的華僑居民。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的蔡先生娓娓道來:「我們家鄉是福建,祖業是藥材買賣,狹長的屋子,前舖中舖而後面上貨,因後門正好跟秋盤河堤岸相通,船上的貨物可以直接送入來。」秋盤河年年夏秋之間泛濫,所以一般民居都會如這裡建成為兩層,天花開通方便洪水到來時,把家當貨物搬到樓上。如今已經沒有經營藥業,蔡先生打開門戶讓大家參觀,收取訪客們每位20,000盾(約8港元)的入場費,名符其實成為「守門大將軍」!
古厝以外,蔡先生一家還「販賣」會安華僑的生活──這刻女的正在後欄包著越語稱為「玫瑰」的雲吞,讓前來參觀的新加坡遊客嘖嘖稱奇。「我活到四十多歲,別說老房子的柴火灶頭,連火水爐也沒見過,very amazing!」幸而有這些活見證,才會有令我們amazing的古意!

Wednesday 24 October 2012

秦朝文物展吸30萬人朝聖

2012/10/24 頭條日報

現正於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展覽,成功刷新博物館的專題展覽參觀人次紀錄。展覽自七月二十五日開放至今,已吸引三十萬人次參觀,平均每日參觀人次高達三千七百五十。

        破參觀人次紀錄

        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展覽,吸引大批市民前往參觀,至昨日上午十一時接待了第三十萬名觀眾。該展覽自七月二十五日開放至昨天為止,平均每日的參觀人次為三千七百五十,打破了香港歷史博物館歷來專題展覽的參觀人次紀錄。不少觀眾表示,十分欣賞展覽中的六組創新多媒體節目,透過創新技術重現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陣的雄偉壯觀場面,讓他們對文物展覽有全新體驗,配合導賞服務,大大加深他們對秦代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增添了展覽的趣味性。

        今次展覽將舉行至下月二十六日,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九時至晚上十時三十分,逢星期二為博物館休息日(公眾假期除外)。

林超英反對龍尾建泳灘

相片來源:頭條日報


林超英反對龍尾建泳灘
2012/10/24 頭條日報

大埔龍尾灘原定於下月改建成人工泳灘,爭議愈來愈激烈。曾協助特首梁振英撰寫環保政綱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昨開腔聲援環保團體,表明不希望龍尾改建成人工泳灘,又質疑政府的環評報告結果,認為當中可能有利益衝突。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質疑,政府是否有必要在龍尾興建人工泳灘,指以前大埔有游泳館,終因太少人用而廢棄,且龍尾附近已有烏溪沙天然泳灘。

        政府環評報告涉利益衝突

        他又質疑,政府的環評報告或存利益衝突,負責龍尾灘環評的顧問公司用了很長時間,只發現小量物種,但其他專家只用了短短時間,就發現大量物種,認為早前由發展項目負責人自行聘請顧問公司作環評報告的做法,可能有利益衝突。

        他又批評,在有關工程的諮詢過程中,一批有心的年輕人做了大量工作,並根據諮詢程序反映意見,但卻沒在報告中反映出來,擔心諮詢過程中出現「程序暴力」,令反對意見「隱形」。

頭號「梁粉」多次力撐CY2012/10/24 頭條日報

        身為「梁粉」的林超英坦言,除了寫文章批評外,無約見梁振英討論問題。他承認,若當局擱置有關工程,將會面對困難,但相信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及副局長陸恭蕙都是環保有心人,會聽取意見,處理問題。

身為「梁粉」的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見圖),曾是特首梁振英的環保智囊,在特首選舉期間,為梁的環保政策提供意見,又在特首造勢大會為梁「撐場」。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與特首梁振英,同是英皇書院校友,份屬同窗。在特首選舉期間,林曾協助梁撰寫環保政綱,又讚揚他有感染力,對香港有承擔,且是真正關心基層的人,甚至形容「(梁振英)這種政治領袖十分難得」,對梁的施政有信心。

        林在退休後,亦曾多次議論時事,並開腔撐梁,如日前梁振英在網誌撰文指,考慮在維港建人工泳棚。林亦表示支持,認為泳棚對港人來說是「快樂的回憶」,自己小時候住的地方,也有兩個泳棚,帶給他不少歡樂。

        早前,外界批評梁上任百日以來表現惡劣,他亦有為梁護航,認為指控對梁「很不公道」;在國民教育科的爭議上,他亦指有關課目是經過一個「正當程序」而制定,不認為梁的做法不妥。

蔡涯棉又倡體育城縮規模

2012/10/24 頭條日報

本港房屋供應緊張,啟德體育城的二十公頃土地應否保留,惹起體育界及房屋界爭議。早前提出擱置體育城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蔡涯棉,昨天對體育界表示歉意,又提出新方案,建議將體育城規模減半及提高地積比率,或利用一部份的啟德休閒地建住宅。體育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直言反對擱置方案,如有需要,會上街抗議。

        蔡涯棉稱,因現時有近二十萬人輪候公屋,房屋問題有逼切性,上策是將體育城搬到別處。但由於早前言論惹起體育界反彈,昨日他提出新建議,可以考慮不剔除整個二十公頃的體育城,保留一半用地,將另外十公頓土地用作興建公屋,又提高地積比率至七點五倍;或縮減啟德佔一百公頃的休閒用地,利用二十公頃興建住宅,毋須搬遷體育城以尋求雙贏,「原來土地,三十六公頃,會增加私人樓宇同居屋,新體育城果十公頃,就起一萬四千個公屋,總共係五萬九千個單位。」

        為擱置論致歉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則指,計劃經過多期諮詢,是政府對社會的承諾,如果不實踐是失信於民,「如果無任何替代方案,就提出延後或者暫時擱置,業界係無可能會接受,甚至我覺得社會都唔應該接受。」他又對至今未有官員,正式向他提及有關問題而感到遺憾,若體育界上街抗議,他亦會參與。

永利街「字粒」待港人領養

相片來源:頭條日報
2012/10/24 頭條日報

因電影《歲月神偷》而得以保存的永利街,最終還是被歲月偷走了美好舊事。在永利街扎根大半世紀,本港碩果僅存的活字印刷廠「偉志印務公司」將於下月十八日結業,「執字粒」手藝面臨絕跡。面對印刷廠的最後時光,老闆李澤裕擔心,陪伴自己大半生的活版印刷機及字粒將成為「孤兒仔」,正為它們謀歸宿。他早前倡議成立「印刷博物館」不果,現已打算將它們遷往柴灣青年廣場作展覽之用,同時出售字粒予「有緣人」,期望把活字印刷廠的痕跡,散落在不同的港人身上。記者 麥凱淇

        「六十年來,甚麼辛酸苦難都經歷過,要結業也無可奈何。現在已用柯式印刷了,別人以為我堅持執字粒很傻,其實我已經八十三歲,沒有野心,只希望有生之年,可以有更多香港人知道活字印刷的歷史。」傾盡半生「執字粒」的老闆李澤裕說,自己白手興家,由「一個仙都沒有」,胼手胝足,到今日面臨結業,只希望有人傳承印刷的歷史。

        永利街印刷廠下月結業

        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印刷業是中環核心行業,一條永利街,當中由一至十一號都是印刷廠,直至八十年代工廠北移,柯式印刷及數碼列印大行其道,「執字粒」成為歷史,只有位於永利街一號的「偉志印務公司」保留下來,見證永利街的變遷。

        「因為我們在永利街一號,以前住在這裏的公公婆婆經過舖頭,都會過來坐坐。舊樓一層住了四、五伙人,不少家庭兩夫妻都要搵食,小朋友放學後沒人照顧,就來我們這裏做功課,太太就變相當保母。」這份人情味,漸漸隨街坊搬遷而消失,李伯近年也面對租金壓力,活字廠命懸一線,只剩李伯與太太一腳踢,除接柯式印刷的定單維持收入,也開辦「活字畫」班幫補。

        「原本只在周末開幾班,希望現代人有機會了解印刷歷史,怎料畫班愈開愈多,平日都有人來上堂,甚至有學生是設計學院的教授、外國遊客。曾經有外國人來了兩次,我本來給他英文字粒,怎知他就是喜歡用中文字粒,我覺得很奇妙。」李伯說,字廠下月十八日結業,直至下月十一日,「活字畫」班都爆滿,以收費支付租金。

        「活字畫」班學員爆滿

        結業在即,李伯最珍惜的是廠內的歷史「遺物」,包括三十年前分期付款買的活版印刷機及一排木製字粒櫃,「粒粒字粒,都是日熬夜熬買回來的,真正粒粒皆辛苦。以前印一張英文名片,隨時就要買三、四副字粒,有大楷及小草,也有不同字體。那時沒本錢,做生意只講信用,我們買一副字粒是到了月尾收齊定單的錢後才付款。」

        李伯一直爭取在永利街成立「印刷博物館」,安置這些寶貝,但未獲當局接納。結業後,他已物色到在柴灣青年廣場,把印刷機及字粒搬往展覽,並希望日後繼續開「活字畫」班。他亦正出售自製明信片及部份字粒,期望有緣人把字粒帶回家。

西環舖租加四倍 明星夜茶夜當迫遷



2012/10/24 頭條日報

去年被CNNGo選為最喜愛香港點心店的西環「新興食家」,跟人氣日本漫畫《深夜食堂》不遑多讓,晚晚客似雲來,不但吸引不少名人紅星幫襯,更是港大生的消夜飯堂。最近這家夜茶名店卻因業主大幅加租,由三萬加至十四萬,面臨被迫遷的命運。

        「去新興飲夜茶囉!」相信不少港大生都會懷念那些年消夜的日子,到西環厚和街的新興食家歎流沙包、鵪鶉蛋燒賣、雞球大包、豬骨粥、腸粉、蒸蘿蔔糕等懷舊點心。新興營業時間由凌晨三時至翌日下午四時,新興負責人徐先生指,除港大生,平日亦有不少當紅藝人來「醫肚」,像容祖兒、陳奕迅、謝霆鋒等,其中尤以陳奕迅來訪次數最頻密。

        月租三萬加至14萬

        不過,徐先生指,由於下月底就租約期滿,業主大幅加租,由現時月租三萬多元,加至十四萬多,現時老闆仍跟業主周旋中,希望能有商量餘地,他說,他們做街坊熟客生意,盈利不多,租金過高「捱唔住」,只能另覓新舖搬遷,現時亦積極在同區物色,但要尋找千呎舖位不易。

        據他指,新興食家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以往曾在九龍塘廣播道經營,二十多年前搬往西環,其後曾停業一段時間,至近年在厚和街十號現址復業。徐先生說,多年來,新興的點心價只曾輕微調整,價錢由十二至十七元不等,全賴一班老街坊支持,才得以繼續經營下去。

        董敏莉怕街坊食肆又少一間

        ○三年在港大文學院畢業的藝人董敏莉坦言,若新興因加租要結業,就很可惜,因為像類似的「本土特色」老食肆,現時已所餘無幾,「我最記得係有痰盂,好舊式茶樓。」她說,該區不少公公婆婆亦是常客,若日後又是連鎖食肆進駐,他們又少一間平價食肆可幫襯。

        新興食家去年更被CNNGo選為本港最喜愛點心店,新興凌晨三時開門,故總有一班客人在門口守候,加上座位少,甫開門就被搶位,之後夥記就以極速送上出爐點心,更疊成一棟棟「竹籠山」。除懷舊點心外,有時亦有餐牌上無列明的時令小菜。

Sunday 21 October 2012

周日休遊:一級還有一級高 山城風景


相片來源:蘋果日報
2012/10/21 蘋果日報

中環這個地方,真是有趣。每日人流穿梭往來,講歷史,數不盡;說故事,世界變;論建築,處處見。日與夜,又是兩個世界;山上與山下,境況天天上演。中環不斷重建,憑着一磚一瓦來說故事的年代,勢將面目模糊。政府山、嘉咸街市集、中環街市,填海工程,陸續上馬,就連以往守得住的上環區,也即將於磅巷興建第二條行人天橋連接半山,而寂靜不再。老區風情,即將淪陷,是時候在山上山下數不清的梯級之間,重拾山城風情。 記者:曾凡 攝影:楊錦文

穿街過巷 在上上落落之間

「政府即將於上環太平山街至般咸道之間的磅巷,興建總長200米的半山行人電梯,預計斥資二億元。當中18世紀興建的磅巷公廁及公共浴室須清拆。」心想,這個工程,當然有人愛,自然也有人恨。政府目的是方便半山居民,舒緩半山交通,但卻成了一把雙刃刀,尤其在這個狹小的城市裏,方便了居民,也即是方便了遊人,難保不會變成蘇豪區翻版。聚居山腳的普羅百姓,有的已在這裏落籍半輩子,從來沒想到居住的地方,他朝一日也會成為觀光客的一站。
這則新聞,同時也喚醒了我對這一區的感情。急急腳走到中環,拾級而上,路踏半山。我愛以鴨巴甸街作為中上環的分界線,這條45度角的大斜路,就像一道瀑布,或者一條河道,把東西兩邊分隔。於是,在山腳往東邊走,你會經過即將重建的嘉咸街舊市集,登上半山行人電梯,再轉入高高低低的街道、窄巷和一級又一級的臺階,然後由樓梯街下山,在寂靜的街上兜了幾個圈後,繞道普慶坊,穿過卜公花園,來到太平山街,然後在磅巷旁的浴室經過,走下樓梯,回到大街,總共花了兩小時二十分鐘。
在上上落落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中上環的特色之處在於依着山形而建的臺階(Terrace),臺上建樓,街坊在門前空地聚集、聊天、納凉,形成一個小社區,就像永利街那樣。臺階以麻石砌成,百年之後,石與石之間生出的石牆樹,又是另一種獨特的生態環境。
居於其中的人們,在梯級般的山城裏過活,每日不停的上山落山,習慣了那種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風景,有遠有近,好睇過3D大電影。
山城除了臺多,巷也多。以前因為唐樓樓梯狹窄,大件的東西要進出房間,比如棺材,就要從窗戶吊落樓,所以樓宇之間或前後的空間,特別大。有時迷路,拐進了後巷,才發現巷內別有洞天,可能是一個被遺忘了的後花園,可能有一道通往別處的小路,也可能是整幅牆的七彩塗鴉,驚喜往往就是這樣出現的。
找一個寧靜的下午,最好是星期天,在這個忽然靜下來的山城,感受一下新舊共融的城市氣息。不管你只想在街口的大牌檔吃塊油多喝杯茶走;抑或在凉爽的公園裏睡一個晏覺;又或者,趁着仍然屬於街坊街里的小區沒甚麼遊客時,拍下陽光照射在石牆樹上的投影;甚至,揀選一條不重複的路線,穿上柔軟舒適的慢跑鞋,在幾條各有特色的樓梯上,跑上跑落,不會有狗追,不會有車撞,當然,也不會有啦啦隊!

街巷塗鴉

都不知是因為那種如迷宮般的街道樓宇佈陣,或是因為社區的創意特別澎湃,差不多在街上任何一角或巷弄,總有大大小小的塗鴉在點綴。人在當中上上落落,就有種遊覽美術館的錯覺,有時遇上巨型大製作,站在石牆前,難保不會嘩嘩嘩讚嘆連聲,就連塗鴉大師來港,也會偷偷留下墨寶。他朝有日連Banksy也來港露兩手的時候,才自誇國際大都會也未遲。你說,「犯法㗎喎!」是啊!但一切循規蹈矩,又點會好玩呢!

百年不變

在行人電梯上到差不多盡頭,有一座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不是太多人知道,就算知道,也可能以為是私人地方,從來沒有進過去。正因為這種「與世隔絕」的原因,閘門後的一磚一瓦,百年不變,成為了目前保留得最原整的殖民時期街道面貌。禮拜堂內的庭園,有一道弧形彎曲的矮石牆,牆上的鐵欄杆,旁邊兩張石椅,旁邊的煤氣街燈,還有一幢三層高的舊式唐樓,木樓梯木窗框和露台的木欄柵,就這樣保留下來,人在園內,身邊盡是古物,舉頭卻看參天摩登大廈,時空的轉移,也許以這種方式呈現,更現實一點。
問穆斯林關於這裏的歷史,大概就是在19世紀40年代,英國政府招募印度人前來香港代治,印度人大多回教徒,他們駐守之地就在些利街附近,政府在1850年已把現址劃出,租給穆斯林,一直到了現在。

POHO小區

POHO,即是普慶坊+蘇豪,近年聚集了不少特色小店。這裏是老區,中間一個卜公花園,圍繞着公園的建築,有新有舊,昔日的老行業:印刷、木行、字畫裝裱、修車等,已經變了餅店、咖啡店、家具店、餐廳和創意工作室。日後,磅巷的行人電梯建成後,這裏又會變成遊人聚集地。租金狂升,寂靜不再。

城市遊走 割捨不來的鍾愛

談到中環,每個人都會嘩啦嘩啦地把他對中環的情意鋪陳出來,簡直像是按下了90分鐘卡式帶的A面一樣,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而且我很少聽到重複的理由。為甚麼是卡式帶?因為如果你喜歡,可以再聽B面,也是45分鐘。
如果有人走來問我:「你喜歡中環嗎?」我或許也可以滔滔不絕由80年代的中環談起。但到底我是喜歡中環,還只是因為這裏有很多故事?我不知道。
曾幾何時「城市遊走」是一個摩登的詞彙——花幾個小時在城市的中心漫無目的地走着,看看人,逛逛店。累了,就在街口的露天茶座坐下來,飲杯咖啡,抽根香煙。一嘆,便是兩粒鐘,時間不會流逝,風景不曾改變。這種架勢,在80年代,是一件挺浪漫的事!現在呢,不是天氣太熱,空氣太差,就是人群太擠,遊客太多,遊走不成變遊魂,甚至走魂,就大件事!
於是假日,天清氣爽,寧願冒着踩狗屎危機,也會赤着腳在郊野亂走吸吸地氣。惟獨對中環,總有種割捨不來的鍾愛,一切都因為對大都市的迷戀。
八九十年代,大都市的迷人之處,反映在不少流行事物上。比如說,林憶蓮三張概念大碟《City Rhythm》是一個最佳例子。黃昏的中環,太陽由海岸的左邊映照過來,投映在最新型的玻璃幕牆商廈上,再反射在中環的街頭,交易廣場對出便是維港,在二樓平台上,迎着夕陽昂首闊步,海風輕輕吹拂在臉上,剛在Le Salon出來,髮腳還有點濕,一身Yohji Yamamoto雖然花了半個月薪水,但還是值得的。
在高樓包圍之下,香港的都市魅力,如核爆一樣由海平線上的霞光一直伸延過來,爆到黐晒線。「城市」如果是個有機體,在這一刻,風華正茂,每一部份都是過份地美麗而充滿生命力,郁吓,都迷死人。

蘇豪回憶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二千年初,朋友的店子就在士丹頓街轉角處,每天忙這忙那,透過落地玻璃窗,看着路上的人走上走落,風景流動。街口那間士多未被趕走前,我很喜歡站在門口的汽水櫃前喝可樂,尤其在下雨天,飾演避雨的路人,在門口拿着空樽在發呆;有時遇上熟人,就到前面的Kebab店,倚着欄杆,喝着喜力,有一句沒一句的,想着將來的世界。那時候的中環也特別寧靜,政府山在假日開放,我就在樹蔭下乘凉,或者沿着下亞厘畢道走去藝穗會聽黃昏的爵士樂。後來,有些朋友索性搬了進來,又有些朋友把工作室租在附近,我們都笑稱,這個「蘇豪村」應該有一位村長為大家謀福利,最起碼,每逢周末都辦一場流水宴,好讓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新知舊雨,懂得在下一世紀再嬉戲是甚麼一回事。
重回舊地,沒甚麼欷歔,反正我的心在想甚麼已經不太重要。阿炳教落:自己鍾意咪得囉,唔使講畀人知嘅!在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最後,也不過如卜戴倫《揭罷那一頁》中的一句「A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那年代的你我,是不是還記得那個無以倫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