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December 2012

周日休遊:腳尖上的聖誕幸福築迹

2012/12/23 蘋果日報


非教徒看教堂,可能只是街道上的一道風景,不敢踏足?非誠勿擾?錯過了沿途多少好風光。最古老的教堂,在港屹立了超過一百七十年,建築物老了,建築的美年年月月擦亮城市。明天就是平安夜,教堂和修院的大門永遠打開,有興趣來趟歷史考察,還不遲!
作者:邵超
攝影:陳永威、周旭文、黃子偉

復刻美好時光

香港教堂建築史上溯自一八四一年開埠,歷史研究者陳天權就特別為戰前教堂建築着迷,早前替香港設計中心帶領宗教建築導賞團:「教堂代表了西方文化遺產,我不是教徒,純粹用欣賞、研究歷史的角度出發,歷史越久,趣味性越大。在港的戰前宗教建築,概括地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哥德復興、古典復興和中國文藝復興。」潮流幾番新,還是舊時代好,大家都能讀懂《情迷午夜巴黎》的主角心境,美好的東西,需要復刻回憶。

Sunday 9 December 2012

美華時裝 - 我的旗袍

今天從上環走路到香港大學,途經我的旗袍誕生地﹣美華時裝。

美華的生意似乎比我上幾次去要好,因為掛著半製成旗袍的架子,比上兩次造訪時多了兩個。

跟老闆簡先生打個招呼,像很久不見的老街坊又快樂的談起來。簡先生一如往常的健談和熱情...他說要謝謝我之前在網上寫了一篇blog, 有人看見了就找上門請他造旗袍。其實我都沒印象寫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回家看看兩年前寫的yahoo blog, 才發現這篇...

http://blog.yahoo.com/_E2F5ZGFE3JRIUGFOLYCPBS3H5I/articles/292339/index

原來有網友曾留言,想看看製成品。其實,製作的過程也是很有趣。雖然我未能目睹師傅一針一線的為我縫旗袍,但作為顧客,從挑選布料,第一次試身與第二次試身的過程,也很值得回味;碰巧當年讀CHM時,我的瘋狂同學願以陪我以旗袍作功課題目,我有機會深入了解旗袍在香港的發展興衰;期後,到工聯會上有關旗袍的工作坊(可惜沒學好),有幸目睹製作細節。

像剝洋蔥的由不同層面認識旗袍,旗袍的特色,不單在於布料、顏色、花鈕與滾條的美妙配搭;還有製作旗袍時,以幾何定理將剪裁與不同身型配合的科學智慧;從旗袍由闊袍大袖演變到展現女性體態美,看到中國女性改革開放的歴史演進及社會意味。

我對旗袍的著迷,從小就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情意結,到長大了擁有自己的一件旗袍,就更是瘋狂愛上。準備碩士論文時,確切想過以旗袍為題,因為旗袍製作隨著老師傅年歲日長而開始式微,認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被仔細紀錄及傳承。可惜不是裁縫專業,就很難寫得精細獨到有說服力。最後選了別個題目,但對旗袍熱情未減:有旗袍展覽必去參觀,遇到穿著旗袍的路人會格外留神,電影/電視上有旗袍出現會在心裡尖叫...

剛轉字頭的我,卻怎麼沒想起要給自己造第二件旗袍作生日禮物呢...


補充一下:

美華時裝
地址:上環皇后大道西76號
電話: 2543 6889
備註:逢星期日休息;美華時裝內有很多布料以供挑選,同時亦可自攜布料。

以下為我第一件旗袍的製作過程及製成品:

到西港城選布料
帶布料回美華時裝下單,簡先生按我的要求畫草圖
量尺寸,這是很重要而且很靠技巧的步驟
第一次試身,這只是用布料依紙樣簡單裁出並釘好的半製成品,穿上這個後要再度身,直接在半製成品上以針記好位置,之後把布料拆開再仔細縫好。所以這半製成品沒有領子,沒有花鈕,沒有滾條。

第二次試身,這己經是製成品。只要略為修改一下長度就可以
製成品:花鈕與領子

製成品:正面

製成品:背面

補充: 2010年Yahoo Blog"我的旗袍"網誌
2010年7月1日 Yahoo Blog

圓夢了! 終於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旗袍了!
自籌備婚禮激發的旗袍情意結, 經旗袍展覽再醞釀, 然後在網上大量搜羅各式旗袍的過程中, 令訂度旗袍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在明查暗訪了幾家旗袍店後, 選定了於皇后大道西, 有80年歷史的美華時裝, 一是因為它的經驗; 二是因為它的掌舵人--簡先生。
簡先生是個很親切的人, 待客人如待朋友, 跟你聊天, 讓你看布料看個夠, 找不到合心意的布料就讓你出去其他疋頭公司找, 明明是假期也特意給你開門, 儘管這樣在你出門口時也不會迫你落訂。 他做的, 不是生意, 是幫朋友解決問題...少了那點商業味, 滿瀉的人情味, 就是老店令人神往之處。
結合了小亮與我在這幾天於網上看過的旗袍款式, 再與簡先生商討過後, 決定做一件樸實的白色旗袍, 唯一的特色是左衿是雪紡, 為素色的旗袍點綴一下。
款式決定了, 之後的難題是白色布料。原本想找印有花卉圖案的布料, 但看過一兩家疋頭店後, 在時新疋頭店發現了一種沒有想像過的純白色壓花布料, 樸實而優雅, 所散發的氣質就是我夢寐以求的。轉了幾家店, 都找不回同一種布料, 這塊讓我愛不釋手的意大利絲布, 時新也只剩下很少量, 致電簡先生問過了需要多少碼後, 我即時就要買下它, 心急的性格給朋友們都說中了。
小亮總是理性的, 著我先坐布辦給簡生看, 才買。我怎麼心急得連10分鐘的路程也等不了?! 於是就乖乖的先帶著布辦回美華跟簡生商量。
簡生說這布料很好, 我就急不及待回西港城買了, 付款時向店裡的叔叔交待了"簡生說請你便宜點", 就省回30元, 老師傅還是得人尊敬的!
騰折了一整天, 總算把造旗袍的事定了, 簡生為我度了身, 就約定我4星期後試身。很期待我的旗袍的誕生...穿上它的一刻, 該會是很感動的...我想, 這比造一件婚紗, 更有意義。
而且, 這是小亮與我一起塑造的旗袍...並會在我們的故事開始之地, 為我們留下永久的回憶...這一切, 美滿得詞窮了。

Thursday 6 December 2012

老食店獲米芝蓮星 孰好孰壞?

新版米芝蓮港澳飲食指南推出,又成飲食界熱話。當大家關注是否有庶民料理上榜時,大家又會想到,上榜未必是美夢。

成名後的代價,包括業主瘋狂加租,食客人數幾級跳,小規模經營的老店於資金及人手方面難以配合。

但當然,能蜚聲國際,也能助瀕危的老店重現生機。如因老彭一撻成名的泰昌,結業後不是重新了嗎?分店現時還遍佈港九。

但再細心一想,連鎖店式經營的老店,儘管味道依舊,少了古早味人情味,還是不復當年情懷。香港連鎖店太多,老店未來要走的路,希望不只一味向連鎖經營看。量少卻重質,珍惜與每個客人交流的機會,相信是香港甚或海外朋友情尋的魅力。

節錄自2012/12/5 經濟日報

本港有美食天堂美譽,可是近年經營成本加重,有特色的地道食店經營愈來愈困難,商舖租金急升,縱使食物水準贏得口碑,但也要結業收場(見表),又或者以餐蛋包馳名的禮頓麵包,乾脆將舖出售便賺了1.32億元,等如要賣30年、逾千萬個餐蛋包。


末代港督彭定康曾稱泰昌蛋撻為「世界上最好味的蛋撻」,他吃蛋撻的一幕成為經典,令泰昌受傳媒追訪,旅遊書爭相介紹。政府要帶頭推動本港地道美食文化,不只是製造「名氣」,更加要從政策上協助小店紓解經營困艱着手,令其可以保留下來。


若仍然只靠旅發局向遊客派發單張、網站推介,相對於其他地方着意經營,香港美食天堂會否只是食老本,遲早在國際間失去光環?,加上老字號食店逐一消失,若有日街上只見連鎖快餐店,動畫中才能看得見「菠蘿油」,則還有何「味」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