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8 May 2012

金像新導演港產鄉土情 蠔涌作《大藍湖》背景 盼喚保育意識

2012/5/25 明報


【明報專訊】老家是每個人倦鳥知返的地方,憑電影《大藍湖》勇奪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的曾翠珊,2005年完成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碩士課程後,多次以寫實角度,把500年歷史的老家西貢蠔涌,透過光影表達對蠔涌村的面貌變遷及鄉土情懷。她說,年輕人愛拍短片發聲,但拍電影要專注創作主題,希望她的作品可留住老家回憶,令人關注文化保育。
作品屬紀錄寫實 香港少見
自小對音響和混音有濃厚興趣的曾翠珊,2001年於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畢業,然後到城大深造創意媒體碩士,05年畢業後走入電影圈。曾的作品多屬紀錄寫實,她的導師城大教授黎肖嫻讚揚其紀錄寫實拍攝方式,在香港很少有,坦言「數十年只有一兩部」,指其作品可成為其他媒體創作人的參考。
靈感來自成長環境
33歲的曾翠珊,無論是早年作品《寂寞星球》,到近年得獎作品《大藍湖》,故事背景總離不開她的老家、有500年歷史的西貢蠔涌村。她在蠔涌生活了30多年,直言:「很多作品的靈感都是來自我的成長環境、身邊事物,因為我喜歡這個地方,所以希望透過電影把所愛的地方呈現觀眾面前。」
自小在蠔涌長大的曾翠珊,形容蠔涌是一個「大遊樂場」,小時常常周圍捉魚、掘番薯、喝花蜜和吃野生莓。她又把10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寫入《大藍湖》劇本,「太平清醮不止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回家、團圓的故事」。
籲年輕人關注身邊事物
不過,曾翠珊慨嘆蠔涌的河流因近年工程而有了很大改變,僅上游仍保留原有生態。她坦言:「有難過,但都沒辦法,要自己調節心態。當然我希望政府可以做到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她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令人關注本地保育。
曾翠珊的電影路獲家人支持,不用為餬口而四處奔波,亦可選擇接拍自己想做的題材。得獎之後,她不擔心會在商業社會中迷失方向,未來會接拍大製作,也會接拍獨立短片。她又指年輕一代很容易可以拍攝一套短片,「但大多都是專注力不足」,她寄語新一代要關注身邊事物,用心做好創作。
明報實習記者 李芷君

豐子愷三百畫作首展香江

2012/5/25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中國近代著名藝術家豐子愷首個大型藝術展正式展開,展覽將包括逾三百幅不同時期的漫畫作品,當中大部分作品一直由豐子愷的孫子保管着,未曾在港展出過。「我一直把爺爺的畫保管 ,當年文化大革命時,我爸爸把爺爺的畫埋在地下,後來有紅衞兵趕到,爸爸當時要『跳』出來保護它們,作品才能保存至今!」
  豐子愷,不但是一個畫家、散文家、文學家、音樂家、美術家,更是一個美學教育家。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館長司徒元傑表示,豐子愷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教育味道,與其他畫家並不一樣,但他的作品亦一直存在爭議性,「一些傳統的文人畫家如張大千等人,不認為他是一個文人畫家,覺得他是一個漫畫家,但畫『三毛』的張樂平,卻又不認為他是漫畫家,所以豐子愷一直站在兩者中間……大家亦一直很少見到他的大型展覽。」
  豐羽:藝術生活化
  他解釋,由於豐子愷在一九四九年後不再受到內地重視,甚至受到批判,其作品亦一度沉寂下來;但香港一直有一班「豐迷」在收藏及研究他的作品,當中包括小思、蔡瀾及祁文傑等人。他表示,是次展覽的部分作品由「豐迷」們提供,而更大部分的作品則由豐子愷的家族從上海帶到香港,「原本我們只打算舉辦一個小型展覽,後來卻得知原來豐子愷留了一批畫給他的兒子,兒子再留了給孫子,不是太多人看過的,非常精采!」
  豐子愷逝世時,其孫子豐羽只有六歲大,對爺爺的印象不深,「但當我長大後,便一直從他的畫作中去認識他,他的(作品)素材都來自生活當中,我會形容他為『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愛女畫像印上名片
  現已八十多歲的豐子吟,則是父親筆下的小主角之一,她回憶起小時候幫父親磨墨及拉宣紙的情況,笑言小時候很怕父親,「我最喜歡他寫的字,覺得他寫得很好,現在我也在練寫他的字。」她一邊說,一邊慢慢地從袋中取出幾張卡片,向記者們展示卡片後的畫作,「他不常畫我的,大約只有兩至三次,我把其中一個畫像印了在卡片上。」
  「有情世界──豐子愷的藝術」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大部分,前者將展出豐氏家族及本地藏家提供的二百多幅代表作,題材廣泛兼屬不同時期,主題為「童心」、「家庭樂」及「古詩新畫」等;後者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一百頁作品。

李卓人盼籌500萬 永設紀念館

2012/5/27 明報


【明報專訊】支聯會早於司徒華年代已計劃設立「六四紀念館」,但一直未付諸實行。為配合今年六四主題——「毋忘六四傳真相」,支聯會初試牛刀,以1萬元的月租向社區組織協會租用汝州街的單位作臨時紀念館。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說,展館反應熱烈,未來將全力籌款,為在港成立全球首個六四永久紀念館鋪路。
反應熱烈 選址效果驚喜
李卓人稱,當初決定成立六四紀念館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讓每年訪港的內地旅客有機會了解六四事件,二是向學生提供正確的國民教育,「做一個反洗腦的基地」。他說,選址深水埗的效果較他預料中好,「之前沒有想過,原來這兒有這麼多新移民,對他們了解六四幫助好大,發現原來不一定在旺角和銅鑼灣辦活動」。
紀念館面積只有約1000呎,李卓人希望,未來能租用至少大一倍地方,增加更多關於當代中國維權運動的資料,如艾未未及陳光誠等事件。他透露,支聯會未來將集中火力為設立永久紀念館籌款,盼能籌到500萬元的開館費,支聯會將於燭光晚會呼籲市民捐款。


紀念六四遊行 90後學生冀承傳歷史



2012/5/28 香港電台

支聯會發起悼念六四遊行,大會表示有2100人參加,警方說高峰時有1300人。
參加者包括內地傳媒人及遊客,亦有不少「90後」學生,他們說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事件,但從多個渠道知道事件經過,認為自己有責任將歷史承傳下去。

港大本部樓暫保教學用途

歴史建築的原來用途也是CDEs的一部份,在復修活用時,也是考慮的一部份。而香港大學所做的諮詢工作,是community engagement的體現,希望港大會認真處理學生及教職員的建議,而不用只當諮詢是PR的一環。


節錄自2012/5/27 明報


本部大樓是港大百年前創校興建的建築物,多年來一直由文學院使用。配合大學4年制新增近3000名學生的需要,文學院將於7月撤離,新學年遷往百周年校園,意味大樓將人去樓空。早前消息有指出,港大計劃將大樓改作校長、教務處或其他行政部門的辦公室,並設校史展覽館等,令師生、校友擔心大樓失去教學用途。



港大發言人則指出,大學將會開展第二階段的諮詢工作,於7月起舉辦兩場設計諮詢工作坊,收集學生、教職員及校友的意見,並不設時限。發言人表示,目前大樓實有25%空間用作課室、50%作辦公室,內部的陸佑堂是大學辦開學禮、接待外賓的場地,大樓未來用途仍會循學生、教職員、校友、行政及公眾等5個相關方面發展。

不過,發言人續說,由於大樓為百年歷史建築,在訂定新發展用途的方案後,仍需時修葺,預料最快也要2至3年,大樓的新設施才可落實及啟用。

Wednesday, 23 May 2012

UNESCO monitors damage to heritage in northern Italy following powerful earthquake

2012/5/23 UNESCO




The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Irina Bokova, today extended her condolences to the inhabitants of northern Italy for the loss of human life and suffering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that shook the region on May 20.
The Director-General also said that UNESCO is sending a mission to assess damage to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other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ern Italy.

“While initial reports from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indicate that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of Ferrara, as well as Mantua and Sabbioneta, have not sustained severe damage, UNESCO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UNESCO stands ready to work with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to ensure that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se sites is preserved,” she stated.

Ferrara, Cit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its Po Delta wa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n 1995 a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 planned Renaissance city, which has retained its urban fabric virtually intact. The Po Delta presents an outstanding planne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retains its original form to a remarkable extent.

There has also been concer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property of Mantua and Sabbioneta, inscribed in 2008. Both cities offer exceptional testimonies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at culture.

Early media reports of damage to the region's World Heritage sites at this stage appear to have been overstated. Nevertheless, there is concer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many other important buildings, including churches and palaces, which bear testimony to the rich cultural and artistic heritage of Italy. These sites may not feature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ut their value to communities, art lovers and scholar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畫家歐陽乃霑出書 心繫香江


2012/5/22 明報

【明報專訊】校記姓名:馮蓉
編號:212079
學校:救恩書院(中五)
香港知名畫家及藝術教育工作者歐陽乃霑(右)於5月上旬推出最新作品選集《一筆一畫一生》,此書收錄了超過400幅以香港為主題的畫作,有水墨、水彩畫等,並加插多篇他與兒子歐陽應霽(左)的對話散文,抒發兩代人對香港的情懷。
歐陽乃霑與歐陽應霽於5月5日一同出席由天地圖書舉辦的新書發布暨分享會,歐陽乃霑表示,每星期都有一日與家人相處,什麼事都不做,只是陪伴家人。父子倆談及當年往事,不禁相視而笑,默契十足,感情盡在不言中。
■評語
照片拍得不錯,善用廣角鏡,既把人物全收於畫面內,亦捕捉到最動人時刻,令畫面呈現出歐陽乃霑與歐陽應霽之間的父子情誼。但原文圖說卻相當空泛,未有詳細交代新書發布會的資料背景,也沒有清楚道出相中人的身分。
編輯部

許曉暉任局長 文化界有支持者


2012/5/22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外界盛傳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將出任文化局「開荒局長」,文化界意見分歧。協助候任特首梁振英撰寫政綱的文化人榮念曾及劉小康對許曉暉有保留,認為黃英琦較合適;但有粵劇界人士認為,許非文化人出身,日後處理文化事務更不偏不倚。梁振英指,中央任命的各司局長人選均會合適。
  梁振英昨日表示,文化局除制訂資助政策外,還要為業界尋找演出場地,支持本港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繼續發展。他不評論個別人選,強調由中央任命的各個司局長人選都會合適。
  曾為梁振英撰寫文化政綱的當代文化中心主席榮念曾,以及香港設計中心副主席劉小康都對許曉暉都有保留。榮念曾指曾為熱門人選的黃英琦,以及平機會主席林煥光「都幾好」,又擔心會「找錯人做錯嘢」,「做錯了,要好多年才可以再起來」。
  胡恩威:許是「門外漢」
  劉小康則指,黃英琦熱愛文化,對文化政策有深入了解,過往十多年投身於創意教育及創意產業,亦有良好國際網絡,「本港文化發展已落後於區內很多,如要再等新人開習,要等幾耐?」
  文化評論員胡恩威指,許曉暉在學歷及經驗上都是「門外漢」,認為黃英琦及人大代表馬逢國更為適合。他更說:「如她(黃英琦)落選,梁振英要交代原因,當中是否涉及政治或其他問題」。電影監製黃百鳴表亦認為局長具備文化背景當然更好。
  羅家英蓋鳴暉挺許
  曾協助梁振英構思政綱的馬逢國強調,他比較有興趣投身立法會,他直言與許曉暉接觸不多,但認為許出任副局長五年,應熟識相關政策,「有心及出力,與業界有互信才是最重要」。
  粵劇紅伶羅家英認為,許曉暉無文化背景,日後處理文化事務會更不偏不倚,有助打破業界與政府之間的隔閡。粵劇名伶蓋鳴暉亦指,即使局長未具文化背景,亦無不妥,「上任後自然會有推動力,循序漸進學會處理文化事務,如同當上廚師就會學煮餸」。記者 羅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