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六四.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六四.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13 June 2012

譚惠珠獻出私伙 鄧小平物品展

自從睇完六四紀念館,不停諗:「點解要決定血洗天安門」...我都好想知點解會有一個咁的決定。呢個展覽對了解鄧小平的想法,會有幫助嗎?

2012/6/12 明報


明報專訊】各界文化促進會為慶祝回歸15周年,將舉辦「世紀偉人鄧小平」展覽,除咗展出鄧小平寫嘅嘢、用過嘅地圖等,有份參與《基本法》起草嘅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更會拎出佢當年開會嘅筆記本供展覽。
89年開會舊相曝光
不過,最多人關心都係展覽會唔會有關於六四嘅文本、錄音等,籌委會主席楊釗就話六四仲有唔少爭論,雙方面嘅意見都好尖銳,目前唔適宜發表未必客觀嘅事喎。不過,籌委會秘書長李國強就爆料,展品中包括一幅來自1989年嘅相片,係影鄧小平喺屋企同楊尚昆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開會場面。睇番資料,呢張相應該係當年5月19日,已故總書記趙紫陽去廣場探完學生後開嘅會議,最終趙紫陽就被拉落台,並決定由江澤民出任總書記。
展覽喺今個月14至19日喺大會堂低座舉行,其中14號係預展,前特首董建華、特首曾蔭權等將主持開幕,展品仲多達18個展櫃。

Monday, 28 May 2012

馬傑偉﹕六四七一 本土認同的關鍵事件

2012/5/28 明報

【明報專訊】今年是六四23周年、七一遊行9周年。過去分析六四七一的文章汗牛充棟。印象中,我在本欄也寫過幾篇。六四20周年期間,有關書籍湧現。資深新聞工作者陳潤芝的《六四20》還得了獎。然而,關於六四七一的學術著作不多。李立峯、陳韜文兩位,多年追蹤研究,進行現場問卷調查,跟進焦點小組訪談,輔以各種媒體分析,去年出版《Media,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Mass Protest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Routledge, 2011),是第一本面向國際的七一研究,詳論這個本土事件的特殊性與普遍性。他倆亦於去年發表論文〈香港不能忘記六四之謎〉,並進一步開展六四集體記憶的研究,更詳盡的專書指日可待。我作為本土研究的超級粉絲,喜見兩位超越普及評論,耐心調研,不單有助港人深思,亦提供海外學者對照。

思考港人集體行為的因由

六四與七一,是香港罕有大事。在中國內地,政府機器奮力清洗集體記憶,當年六四巨浪,幾乎被新一代遺忘,而在台灣、澳門、美加,每年紀念活動亦只是零星落索。唯獨香港,維園集會持之以恆,1990年代集會人數下降後回穩,近年再大幅上升,更加入年輕一代,成功「移植」集體記憶,讓當年沒有親身經歷事件的90後,重新發現驚天動地的六四屠城,究竟是怎樣的歷史大事。陳李兩位,就是要思考港人這個集體行為的因由。

六四之後是七一,2003年數十萬人上街,及後每年七一,均有數萬人接續爭取民主改革,按二人的調查,市民訴求雖多元,但總體上是要求普選,期望香港早日實現民主政制。港人也許身在山中不見山,六四七一如此長年累月的大型活動,社會破壞性低,信念堅強,連年相傳,成為香港認同的核心事件,可說是世界罕見。我簡述一下兩位學者朋友研究所得,也許有助參與六四七一市民,進一步了解這兩個互相呼應的社會行動。

「關鍵事件」概念

貫通六四七一,陳李借用學者Suzanne Staggenborg「關鍵事件」概念作出分析。什麼是「關鍵事件」?——社會事件戲劇性爆發,突然改變了公眾與精英對社會現實的詮釋。關鍵不單是重要,重大事件不一定都化作關鍵事件,它必須在短時間內打破定見,令公眾對社情有新的感悟,才算得上關鍵事件。六四的關鍵突破,在於殖民香港本是疏離國族,港人赫然驚覺與中國同胞(尤其是示威學生們)血脈相連,對專權不義的鎮壓行為深惡痛絕,此一負面看法歷久不散,直到今天還是港人對中央政權的難解心結。而七一作為關鍵突破,在於不民主制度下的港人,深感無奈,卻突然在幾十萬人的壯大行動之中,重拾「人民力量」的期望。到今天,香港人深刻體會官商勾結、地產霸權、中央操控、民主維艱等重重憂慮,但認命之餘,2003年7月1日的遊行,卻隱然透露人民力量或有改變困局的可能。而事實上2003七一之後,中方縱不情願,亦不能不默許六四七一為香港自由的「裝飾」,甚至承認民意中有政治、政治不得不顧民意,近年更主動爭奪民意。因此,從學理視之,1989年六四、2003年七一,兩件均為改變現實理解的關鍵母體,化作集體記憶,成為難以磨滅的烙印。

李陳兩位的另一個歸納,是兩次關鍵事件之後,成功轉為每年仲夏的慣性周年活動,令運動得以更新發展。(原為ritualistic protests,可譯作禮儀式示威。「禮儀」為人類學概念,指向重複運作的行為,以保育某種集體信念與價值。)兩次關鍵事件,其深入民心、其記憶之深刻,令後來的慣性活動生生不息。什麼因素令慣性得以延續呢?兩位學者指出5項因素﹕

慣性得以延續的5項因素

1. 改變維艱、路途仍遠。平反六四阻力重重,七一普選訴求仍是可望不可即。如此困惑,激發年年堅持。禮儀式周年集會,不單是回憶過去,也是爭取不一樣的未來。

2. 香港特區以至中央政府,雖然不願見六四維園的萬點燭光,亦不願見回歸大好日子萬人示威贈興,但仍不想撕破一國兩制的衣冠,容許六四七一的表達自由

3. 支聯會與民陣,持續修橋駁路,令周年活動有個平台。當然,兩位學者強調,主辦單位只屬組織性質,每年人流不絕,主要是市民的自我動員(self-mobilization)以及政治上互相扶持的社會網絡(politically supportive social network)。他們發現,參與示威者,其家庭與朋儕均有相近的政治取態,有助支持參加者持續參與。

4. 多年下來,兩個活動均有忠實擁躉。調查及焦點訪談中,這些忠實參與者,六四均是他們生活故事中不可磨滅的深刻經歷。這些基本hard core成員,成為每年活動的支柱

5. 而這批死硬派,多年來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價值觀,一方面防止當局找到鎮壓的藉口,另一方面孕育出一種港式的溫文抗爭秩序,可說是全世界社會行動最溫文者,亦成了港式示威的獨特標記。

民主運動的路線之爭

兩人的論述,數據未包括最新發展。社民連、人民力量近來的進取路線,在書中後記略有提及。也許香港民主運動的路線之爭,已出現新的臨界關頭。其一是,保持港式溫文,周年重複六四七一的禮儀,保住記憶、穩守價值、累積認同,時機一到,或可破局立新。其二是,放棄「卡拉OK」式社會行動,不甘於溫文的周而復始,作出較有推逼力的行動,比如佔領馬路樞紐、公民抗命、入冊明志,以喚起醒覺,圖把「儀式」示威,催化新一輪的關鍵改變。今年仲夏,六四七一,泛民分裂,新政出台,西環進一步介入特區,六四精神領袖司徒華先生已逝,泛民議員垂垂老矣,新世代精兵蓄勢待發,民主路線,走到十字街頭。

愚見以為,六四宜溫文,正直良心為準。七一不妨百家爭鳴,「溫文」與「進取」路線,作實驗性的辯證相容。陳李以符號學觀之,六四「文本」較封閉,難作自由詮釋。當權者屠殺平民百姓,是非清楚。已故馬力先生指坦克輪帶下的肉醬不一定是人,曾蔭權指中國富強、香港受惠、六四不消提,偏紅大學生指六四鎮壓換來中國盛世是英明決定,凡此種種偷換是非公義之說,均被輿論強力批判。香港資訊開放,六四難有另類詮釋。六四晚會堅守記憶,讓青年人、內地人參與,靜待平反的一天,已是功德無量,不宜走激進路線。對比而言,七一較開放,在民主普選的母題下,訴求多樣,不同社群有不同詮釋。是否單以溫文「儀式」表表態就作交代?還是有更進取更創意的爭取?溫文與進取,是否可以互不攻訐、兼容並進?

李卓人盼籌500萬 永設紀念館

2012/5/27 明報


【明報專訊】支聯會早於司徒華年代已計劃設立「六四紀念館」,但一直未付諸實行。為配合今年六四主題——「毋忘六四傳真相」,支聯會初試牛刀,以1萬元的月租向社區組織協會租用汝州街的單位作臨時紀念館。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說,展館反應熱烈,未來將全力籌款,為在港成立全球首個六四永久紀念館鋪路。
反應熱烈 選址效果驚喜
李卓人稱,當初決定成立六四紀念館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讓每年訪港的內地旅客有機會了解六四事件,二是向學生提供正確的國民教育,「做一個反洗腦的基地」。他說,選址深水埗的效果較他預料中好,「之前沒有想過,原來這兒有這麼多新移民,對他們了解六四幫助好大,發現原來不一定在旺角和銅鑼灣辦活動」。
紀念館面積只有約1000呎,李卓人希望,未來能租用至少大一倍地方,增加更多關於當代中國維權運動的資料,如艾未未及陳光誠等事件。他透露,支聯會未來將集中火力為設立永久紀念館籌款,盼能籌到500萬元的開館費,支聯會將於燭光晚會呼籲市民捐款。


紀念六四遊行 90後學生冀承傳歷史



2012/5/28 香港電台

支聯會發起悼念六四遊行,大會表示有2100人參加,警方說高峰時有1300人。
參加者包括內地傳媒人及遊客,亦有不少「90後」學生,他們說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事件,但從多個渠道知道事件經過,認為自己有責任將歷史承傳下去。

Wednesday, 18 April 2012

六四23年長跑 年輕代加入


相片來源: 明報
六四23周年在即, 支聯會搞23公里長跑紀念。 參加人數多寡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年輕一輩加入, 讓這一代對六四的觀點感受, 能一直傳承下去。
節錄自 2012/4/15 香港電台
參加者由城市大學起步,沿彌敦道跑至尖沙咀鐘樓,再轉乘小輪至中環,再經銅鑼灣及跑馬地,途經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及擺放國殤之柱的香港大學黃克競樓平台,再跑往終點西環的中聯辦,代表會在中聯辦門前擺放民主像,並向雕像獻花。

Tuesday, 17 April 2012

民主書院拍賣籌款 梁振英轉贈品矚目

2012/4/7 明報

【明報專訊】由「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王軍濤、民運人士胡平等人創立的華人民主書院,昨晚在港舉行籌款晚宴,會上最矚目的拍賣品,是候任特首梁振英捐贈的《清明上河圖》仿製品,由公民黨立法會議員余若薇以3.6萬元投得。據了解,該作品並非由梁振英直接捐出,而是梁振英去年捐贈給保釣行動委員會,後來轉贈給華人民主書院。

先捐保釣委會 梁同意轉贈

去年5月在台灣成立、10月開學的華人民主書院,由王丹擔任董事會主席。這是一個網上免費教學平台,課程包括「中國對外政策」、「民主與傳媒」及由王丹主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書院昨晚舉行籌款,募集經費開班和聘請導師,逾300名泛民及政界人士出席。

會上拍賣近20項物品,打頭陣的是《清明上河圖》仿製品,當主持毛孟靜介紹它是「由梁振英捐出」時,全場嘩然。該底價一萬元的作品,最初只有曾健成和余若薇有興趣,及後價格升至約2萬元時,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突加入競爭,最終由余若薇以3.6萬元投得。

據悉,該幅《清明上河圖》仿製品是梁振英去年捐給保釣行動委員會,作為該會40周年晚宴拍賣品,最終由一名男子以3.3萬元投得,及後,他經梁振英同意後,捐予華人民主書院。

拍賣品包括《空凳》華叔題字茶餅

昨晚其他拍賣品同樣吸引,畫家方蘇繪畫的《空凳》,以紀念異見人士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底價3000元,最後由關懷香港召集人郭家麒以13,999元投得。已故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在普洱茶餅上題的「飲者樂壽者康」6字,為書院籌得7000元。昨晚單是拍賣物品已有13萬元,連同賣枱及籌款所得,一夜籌得30萬元。

Thursday, 12 April 2012

英導演記錄香港選舉動盪 鼓勵港人爭普選

在香港拍攝紀錄片的人有多少? 在香港拍攝民主進程的紀錄片又有多少?

香港的民主發展, 應該是由六四起頭, 一直延伸至今...是進步? 是倒退? 除了香港人的眼睛, 我們還應該接納其他"民主國家"的觀點。

節錄自2012/4/7 明報

2012年香港政局動盪,特首選舉選情萬變,市民示威不斷,一切引來全球鎂光燈注視。在牛津碩士畢業的英國人Matthew Torne,2003年移居香港時見證50萬人聲勢浩蕩上街反對23條立法,今日更感到香港民主似在倒退,去年決定籌款拍攝紀錄片,記下港人去年11月的區選、特首選舉以致9月的立會選舉,如何在一年內力追逐「民主夢」。他期望明年六四前夕在世界各地播放,鼓勵港人爭取早日獲得公平普及的選舉。

「香港有不少人為了民主夢想,勇於表達自己,他們的挫折和坎坷,正揭露這道無形鉗制香港民主的牆,是由商界和中央政府聯手造成」。

目前Matthew與其團隊的拍攝工作仍在進行,預計立會選舉後結束,明年中前可完成製作,他說,整個製作至少需240萬港元,目前由他自行斥資,並正申請不同贊助,包括網上籌款。他已經把部分片段放在網站(www.hkdemocracy.com),期望作品日後可在本港部分電影院,以及英、美電影院上映,他亦會以此製作參展。

六四長跑 城大跑到中聯辦

2012/4/6 明報

【明報專訊】支聯會4月15日舉行「毋忘六四」長跑,由於今年係23周年,所以要跑23公里。今次長跑由城巿大學起跑,經理大再跑至星光大道,之後搭船過海跑去中聯辦。Emily問支聯會主席李卓人,今次由候任特首梁振英做過校董會主席嘅城大起跑,終點係支持梁振英選特首嘅中聯辦,有無特別含意?阿人就話,佢無諗到咁複雜,只係想試吓去唔同院校起跑而已,舊年則喺中大起跑。

阿人話,每年嘅六四紀念活動,都希望盡量畀多啲內地「自由行」遊客見到,所以揀咗好多自由行旅客出入嘅星光大道跑。將於4月28日開幕嘅六四臨時紀念館,亦係支聯會今年重點項目之一,阿人家正物色上水街板位,希望可以向內地自由行旅客宣傳紀念館。

途經星光大道 向自由行宣傳

除咗自由行,支聯會安排咗7間中學嘅學生,5月4日開始到紀念館參觀,亦會去18間學校表演六四舞台劇。支聯會要傳承平反六四,都要多啲1989年時仲未出世嘅後生仔支持。

Thursday, 8 March 2012

展覽: 六四紀念館暫駐汝州街


相片來源: 明報

2012/3/8 明報

【明報專訊】支聯會話要開「六四紀念館」都講咗好多年,今年終於開得成。主席李卓人噚日公布,會開一個臨時「六四紀念館」,但就話當年學生逃難,帶走嘅文物唔多,呼籲各方捐出同六四有關嘅文物,等佢哋展覽可以更豐富!

籲各界捐出六四文物

近千呎嘅展館,暫時藏有當年學生喺北京街頭執返嚟嘅彈頭,同埋當年北大學生簽名嘅T恤等,都係熱心人士捐出。支聯會就展出1989年多份剪報,仲設計咗一個互動多媒體學習區,等大家更了解六四事件。人哥希望可以透過今次計劃測試各界反應,如果反應好,會計劃籌款買一個2000呎地方,設一個永久嘅六四紀念館。

呢個臨時嘅六四紀念館設喺深水埗汝州街269號2樓,即港鐵C2出口附近,由4月29日開放到6月10日,周一至周五開朝10晚6,周六、日同公眾假期就朝12晚8。人哥鼓勵通識老師可以同佢哋聯絡,安排專人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