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9 January 2013

慢 賞 本 地 建 築 — — 畫 家 新 倡 議

2013/1/7 星島日報


香港人做事出名講效率,「快閃」、「快餐文化」,總之要以最快手段達到目的。幸好在港工作和生活了六年的日籍女畫家山口潔子還未受這種獨特文化所感染,對歷史建築興趣甚濃的她,棄用便捷的數碼相機,反而利用畫筆,逐筆慢慢記錄本土的地標性建築物。即將舉行的《太平山下及其他》展覽將展出其創作成果,她希望港人能通過展覽學會放慢腳步,慢賞本土建築之美。


  六年前,山口潔子隨男朋友由日本來到香港生活和工作,在本地院校教書,然後組織家庭,落地生根,「起初以為住幾年便會走,現在想未來的十數年我也會留在這裏,令我更想多了解這個地方。」她選擇用畫筆把眼前的景物記錄下來,取材包括曾大屋、藝穗會、和昌大押、摩羅廟、中環警署等一些香港的地標性建築物。

  山口潔子對研究歷史建築特別感興趣,與其出生背景不無關係,出生於日本滋賀縣大津市的她,小時候已被充滿風味的古建築和優美風景包圍,「那時我和家人住在以混凝土製成的僱員宿舍(Shukusha),我的小學鄰近國寶三井寺(Mii Temple),而我的同學則住在一些以傳統木材搭建而成的町家(Machiya)。這背景令我對香港,如鄉村與一幢幢公共房屋等對比強烈的建築景觀很感興趣。」自小在「教材」豐富的環境下成長,長大後的山口潔子選擇於美國加州畢克萊大學修讀建築,其後更在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主修東南亞建築歷史,進一步豐富她對特色建築的認識及觸覺。繪畫前,山口潔子必會親自到相關地點考察,並拍攝相片,「我會從不同角度拍攝,回家再整理資料。」如果她只是作純粹的景物記錄,拍幾張照便可以,根本不用如此大費周章。「拍照只是十秒間的事,你並非真正了解它,但在繪畫的過程中,我卻通過一筆一筆清晰建築物的結構。此外,我會把照片中出現的事物作適當取捨,只保留當中的本土元素。」 

  山口潔子眼中的香港以高樓為主,建築物經常被翻新,相比日本受地震等天然環境因素影響,故房子普遍不高,大多以木材打造,而且建築物的「壽命」很短暫。事實上香港的歷史建築近年也受到不少威脅,這些威脅非來自天災,而是「人禍」,歷史建築物不時成為以利為先的經濟型社會下之犧牲品,看天星碼頭的鐘樓被逼拆遷,位於政府山的政府總部西翼亦將面臨被清拆的厄運,生活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談「保育」歷史建築似乎分外困難。她坦言對近年香港人更關心保育歷史建築感到高興,卻對政府的活化工作不吐不快,「我有時想為甚麼政府不能保留展示建築物本身的藝術文化,非要注入商業元素賺錢不可,如尖沙嘴的前香港水警總部1881。」

  趁本土一些珍貴歷史建築未受破壞前,她還要讓系列創作延續下去,「我很喜歡九龍區的唐樓及港島區一些校園建築。最近我到跑馬地看到寶覺小學,被它那莊嚴的感覺吸引住,這會是我下一個繪畫的對象。此外,有時乘搭港鐵會看到車窗外有很多漂亮的村屋,令我想探索新界多一點。」山口潔子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讓面對工作壓力、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停一停,放鬆心情,從樸實的畫像中感受到快樂,「這便是我最大的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